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材料2 文学创造3 艺术发现4 创作动机5 艺术构思6 想象7 灵感8 直觉9 艺术直觉。(四川大学 1997 年)10 形象思维。(北京师范大学 1999 年)11 艺术发现。(北京师范大学 2001 年)12 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13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哪些?具体怎样?14 请简述回忆与沉思这一心理现象。15 直觉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什么?16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17 请简述艺术发现的重要性。(或为什么说艺术发现被称为“艺术家的眼睛”?)18 试述灵感的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19 在文学创
2、造中,理智与感情的关系怎样?20 如何认识文艺创作中的灵感现象?(北京师范大学 1999 年)21 “艺术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它抓住了一个人,就把他变成了工具。艺术家不是一种具有自由意志追求自己终极目标的人,他听凭艺术通过他来实现它的目标。作为人,他可以有各种情绪,有意志,有个人的各种目的。然而作为艺术家,他是一个在更高意义上的人 他是集体人 一个体现整个人类无意识的精神生活并使之成形的人。每当创作居支配地位时,人类生活就违背自由意志,被无意识所统治,并由它成形,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作出了歌德。”(四川大学 2001 年)22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说与创作动机有什么关系?(首都
3、师范大学 2001 年)23 艺术构思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 2001 年)三、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24 文学创作的两个基本阶段是( )和( ) 。(首都师范大学 2001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 【正确答案】 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一般可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3 【正确答案】 作家在
4、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4 【正确答案】 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与一定的主观愿望或目的相联系的。【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5 【正确答案】 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6 【正确答案】 就其本义来说,就是“想出一个象来” ,并对它进行反复思考、加工,换言之,想象就是把
5、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中心之象存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7 【正确答案】 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并艰苦地思索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对所思主题(意念或形象)的一种顿悟。其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亢奋性和创造性。【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8 【正确答案】 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 做出的突破性顿悟。【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9 【正确答案】 在艺术构思中,直觉是指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
6、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0 【正确答案】 简单地说,就是借助形象来思维。它是指在艺术构思中,以想象为中心环节,综合运用联想、感情、理智、回忆等多种心理机制,以创造具有丰富审美意义的形象或意念为目的思维方式,由于形象思维主要体现在艺术创造中,因此它又叫艺术思维。在文学创造巾,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相互为用,而总体上,形象思维包含抽象思维。【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1 【正确答案】 艺术发现是指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
7、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2 【正确答案】 第一,社会生活是文学材料的唯一源泉。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段话比较精辟地概括了文学材料的本质属性,言简意明地指出了储存文学材料的仓库和获取文学材料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但社会生活是外在的、客观的。一切社会事件、现象等,在未进入作家头脑之前,在未经作家心灵照射之
8、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材料,还不能对文学创造起作用。第二,这时,它们还只是“准材料”,只有当它们被烙印在作家头脑中,并转化为主体心灵深处的记忆时,它们才对文学创作起作用,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材料。第三,按马克思的看法,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因而其材料在性质上必然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所不同,区别就在于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例如,同是面对“桨声灯影” 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先生在其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表现了亢奋的情绪和执著的追求,而俞平伯先生在同名文中表现了一种空灵和清幽的境界,如此不同是因为作者精神、性情
9、投射使然。因此,我们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3 【正确答案】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是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的。无意获取是作家从小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接收到的大量刺激。对于这些刺激,他虽然没有有意地记忆或着意地思索,但它们却作为连续不断的信息流悄悄地进入大脑,有些甚至会在长期记忆中扎根。作家,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有各种刺激和信息(或普通或特殊)不断地“ 侵犯” 他, “骚扰”他,其中必然包含着可用来从事文学创造的大量材料。例如,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一生除家乡小镇伊利耶和首都巴黎之外没去过任何地方
