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3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感受.鉴赏(B)思考 .领悟(C)发现 .创新(D)应用.拓展2 学习游褒禅山记时,教师把“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认为知人论世是理解游记散文内涵的有效方法(B)教师对游记散文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C)教师
2、认为理解游记散文的内涵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D)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给予了足够重视3 某教师选择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开设校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文化论著研读4 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对比阅读栗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思考:同是描写秋景,表达对秋的热爱、赞美,故都的秋为何流露出悲凉 之情? 作者笔下选取的景物为何皆为冷色调?”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B)引导学生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C)意在通
3、过思考和讨论,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D)体现新课标理念,关注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5 某教师在讲授完有关辩论的知识与技巧后布置了以下几个任务:(1)搜集有关学生应否带手机的材料分组辩论;(2)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归纳总结。对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B)考查学生对文本学习掌握的水平(C)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D)考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6 学习劝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一句中“日”的用法。下列语句中不包含此类用法的是( )。(A)秦兵旦暮渡易水(B)进兵北略地(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所以游目骋怀7 某教师将拿来主义
4、的教学目标表达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以下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B)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C)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D)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8 下列关于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建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评价应以全体学生为基准(B)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C)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D)要鼓励家长参与到评价中9 教授完烛之武退秦师后,教师准备推荐以战争为背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百合花(B)张承志黑
5、骏马(C)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D)鲍.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0 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要求学生根据刚学过的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仿写一段,请问这种做法是哪种作文训练方式?( )(A)命题作文训练(B)单项作文训练(C)话题作文训练(D)材料作文训练11 阅读以下两位教师关于赤壁赋的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实录(一)师:期中考试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词A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马上自行背诵词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师:同学们记得很牢,背得也很投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苏轼在这首词中豪迈奔放却又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6、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 1080 年,因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黄州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被人们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这里游览眺望,或者泛舟江中,“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优美的风景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1082 年,苏轼又驾舟游于赤壁之下,写下了一篇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赤壁赋。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课文的朗读录音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吧。实录(二 )师:游褒禅山记的三、四两节会不会背了?生:不会。C师:全都不会啊? 下面我们齐背一下,到明天要全背出来好不好?生:好。师:下面我
7、们齐背一下。“ 于是,余有叹焉,一、二、三”(下面学生七零八落地背诵三、四两节课文)师:“非常之观 ”中的“非常”是什么意思?“无物以相之” 中的“相”,“ 何可胜道也哉”中的“胜”、“道”各是什么意思?生:“非常”是“不同寻常”,“相” 是“帮助”,“胜” 是“尽”,“ 道”是“ 说”。D师: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的游褒禅山记,今天我们来讲赤壁赋。赤壁,大家都很熟悉了,赋,道出了这篇文章的文体。它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诗歌我们以前也学习过,所以我们对他比较熟悉,就不介绍了。接下来我们开始今天这堂课的学习。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学生在背诵苏轼诗词的情境中学习新的一课,激发了他们的
8、情感,创设了与之相应的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B)教师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详细介绍了苏轼创作这两部作品时的背景知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对该文的学习用处不大(C)该教师在学生不能背诵的情况下,仍执意按照计划要求齐背,没有注意语文教学的生成性(D)教师的语言过于平实,没有发挥语文教师语言应有的魅力和作用12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曹操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不可否认他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他的短歌行是一首充满对人生的追寻和探索的诗歌,是一首充满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经典诗歌。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许多教辅材料和课文中的补充注释,都把它当作一首求贤诗,认为诗歌表达的是曹操因为有统一
9、天下的远大志向,因而产生了对人才的渴求。诗中“忧”的是人才的难得, “乌鹊”比喻的是人才,诗末更是表明曹操愿意像周公对待贤人一样来对待当时的人才。这样的理解沿用已久,在教学中有个别教师满足于依照教参教辅,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们得出“乌鹊” 比喻 “人才”这类标准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的只是简单的课文下方的解释,或者语言和章法上的某些知识。一首充满超越时空情感和思考的诗歌,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被买椟还珠式地放弃了;有感情有意蕴的精美诗文,变成了精确定量的分值,变成了ABCD 的冷漠选项。于是文学的感情世界渐行渐远,严谨的文化思辨和深刻的生命探询也如风云飘散。对于像短歌行这类意蕴
