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4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 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3 王安石提出“ 形者,有生之本
2、”。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C)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4 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行省制 州郡县制郡县制 道州县制(A)(B) (C) (D)5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
3、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7 据史学家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 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 18和 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8 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4、 ) 。(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9 据研究,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 便士,而中国是 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10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 ,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 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此条约名称和 “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B) 北京条约;将侵
5、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C) 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11 1898 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名举人上书,请求废除八股取士。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12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做出这一决策时面临的状况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向城市、国企(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史终结论”喧嚣(C)明确提出要建
6、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正在进行一轮姓“ 资” 、姓“社”的争论13 20 世 80 年代,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D)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14 苏格拉底曾说:“ 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B)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C)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D)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等同于法律15 19 世纪初,一位学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经常使用的器官就会发达,不用就会退化;后
7、天获得的特性有可能遗传下去。这位学者是( ) 。(A)胡克(B)施莱登(C)拉马克(D)达尔文16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 18 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这里的“ 种种有利的力量”应该包括 ( )。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机器工厂的出现海外市场的扩大(A)(B) (C) (D)17 “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摘自纪录片大国崛起 )。在世界近代史上,这一转折发生在( ) 。(A)17 世纪早期(B) 18 世纪末期(C) 19 世纪早期
8、(D)19 世纪末期18 有学者提出:“ 那些为 17 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17 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治国家(B) 17 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 17 世纪就开始孕育(D)欧洲在 17 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19 下表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要求摆脱美国控制(B)美苏两极对峙损害西欧利益(
9、C)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目益明显(D)美国对西欧的支持,使西欧有强大的后盾20 二战后,英国建立“ 从摇篮到坟墓 ”的保障制度;法国 “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刺激社会消费(B)缓和社会矛盾(C)改善劳资关系(D)美化政府形象21 罗斯福实施新政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转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 )。(A)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B)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D)私人资本主义受到限制22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西欧六国
10、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 20 世纪 50 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材料表明当时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C)日本崛起,成为政治大国(D)欧共体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23 “全球历史观 ”是由( )最新提出的。(A)巴勒克拉夫(B)马克思(C)斯塔夫里阿诺斯(D)斯宾塞24 下列选项中与史记汉书合称“前四史”的是( )。(A)隋书周书(B) 三国志后汉书(C) 后汉书隋书(D)国语春秋25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
11、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新课程不提倡的学习方式是( ) 。(A)接受式(B)理解式(C)自主式(D)合作与探究式二、简答题26 试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不同点。27 简述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征。28 简述说课对高中历史教师及其教学活动的作用。三、材料分析题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在全世界瞩目之下拉开帷幕:一个“梦幻之岛”上,绵延起伏的山丘上屹立着一棵高大的橡树,潺潺溪流流过绿油油的草地,农舍、牛羊、鸡鹅烘托出浓浓的乡村风情,突然震耳欲聋的鼓声打破了绿色田野的宁静,大地突然崩裂,绿色的草地被灰色的水泥地所取代,巨大的烟囱在原野上拔地而起,炼钢炉旁钢水流淌,
12、铁花飞溅,工人们夜以继日辛苦劳作。大红色的巨大纺车转动不停,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英国迎来了工业革命,淳朴的乡村变成了“世界工厂” ,英伦三岛变身为英国诗人成康布莱克诗歌中所言的“黑暗魔鬼的磨坊” ,林立的大烟囱不仅使伦敦成为狄更斯小说中沉郁的“雾都” ,也竖起了 “日不落帝国”雄霸全球的经济地位,竖起了它盛气凌人的傲慢和自信。摘自 2012 年第 10 期看历史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正是在“刚刚开始工业化” 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社会环境下展开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近代城市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使其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始终与帝国主
13、义侵入后被迫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材料三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城市化过程,必定对农村和城市社会的发展产生双重的影响。简单化地罗列这种影响并不困难,诸如城市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扩大社会分工,推动城市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失业增多、住房紧张、物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对农村而言,它缓解农村社会的人口压力,分解传统的大家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又有农村劳动力缺乏与资金短缺,农业生产力下降等问题,这几乎成为城市化国家的普遍问题。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问题:(1)根据材料一,说明材料中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场景中所反
14、映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差异。(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30 下面是某教师执教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课的教学片段,结合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 教师谈及秦始皇发明了“朕” 这个皇帝的自称。一个学生发问: “老师,秦朝之前的国王自称什么呢?” 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面向全班说: “这是一个突如其来而且很具挑战性的问题,请问有哪位同学可以解答呢?”老师的话刚说完,一位男生站了起来回答道:“ 我之前在网上看过,据说在秦始皇发明朕这个称呼之前,国王有称寡人“ 孤 不毂等。”教师趁势表扬和引导:“ 这位同学教会了我们一种学习方法,那
15、就是通过网络搜索问题的答案。”(1)以上教学片段说明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什么表现?(2)试分析教师这样应对的原因及起到的作用。3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师:作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有三个重要机构议会、内阁和国王,他们的首领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请同学们推荐三位同学分别担当此任,给 2 分钟的准备时间,等会儿到讲台上阐述。别的学生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的谋士。担当议长、首相、英王的同学必须每人回答一个问题。(展示英国现在议长、首相、英王的图片)议长介绍议会的人员构成,议会的权限是什么?首相介绍你是如何当选的?你有哪些权力?国王你是怎样当上国王的?你有哪些权力?2 分钟后请三位同学分别阐述。师:通
16、过三位同学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即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 统而不治” ;议会掌权,但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内阁和首相。说到英国,我不禁想到中国,18 世纪的英国内阁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有什么区别?生:(翻书,回答)师:(板书总结) 英国内阁内阁掌握实权,不对君主负责。君主统而不治,虚有其位,是政治民主化的产物;中国内阁内阁权力很小,只负责日常事务。君主专制、大权独揽,是皇权专制的产物。(1)老师在上这一课时运用了哪些历史教学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教学方法? 为什么?(2)课堂上运用你喜欢的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四、教学设计题32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17、(实验) 规定: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2)课文摘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以后,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又展开了激烈斗争。在国民议会中,反对共和制的议员占多数。1875 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但是,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
18、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4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内容是不同历史时期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 A 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血缘亲情逐渐淡化,故 B 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 C 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结合题意,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 D 项正确
19、。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 A 项。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王安石认为生命的本源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是唯物主义观点。A 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故答案为 A。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所学,元代实行行省制;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秦代、西汉时实行郡县制;道州县制在唐代时实行。按照时序排列,本题选 B 项。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
20、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是辅政;清代的军机处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掌握决策权。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 B、D 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 C 项。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材料数据表明当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世界的 13,故此中国的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D 项正确。当时英国正进行工业革命,并且近代科技发达,英国已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故 A 项错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是英国,故 B 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 教师资格 认定 考试 高级 历史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34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