10、。35 岁以后,他更是“终年生活在一问门窗经常不打开的房间中” 。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世界名著:七卷本的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从事文学创作的材料,主要就是通过无意识获取的途径得到的。有意获取,是指作家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中心,并采用有意记忆(或笔记、摄影等)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例如,罗曼罗兰、纪德到十月革命后的苏联采访,巴金到朝鲜战场考察,都属此类。但必须说明的是,处于这种境况的作家,虽可能被热情所驱使,然而心灵深处却无法摆脱一种无意识定位,即把自己视为短暂的投身者、参与者或局外人。这导致他们往往不自由地以两种极端眼光或批判、或挑剔一一来看待
11、所接受的那些刺激和信息。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是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的。实践获取,主要指作家主动(或被迫 )投身某一生活领域(或某种社会实践) 去感受刺激,并获取信息的途径,这种材料又叫做直接材料。例如,司汤达从军,凯尔泰斯被投入“奥斯威辛“,王蒙遭流放,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丛维熙、张贤亮进监狱都属此类。很明显,这种日复一日的既单调而又严酷的生活实践,对本人来说,并非易事,而是一种无奈的求生,但却丰富了这些作家的记忆储备,直接获取了许多难忘的文学创作材料。书本获取,则是指由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它常常要依据前代或古人传递下来或同代人所提供的思想材料来从事创作,所以又叫做间接材料。例如
12、,凡尔纳一生创作的 100 多部(篇)幻想小说,其材料大部分都是从法国国立图书馆的书刊中获取的。【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4 【正确答案】 艺术构思时的心理机制是十分纷繁复杂的,回忆与沉思是其中常见的重要的心理现象。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它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有时作家有一个很好的创作意念,却苦于无法下笔,这并不是因为他缺乏材料,而是因为大脑中一时回忆不起来有关的信息,或暂时无法在意念与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在艺术构思中,回忆常常是由外在的刺激或内部需要在特殊情况下激活了某一意念而发生的。人在记忆时往往自发地将信息压缩为一簇簇的集合体,一个集合体就是一组内部联系紧凑的信息项,
13、它能够像一个单词一样被记住。当外在的刺激或内在的需要与某一创造意念挂钩时,神经传导活动便迅速把它传到大脑的相关区域,此时,创造主体便可以在那些集合体中扫描,并找出所需要的信息。沉思是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个意念的深沉思索。沉思是在寂静中从对于某个形象或意念的追忆开始,慢慢地越走越远,以致偏离原形象或意念,甚至不经意间已经跨入其他领域时,所得到的意外收获。回忆开始时,作家可能被某物所触而有意地沉潜于与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有关的思索中。但由于思考往往像野马一样狂奔乱跑,因而有时思索的主线会脱离原来形象的启示及其轨道,而无意中将思考的重心转移到其他方向。对此,作家一般是茫然无知的,漫无目的,
14、听之任之。然而,也许就在此时,一种新的发现或一种创造的闪光出现了。例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作命运攸关的时刻,就是由深度沉思而得到的,并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沉思的又一心理功能是对沉思的对象从事二度体验,使之成为富有诗意的东西。一般地说,未经沉思或二度体验的对象,其客观性很强。由于没有受到主体精神的濡染、驯化,这些对象往往不具有诗意的性质,也不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而经过沉思或二度体验(即使是痛苦的、悲哀的)之后,由于对象的多余部分被作家的独特眼光所剔抉,而不足部分则被填充、改造、丰满、升华,又被其感情所濡染、浸透,无形中便具有了某种可让人玩味的盎然诗意,进而带来审美愉悦。许多作家都喜欢“朝花夕拾”
15、,就是这个道理。例如,苏轼在妻子逝世十年后,才提笔写出意味隽永的“悼亡词”,就是在二度体验中所获取的诗意成果。沉思之所以最善于发挥创造力,是因为作家在孤独、寂静中比平时更能向内挖掘,更能倾听内心的呼唤,因而新形象、新意念更容易浮现,也更容易被连缀起来。【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5 【正确答案】 直觉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有两大作用: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 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有时,作家对闯入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某一毫不起眼的事物(或现象)可能是一个人、一件事、一朵小花、一株青草,甚或一团暗影、半个字形等突然着迷,一下子意识到其中有某些东西可“写”。虽然他一时半会讲不出
16、什么道理来,却可能由此出发,逐渐建构起一篇作品。对此,巴尔扎克有很好的体会。他说,有时对一个细节、一个字的洞察就可能唤起一整套意念,再从这些意念的滋长、发育和酝酿中,诞生出一场场显露匕首的悲剧,或风趣横溢的喜剧,一一那简直是“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著名小说墙上的斑点,便是从第一次看见客厅墙上的斑点,突然萌生出一连串思绪开始的。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某现象)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发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这也是直觉的功能之一。例如,1887 年 6 月,阿费柯尼把自己从监狱女看守长那里听到的有关罗查利的故事讲给了托尔
17、斯泰。托尔斯泰听了这个故事后,立刻直觉到它背后似乎蕴藏着某种待发掘的东西,马上请求别人把这个故事让给自己。按说是柯尼先听到这个故事的,可为什么它到托尔斯泰手里,才变成了具有警世意义的小说复活呢?这说明,柯尼只把查利之事当作轶闻或笑料随便讲讲,而托尔斯泰则从这个故事中“直觉” 到一种无法言传的魅力。由此可见,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6 【正确答案】 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在此一发现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研究生 入学考试 文学理论 文学 创造 过程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