10、深厚的经典诗词,要怎样教学,才能以更完整、更丰富的方式感应和塑造学生的心灵,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呢?我的探索是,不应拘泥于教材,要把它置于超越时空的文化背景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旁征博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资源,引领学生在广博的文化视野中学习、思考和表达。我们可以围绕曹操及其在诗中的追问,围绕诗中所体现的时空无限与人生有限的矛盾进行相关搜索、探究,这样,我们就能跨过铅字垒成的门槛,迈进古老、深邃的精神园林,寻找庄子、孟子,聆听陶渊明、李白,仰望曹操、毛泽东,从而激发对生命诗性的领悟。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揭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B)指出了个别教师对这首诗歌的教学存在的不
11、足(C)提出了对于这首诗歌应该如何进行教学会更好(D)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环节13 阅读下面的写作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师:A先请同学们来谈谈这篇作文的优点。生:这篇作文选材较好,立意高。师:B能具体谈谈吗?(生回答)师:从大家的发言来看,这的确是一篇写得较好的作文,但它有没有不够妥当的地方呢?(生回答)师:C刚才大家各抒己见说了很多这篇作文中可以改进的地方。下面,请大家说说具体从哪些方面来修改。(生回答)师:D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以后大家写这种类型的作文时,在写法上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 抑 ”与“扬”,以更好地突出主人公;二是要注意 “情”
12、与“ 理”,人物活动既要合情又要合理;三是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历程交代清楚。下面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补充性提问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见解(B)多角度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辩证地评价这篇作文的优缺点(C)这一提问意见是对前面讨论的重复,属于多余的教学环节(D)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做小结,使教学重点更为明确14 作文课上,老师以问话的形式引入作文主题:“雪融化后变成了什么?”一名学生“雪融化后变成了春天 ”的回答,立刻引起了课堂的热烈议论。以下教师的行为更符合评价要求的是( ) 。(A)呵斥回答的同学胡言乱语,干扰课堂秩序(B)要求其他同学立刻安静下来,不要受到干扰(C)批评那
13、些持有同样想法的同学,并示意一位同学给出正确答案(D)肯定学生的回答很有诗意,并告诉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15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我在教学氓时,课件中所使用的图片和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很容易让他们感同身受。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和阅读,随时鼓励学生对文本予以创造性的感悟和发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课堂,有效地进行了思维。教师采用问答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展开想象,产生意境,自己的理解感悟因之而超越文本情境,不但能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更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才是以学
14、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运用图片和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B)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C)教师的反思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切人点(D)教师的反思提出了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具体方法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问题。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学生的精神很投入,思维很活跃,同时也深深地被诗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所感动。这时一个学生说:“这样的人,为什么会被休掉呢?“教师在听到这一学生的提问后,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正好利用这一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于是教师首先对这位同学给予了肯定:“你提的问题非常好,
15、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师:刘兰芝被休,是因为她人不美吗?生:她“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不能说她不美。师:是她不勤劳吗?生:也不是,兰芝每天“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不能说她不勤劳。师:是她行动自由,不尊重婆婆吗?生:“奉事循公姥,进退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这说明她尊重婆婆。师:那么是不是她丈夫焦仲卿执意要休掉她呢?生:怎么可能!她的丈夫听到要休刘兰芝后,向他母亲申诉到:“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这表示仲卿不想休兰芝。师:从诗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勤劳、聪明贤惠、无可挑剔的好媳
16、妇,真是近于完美了,婆婆还有什么不满呢?(学生和老师都陷入思考中)生:就因为她太完美了。我认为这位婆婆是嫉妒她的媳妇。(话音刚落,马上有同学们议论起来)师鼓励:你的观点很独特、新颖,说下去。生:这是因为刘兰芝的优秀,让焦仲卿深深爱恋,这正是焦母无法容忍的。看过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其中就有这样的例子,特别是单亲家庭,异性父母与子女之间会有这种情节,焦母由于寡居,她对儿子的母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私的精神占有。尽管她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并为儿子娶妻,但却不允许儿子去爱自己之外的另一女性。爱子情结是无法转移的,由于她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有限,这种情结永远解不开,也就不允许另一女性即使是儿媳,从她的感情
17、生活中“夺走儿子” 。师表扬:你是一位爱思考,阅读面很广的同学。(教师列举了历史上与此有关的历史故事,学生补充自己所知道的故事。师生进入热烈的交流互动阶段)师表扬:看来咱们同学的阅读面还很广泛的。这时有同学在下面跃跃欲试,于是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发言。其中一位女生发言:“ 记得一本杂志上说是因为刘兰芝嫁过来一直没有生育。” 这时有学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极有可能,那时候的家训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师:“好,这位同学又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 这时又有同学提出疑问:“刘兰芝如果真的无法生育,为什么太守的儿子还要娶她呢?”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我也陷入了困惑中。以上是一位教师关于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实录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 教师资格 认定 考试 高级 语文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13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