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B)普遍联系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主体选择的观点2 “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务的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 这一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B)先验论(C)反映论(D)唯物论3 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 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B)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C)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D)主观唯心主义先验
2、论4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人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B)人的认识能力具有选择性(C)人的认识能力具有计划性(D)人的认识能力具有创造性5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该论断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认识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6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
3、哲学的问题”。这一论断表明( )(A)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区分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B)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C)不但要重视直接经验,也要重视间接经验(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绝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所以( )(A)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B)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C)理论对实践活动起能动作用(D)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不起任何作用8
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以往的认识论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A)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B)坚持了反映论(C)坚持了先验论(D)引入了实践的观点9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所谓由实践到认识,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与实践无关(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很多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正确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10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
5、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反复循环(B)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反复循环(C)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D)主体和客体的反复循环11 列宁指出:“ 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种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该论断所揭示的是( )(A)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B)马克思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C)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马克思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
6、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12 列宁指出:“ 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种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该论断所揭示的是( )(A)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B)马克思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C)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马克思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
7、均不得分。13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就应该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 )(A)事物内部矛盾全部解决的表现(B)事物内部矛盾不再有斗争性表现(C)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处于相对平衡的表现(D)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表现14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表现为(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的特点(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D)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都因为认识主体的不同而不同15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
8、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和终结(C)质变和量变是互相渗透的(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16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包括( )(A)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B)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C)否定是有客观标准的否定(D)否定的实质是“ 扬弃”17 马克思认为:“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
9、事物的必灭亡的理解。”这表明( )(A)任何事物内部都孕育着否定的因素(B)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灭亡(C)事物只有到了失去了存在条件的时候才能够被否定掉(D)正在成长中的新事物也应当被否定掉18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说明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统一是指( )(A)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19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两者的关系是( )(A)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B)
1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C)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D)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共同组成了唯物辩证法20 以下属于主观辩证法的有( )(A)现象和本质(B)归纳和演绎(C)分析和综合(D)形式和内容21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 )(A)本质联系(B)稳定联系(C)根本联系(D)必然联系22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B)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具有创造性,能创造出新的物质(D)意识可以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23 主体和客体的
11、关系,从根本上讲是( )(A)认识关系(B)实践关系(C)主从关系(D)因果关系24 毛泽东说:“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该论断表明 ( )(A)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B)应当促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D)理性认识并不依赖于感性认识25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26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性
12、质上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 )(A)没有引入实践的观点,不了解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B)把人的认识看成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对象(C)不能辩证地看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D)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产生的2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与旧唯物主义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论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 )(A)能动反映论中的反映不但具有摹写性,还具有创造性(B)能动反映论认为人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能动反映论认为人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还能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D)能动反映论认为人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还能塑造现实中不存在的
13、事物28 牛顿说:“ 假如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微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说明 ( )(A)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知识的必要途径(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9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含( )(A)感觉(B)知觉(C)本能(D)表象30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 )(A)概念(B)推理(C)判断(D)理论
14、3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 )(A)犯教条主义错误(B)犯形而上学的错误(C)犯先验论的错误(D)犯经验主义的错误3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种形式。以下正确地反映了二者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论断有( )(A)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B)见多识广(C)外行看热闹,内行看看门道(D)眼见为实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考查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地位。矛盾、联系、主体选择都不是认识论的内容,都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主体选择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是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一种体现,和认识论无关。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实践是认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关键,认识论部分,实践的观点又是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即既坚持认识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又坚持认识主体人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考查对认
16、识的理解。这一观点的实质是否定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因而走向了不可知论。因此本题答案选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考查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表现。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路线,另一条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共同点是,都是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这一立场出发,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而存在的。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A
17、【试题解析】 考查认识世界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换言之,正是为了改造世界这个目的,人们才有必要去认识世界,成为认识的主体。BCD三项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方面的具体体现,本身均为正确的表述。由于与题干的设问无关,故不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选项 D是最佳答案。【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的论断表明认识无法用认识来证明对错,只能通
18、过联系主观和客观的实践来检验。其他选项明显与马克思的论断语义不符。【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分为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恰恰相反。认识又可分为理论和一般认识,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但并不一定正确,所以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A 项错误。认识也可分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不一定正确,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理性认识一定正确,就不需要实践检验了,所以 B 项错误。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模拟 20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