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3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3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3及答案与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4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导电; 爆炸;缓慢氧化;SO 2 使品红溶液褪色;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 工业制 O2; 白磷转化为红磷;久置浓硝酸变黄(A)(B) (C) (D)2 下列试剂不会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而变质的是( )。(A)过氧化钠(B)氢硫酸(C)苯酚(D)硫酸亚铁3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的氯化钠:2Cl -+2H2O Cl2+H2+2OH-(B)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铝表面的氧化膜:Al 2O3+2OH-=2AlO2-+H2O(C)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吸
2、收二氧化氮:2OH -+2NO2=NO3-+NO+H2O(D)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CO 32-+2CH3COOH=2CH3COO-+CO2+H2O4 20时,向 100 g 未知浓度 KCl 溶液中加入 5 g KCl 后,一定正确的是( )。(A)溶液质量变为 105 g(B)溶质质量发生变化(C)溶液浓度变大(D)溶剂质量不变5 只改变一个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平衡常数 K 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K 值不变,平衡可能移动(B)平衡向右移动时,K 值不一定变化(C) K 值有变化,平衡一定移动(D)相同条件下,同一个反应的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增大 2 倍,K 值也
3、增大两倍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羟基的电子式为:(B) 的结构中含有酯基(C)顺一 2 一丁烯和反一 2-丁烯的加氢产物不同(D)HCO 3-水解方程式为;HCO 3-+H2O CO32-+H3O7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 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若甲为 Fe,则丁可能是 Cl2(B)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 O2(C)若甲为 SO2,则丁可能是 NaOH 溶液(D)若甲为 AlCl3 溶液,则丁可能是 NaOH 溶液8 下列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H 4)2SO
4、4、NH 4HSO4、NH 4Cl 溶液中的 c(NH4)+: (NH4)2SO4NH 4HSO4NH 4Cl(B)向醋酸钠中加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c(Na +)c(CH 3COO-)c(H +)c(OH -)(C) 10 molL Na 2CO3 溶液:c(OH -)=2c(HCO3-)+c(H+)+c(H2CO3)(D)某二元弱酸的酸式盐 NaHA 溶液中:c(H +)+c(Na+)=c(OH-)+c(HA-)+c(A2-)9 香豆素是一种天然香料,存在于黑香豆、兰花等植物中,结构如图 1 所示,下列说话不正确的是( )(A)香豆素的分子式为 C9H6O2(B)在一定条件下,香豆
5、素能与 H2 发生加成反应(C)香豆素可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D)香豆素属于芳香烃10 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1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编写强调 STSE 教育的渗透和融合,其中 STSE 是( )的缩写。科学 技术 生活社会 环境(A)(B) (C) (D)12 目前使用较多也是专家推崇的教学组织形式为( )。(A)传统的秧田式(B)小组合作式(C)马蹄式(D)杜郎口模式13 下列属于“ 过程与方法 ”目标的是( )。(A)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B)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性质(C)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D)感受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14 下列选项中,属
6、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的是( )。(A)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B)科学探究(C)化学物质与健康(D)化学物质的多样性15 教学目标设计的首要依据是( )。(A)学生的实际(B)教师的实际(C)社会的实际(D)教学内容的实际1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关于以“实验为基础” 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 (C)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17 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 )。(A)以实验为基础,以化学用语为工具(B)教师讲,学生听(C)培养学生科学素养(D)理性思维和
7、动手操作相结合1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为( )。(A)自主、合作、探究(B)参与、合作、活动(C)讲授、练习、探究(D)反思、生成、探究19 化学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地发展(B)对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做出评价(C)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D)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20 学校中教师间的听评课是最常见的教学研讨活动,其目的是( )。(A)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C)促进教师的教研能力的发展(D)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二、简答题21 阅读下列材料,试回答有关问题。课堂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
8、式,落后的教学方法,有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 式教学,变为师生互动、相互促进的合作式教学;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变为积极的思考者、探索者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来适应课程改革,主动运用启发诱导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提高教学效率和综合素质。问题:(1)你认为现代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教学技能?(2)谈谈教师在贯彻自主学习教学理念时应该怎样做?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62 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
9、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 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 1 869 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 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现在,化学家们已经能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
10、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并正在探索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问题:(1)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请简要说明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3)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三、诊断题23 某化学教师在某次测验中设计了下面的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和分析。 【试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通入氧气的热水中,白磷可以燃烧 B 在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都是起催化剂的作用 C溶液中溶质既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D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
11、不断搅拌 【考试结果】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 1: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解析部分学生不选该选项的原因。(2)请分析其余三个选项,并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四、案例分析题24 案例:下面是某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二氧化碳” 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段。问题与情景如图 4 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气体,观察实验现象。问题:你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请你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 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
12、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 1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二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倾斜的方向。 实验 2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 天平向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倾斜;瓶子变瘪。 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补充实验如图 5,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请你大胆进行猜想。 猜想: 可能是二氧
13、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 实验 3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干燥的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将石蕊试纸放入盛满水的瓶子里: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 3 的实验现象是_,说明_。 (2)试评价此教学片段的导入。(3)试说明中学实验有哪些功能。五、教学设计题25 阅读材料根据任务完成要求 材料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金属与金属矿物的内容标准: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
14、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 材料 2:某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 1 金属材料 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 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材料 3:某版本教科书“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所呈现的内容: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我们已经知道镁和铁都与氧气反应,铝在常温下放在空气中就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4Al+3O 2=2Al2O3 铜的耐腐蚀性也很好,是因为铜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铜也能与氧气反应:4Cu+O 2 2Cu2O 你肯定听说
15、过“ 真金不怕火炼 ”的说法,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不同的金属活泼性不同:镁、铝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活动与探究】 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 5 mL的稀盐酸,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少量锌、铁或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了什么气体。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试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见表 1:根据上述实验讨论: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
16、硫酸发生反应 ?根据反应时是否有气体产生,将金属分为两类。 2对于能发生的反应,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将这一类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进行比较。讨论:根据上述实验做比较,简述结论。(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活动与探究】见表 2要求:(1)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 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3)默写金属活动顺序表,并写出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至少三种)。(4)设计本课的导人环节。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4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导电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金属导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初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43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