[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5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对这一理念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B)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阅读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知识文化积累尚缺,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D)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2、2 某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选文为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A)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B)培养鉴赏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C)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3 某教师选择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开设校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
3、新闻与传记(D)文化论著研读4 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北岛的回答和顾城的一代人,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理解诗文,深人挖掘诗文的美(B)帮助学生建立广泛的阅读兴趣(C)三篇诗文主题的对比点模糊,拓展阅读的价值不高(D)不同诗人的创作比较,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诗歌5 某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首先询问学生对于秋天的印象,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课程导人方式的重要性(B)考查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力(C)教学与学生经验相结合(D)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关6 下列句子中,包含与“ 既来之,则安之 ”中的“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7 下列关于高中必修课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B)必修课程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5 个系列(C)必修课程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D)必修课程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8 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高中语文课程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B)高中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C)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
5、相统一的原则(D)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9 某教材设置了“ 走进婉约词的唯美世界 ”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D)温庭筠望江南、欧阳修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10 上课前,语文老师故意把一个扫把横倒在教室的门口。第一个学生过去了,第二个、第三个已经过去 54 个学生了,只剩一位平时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同学没进来了
6、。坐下来的同学终于注意到那把扫帚了,而最后一个同学也终于走过来了,“万众瞩目”下,这位同学也走过去了,但是一段距离后,她又回来了,默默地捡起扫把,放到了墙角里。一直默默关注着这一切的语文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字:“一个扫把引起的思考” 。并说:“同学们,这就是今天作文的题目。” 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A)形象的语文(B)新奇的游戏(C)模拟的行为(D)真实的事物11 阅读下面的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曾说过,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那么地坛要是能
7、说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地坛,你又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生 1:平息心中燃烧起来的对命运之神的怒火。生 2:人是在挫折中不断成长的。生 3:你将从我身上感悟到些什么呢?生 4:人生难免有我这样破败的时候,但自然总是生生不息。生 5:对着空空的裤管,我希望你能对他说:没有你,我依然能站起来。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到文章中去读。我们再来读一遍第三段。对上述课堂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不同的想法(B)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C)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D)高中语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思辨能
8、力,想象能力不是教学重点12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今天教授窦娥冤,我先让学生分角色诵读。扮演监斩官、刽子手和卜儿(蔡婆婆)的三个同学都读得很好,扮演窦娥的同学由于不熟悉台词,读得要差一些,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学生诵读“端正好” 、 “滚绣球”,学生们也读得很投入。我深深地感受到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诵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诵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 ”、“思而不读”或者“泛泛地读” 的畸形之路。那么,是不是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诵读能
9、力呢? 在高中诵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不能正确流利地诵读,不能自然大方地诵读,不能在读中感悟等等令人担忧的情况。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诵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们对语句意思的领会能力,对语句中语病的辨析能力,对实词、虚词、熟语的使用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所以,我认为,教师对每一篇课文的分析,很多情况下都应以学生对课文的诵读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师的分析就大多属于架空分析,学生表面上看是听懂了,可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情感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启迪,并没有真正领会课文内容。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不仅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点评
10、,而且说出了诵读的重要性(B)这篇教学反思的主旨在于说明诵读对理解课文的重要性(C)学生如果不对课文进行诵读,就不能对课文进行理解(D)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13 阅读下面的课例评析(节选),按要求答题。远离了那个沉闷的年代,淡漠了自由的概念,而今的中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地为悲惨的故事所感动,学完了孔雀东南飞,学生们的反应只是盖上书本,唱着“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 ,根本无关痛痒;而在这节活动课上,学生们在自己编剧、自己表演的过程中,却深刻地领悟了课本中所要揭示的主题,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剧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乐在书中,学在课堂” 的效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因为高中语文第三册还没有涉及有关戏剧方
