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1 总和生育率(人大 2010 年研)2 人口老龄化(中财 2011 年研)3 社会运行(中财 2011 年研)4 中层理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5 信度与效度(华中农大 2011 年研)6 社会指标(人大 2007 年研)7 文化(华中农大 2011 年研;中财 2008 年研)8 文化堕距(人大 2006 年研;吉林大学 2003 年研)9 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 2011 年研)二、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10 亚文化可以分为_、_、_等类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8年研)11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两
2、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取向,即_的方法论和_的方法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12 简述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河北大学 2010 年研)13 简述社会学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理论模式。(北科大 2011 年研)14 简述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华中农大 2011 年研)15 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 2010 年研)16 简述文化模式。(中财 2010 年研)17 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中财 2011 年研)18 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 2011 年研)19 简述数据编码及其作用。(人大 2012 年研)20 简述社会学研究方法
3、体系的三个层次。(华中农大 2010 年研)21 试比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华中农大 2011 年研)22 试论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及对策。(河北大学 2010 年研)23 用有关社会学原理。分析我国人口红利期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中山大学 2011 年研)24 试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主要维度。(北科大 2011 年研)25 试从社会学的文化多样性研究阐述我国社会转型过程对“中国道路” 探索的必要性。(中财 2008 年研)26 请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吴老太爷为避战乱而来到上海,进上海城时,“机械的噪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
4、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这些都市景象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惊恐不已,一个劲儿地念太上感应篇,不久便一命呜呼。(摘录自茅盾的小说子夜)(华中农大 2010 年研)请问:子夜中吴老太爷的惊恐乃至死亡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在出现这种现象时。人们可能会有哪些不当的反应?在你看来,怎么处理才是得当的?( 华中农大 2010 年研)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总和生育率(TFR),又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般指 1549 岁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总和生育率是度量妇女生育率的指标之一,是在度量分
5、年龄组生育率基础上计算的妇女总体生育水平。它是衡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标准化指标。其计算方法为:总和生育率(TFR) =35GFR。式中,GFR 表示一般生育率,是度量妇女生育率的指标之一。一般生育率反映育龄妇女年平均生育水平。【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2 【正确答案】 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 60 岁或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
6、。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3 【正确答案】 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知识模块】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4 【正确答案】 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
7、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知识模块】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5 【正确答案】 (1)信度是指测量数据(资料) 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社会现象的程度。简言之就是测量的一致性。若在同等条件下,对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其结果相同,那么测度是可信的。(2)效度是指测量的内容是否同测量的要求(理论前提)相符合。测量的效度有两方面的含义:测量效度是指所测量的指标内涵正是概念内涵,二者在内容性质上是一致的。测量指标应该尽可能涵盖概念,二者在程度上应尽可
8、能重合。【知识模块】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6 【正确答案】 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知识模块】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7 【正确答案】 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 耕耘” 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8
9、【正确答案】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了“文化堕距” 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 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9 【正确答案】 (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
10、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民族亚文化; 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二、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10 【正确答案】 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1 【正确答案】 人文主义;实证主义。【知识模块】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2 【正确答案】 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有:(1)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
11、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2)技术的有限性这里既指技术种类的有限性,又指技术功能的有限性,更指技术开发的有限性。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人类难以迅速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存空间(比如说再找到一个地球),或取得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替代资源。因此,现有环境遭到破坏就成了一个“ 问题”。(3)尊重人类的价值,特别是生命的价值如果从极端的意义上考虑,环境问题也就不存在,至少不是那么引人注目。这种极端的考虑就是:地球自身是有生命年限的,甚至太阳也如此,它们最终与人一样,都将面临生命终结的命运。这种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从这种极端的角度出发,谈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显得有些苍白。然而,与命运抗
12、争,让生命增辉,正是人类伟大精神之所在。在这种抗争中,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类的尊严。尊重人类及其后代的生命价值,是关注环境问题的出发点。(4)通过人类行动改善环境的可能在提出环境问题,并谈论环境保护时,实际上意味着通过人类的主观努力,环境状况的改善是有可能的。如果面对一种毫无办法的情况,就没有必要把它当做“问题”提出来,因为提出也是枉然。研究表明,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不当的结果;同时,现实的经验也表明,只要切实地付出努力,环境状况确实可以得到改善。【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3 【正确答案】 目前,社会学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大致上有三种主要模式,即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
13、和建构主义模式。(1)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均衡,它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对社会系统发挥功能的、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子系统的相应变化。结构功能主义非常强调共同价值观与信仰对于社会运行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大致上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贪婪的本质,过于强调物质消费以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把物质占有看成是舒适与快乐的源泉,因而西方文化与环境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关于环境状况的研究需要广泛探讨人们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自