11、面的知识,所以我补充讲解了一些戏剧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全班学生从写剧本做起,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进行排练表演。学生们对这一课程类型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该课例评析分析正确的是( )。(A)这位老师的分析不宜直接作为教学资源(B)不宜教学太多学生不了解的事物,以防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C)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D)突出了补充讲解的重要性14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何为“滥殇 ”?某报报刊“时文”何时休? 一文中,有如下一句:“ 大家你也写,我也写,竞相模仿,从而形成了一种滥殇的趋势。”首先纠正一个错字:汉语中只有“滥觞”,没有“滥殇”,所以
12、引文中的“殇” 是“觞”之误。其次,何为“滥觞”?查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可以找到其释义为“指事物的起源” 。显然,“滥觞”用在上引文中是难以令人理解的。其实,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泛滥 ”的意思。故上面引文中的 “滥殇”应改为 “泛滥”。这个例子给人的警示是:写文章先要把词义弄懂再用,不要轻率地使用自己也没搞明白的词语,否则会闹出笑话。对上述教学论文分析正确的是( )。(A)文章主要目的是批评某报的不严谨(B)文章指出某报的错误在于望文生义(C)文章没有充分点题(D)一字之差,文意相去万里,文章突出了汉语的博大精深15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作文既是
13、语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也是语文考试必考的内容。作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好坏,而作文题目拟定的好坏又与文章内容的优劣有联系,非重视不可!有道是:“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心”对文章题目的推敲;教会学生熟悉并掌握一些拟题的常见方法;让学生在拟题时力求吃透材料的精神,领悟话题的内涵,弄清命题的指向,符合文体的要求,扣住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拟出来的题目,形象而生动,简洁而醒目,贴切而含蓄,别致而新颖,从而使“ 眼睛 ”更亮,使文章更完整,更有深度,更有文采 !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错误的是( )。(A)该教学反思突出了作文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B)该教学反思突
14、出了作文拟题对文章质量的重要性(C)好的作文标题,应该扣住文章的中心(D)学生要拟出好的作文题目,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问题。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 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 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 为什么?生:柳在“ 夕阳中” ,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 艳影”。师:“金柳 ”为什么像“新娘”?生:“金柳 ”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生:“金柳 ”有新娘的柔美。师:金柳的“ 艳影” 明明是在波光
15、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生:“在我的心头荡漾 ”,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师:第三节写“ 青荇” 。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生:在诗人的眼里,“ 泥 ”是“软泥”,“波” 是“柔波 ”,草是“油油的” 。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生:“招摇 ”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 “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16、 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师:我们把第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 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以上是一位教师关于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作出评析。16 以下是一位高中生的习作,阅读并回答。慈 善窗棂上的积雪渐渐地融化,顺着玻璃缓缓地流过,轻轻地画出了道道水痕,晨晖下熠熠闪光。当美而不艳、清而不卓的水滴轻轻滑过时,我震惊了,阳光下的她竟折射出七彩的光辉,透过光影交织的瞬间,我仿佛经历了心灵的洗礼,那是人性的高洁,是生命的至纯至真。慈善之爱不正如这晨光中的水滴,晶莹璀灿,彰显着生命的博爱和人性的善良吗?此时的我似乎看
17、到了在北京首钢体育馆里那驰骋赛场奋力拼杀的姚明,他正是这场慈善义赛的发起人,他将比赛逾千万的收入全部用于慈善。当国家危难之时,他奋勇当前,捐巨资,拍公益广告,成立“姚基金“募捐善款,并且热衷环保事业,这位“东方小巨人 “的心时时在为喜爱他的球迷而跳动,为普通民众而跳动,他所呈现的是成功者的良知,是体育明星的公益心,是回馈社会的慈善大爱。这慈善之爱就像那清雅的茉莉,长于心田,播撒爱的希望。当财富的种子播撒在享乐的土地上时,那是令人厌恶唾弃的,但当它找对了自身的位置,长成了慈善的大树,荫庇烈日下的行人,那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喜地看到“壹基金 ”的慈善之树在一天天长大,一点点地枝繁叶茂,看到李
18、连杰的慈善事业日趋成熟。我们感动于他那“演戏是我的职业,而公益慈善是我终生的事业”的真诚朴实。“ 壹” 虽然简单,虽少却蕴含着多少份爱的期望。“积善成德”,千千万万个“壹”汇成一条爱的大河,流淌于人们心底最纯真、最简单的净土,滋养着慈善的大树。专心慈善,这位自称“全世界最大的乞丐” 用自己的方式阐释着慈善的真缔,他亲自运送四川地震救灾物资,四处募捐,大谈慈善于众。看着他拖着疲惫的身躯,穿梭于爱心的路上,我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这样的赤诚,如此的善举,试想人们如果都能怀有一颗慈善之心,用真诚去回报社会,那么我们的家园又怎能美丽,我们的生活又怎会不美好?追求生命的图腾,激昂生命的斗志,让陷入困境的
19、人坚强,给遭遇挫折的人希望。霍英东先生为各地教育、医疗等方面捐赠巨资,造福了千万百姓;李嘉诚先生为灾区设立教育基金的高尚情操令人心生敬仰;邵逸夫先生为大陆教育创办“邵逸夫奖” ,散尽千金济学子。我想,他们的内心是一尘不染的,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力量,好一个“取财有道,还富于民”! 他们不是守财奴,他们懂得财富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他们践行着兼济天下的慈善之道!捧一缕阳光,让温暖的慈善之爱浸润我们的心灵,在这爱的思绪中,呵护彼此、点亮人生!17 请从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18 请对该习作进行点评。三、教学设计题18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
20、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昊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班额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19 根据上述材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1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1)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 教师资格 认定 考试 高级 语文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15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