14、然结果;当环境状况持续恶化时,社会系统会自动调整以建设性地回应环境威胁;转变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安全有着重要意义。(2)社会冲突论模式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系统内部的紧张与对立,它认为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强制基础上的,社会系统内部始终存在着不平等,特别是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掌握权力的人总是压制没有权力的人,并规定着社会上“适当” 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控制着整个社会的进程。社会冲突论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是:社会中的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掌握权力的精英影响着社会事件,他们通过控制经济、法律以及环境导向,设定区域及国家层次的议事日程;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有利于精英
15、利益的社会安排;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必然制造环境威胁;全球环境危机正是全球财富与权力分化的直接后果;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这既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策略。(3)建构主义模式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过程的、动态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在建构主义者眼里没有一成不变的“ 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基本上是人们经由特定过程建构出来的,并且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建构主义阐释环境问题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总是通过特定的、具体的社会过程,经由社会不同群体的认知与协商而形成的;由于具有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的人对于
16、环境状况的认知不一样,所以“ 环境问题”一词本身基本上是一个符号,是不同群体表达自身意见的一个共同符号;特定的环境状况最终被“ 确认”为环境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群体之间意见竞争的暂时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源于一系列互动工具与方法的使用,并且涉及到权力的运用;我们与其关注目前环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倒不如分析是谁在强调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 ”进行解构很有必要;解决特定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利用科学知识、大众传媒、组织工具以及公众行动成功地建构环境问题,并使之为其他人群所接受,进入决策议程,最终转变为政策实践。【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4 【正确答案】 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百年来并无定论。(
17、1)170 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观点的,但他们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 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
18、,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2)100 多年来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按照上述分类,中国社会学界 100 多年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a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b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c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a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以孙本文为代表,他从芝加哥互动学派心理行为理论出发,批评他列举的前八种定义虽没有什么错误,但均不能认为是适当的定义,而适当的定义是:“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
19、b台湾学者龙冠海也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研究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c1978 年后,有的学者认为“ 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 ”(杨心恒等),有的认为“ 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庞树奇) 。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有:a“剩余说”,即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剩余社会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不研究的“ 剩余领域”;b“学群说 ”,认为社会学 “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c“调查说”,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d“问题说 ”,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e“未定说”,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现在还没有确定。(3)正
20、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社会学实际上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又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为对象的;社会学家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找这个东西,都有意识无意识地在沿着这条路探索。所以不论他们的观点和方法有多大差别,在研究实践中仍然会走到一起来。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 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判断、去比较哪一个或哪一些定义结合中国国情较好、能够提供社会学的视角、能够易于把握社会学
21、的内容、能够较好地做到理论上前后一贯。【知识模块】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5 【正确答案】 (1)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含义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是指人们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
22、展起来的。(2)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功能血缘关系的功能a正功能。起到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体的作用。这种功能在古代交往不发达的情况下尤为重要。而近代开始这种功能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但血缘关系中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b反功能。由于血缘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先天的联系,因而一个人在他刚出生时就已被置于一定的血缘联系之中,直到死也未必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这样,血缘关系实际上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地缘关系的功能a正功能。能维系社会的稳定。例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又一时无能力容纳剩余的农业人口,
23、这时,相对稳定和封闭的地缘关系就发挥着维护社会安定的正功能。b反功能。束缚人们的发展。例如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传统使得地缘关系的封闭性很强,并由此形成了人们的很强的地区观念、乡土观念、老乡观念。业缘关系的功能a正功能。第一,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上逐渐发展出分工体系与业缘关系,它们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并成为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第二,业缘关系反应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分工主要领域的演变上。b反功能。业缘关系的反功能主要表现在,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发展。(3)血缘、地缘和业缘的相互
24、关系从原始社会至今,不同人际关系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是有强弱的变化,如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到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日趋下降的趋势,它不断让位于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差异,血缘关系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作用也不一致。在我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目前我国的血缘关系主要是家庭,但是血缘关系在社会上仍然发挥着重要功能。在我国广大农村,家族、宗族关系仍十分浓厚。随着人们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地缘关系也处在一个下降的趋势。如今,社会逐渐发展分工体系,在这里业缘关系起着很强的作用。总体来说,血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社会学 概论 历年 汇编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