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1 艺术真实(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2001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 艺术形式(2011 年河南师范大学考题)3 有意味的形式(1999 年南开大学考题)4 何为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2006 年湖南大学考题、2005 年南京师范大学考题、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5 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1999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 )6 直觉在艺术思维中的作用是怎样的?(2006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 )7 作品与意图的冲突。(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8 谈谈
2、艺术构思的几个主要的心理机制。(2009 年暨南大学考题、2013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9 试述弗洛伊德学说对文艺理论的历史贡献。(2005 年陕西师范大学考题)10 举例谈谈如何理解创作意图的转换?(2009 年华南师范大学考题 )11 谈谈作品与意图的冲突。(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2 什么是艺术概括? 它有什么规律 ?(2005 年湖南大学考题)13 艺术概括与类型化有什么区别?(2003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 )14 简论文学作品的内容。(2007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15 谈谈文学创作中形式创造的重要性。(2007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6 简述文学的虚拟性。(2012 年湖南
3、师范大学考题)17 举例论述艺术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2001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18 意识与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何在?(2608 年曲阜师范大学考题)19 结合具体实例,谈一谈艺术想象与直觉的异同。(200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20 什么是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的“ 奇特化手法”有无内在关联?(2012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 )21 论艺术真实。(2005 年南京师范大学考题)22 举例说明艺术的真实。(2006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2007 年中山大学考题)23 文学是虚构的,但是又强调真实性,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2002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4
4、 试论文学创作中的“ 情感把握 ”。(2005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25 结合作品论述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把握。(2008 年兰州大学考题)26 刘勰:感物说(是以诗人感物亦与心而徘徊)。(2005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7 黑格尔:“ 内容非他也,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也;形式非他也,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也。”(2005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 )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
5、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知和感悟,具有审美价值意义的真实。“真实”是文学的生命。文学创造要求 “真实”。然而这种 “真实”不是简单的摹写原物,像照相机照相一样,不是将人物变为“席勒式的”“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是要求文学创造的艺术真实。它要求主体
6、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 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人物精神的“莎士比亚化 ”。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和诗艺的真实。(1)内蕴的真实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对某些抒情诗来说可能只是一种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以“ 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2)假定的真实文学求“真 ”的价值取向是在假定性情境的创造中实现的,而假定性情境的创造归根到底又基于一个“ 真” 字:真事理,真情感。(3)主观的真实
7、文学以这样的主观化的“真实” ,在作品中建构起从属于人的目的和意义的世界,从而帮助人们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体验并激起关注社会人生的积极感情,以履行不同于科学活动而属于文学自己的审美价值追求职责。(4)诗艺的真实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究“ 诗艺” 。【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2 【正确答案】 艺术形式是指在质的规定性上,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具体说,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容的内在组织构造,二是由话语材料与各种文学表现手法组成的体现内容及其内在结构的外部形态。艺术形式就是内容的内在组织构造与外部表现形态的统一。按照文学创造的规
8、律,艺术形式的创造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从内容出发选择与创造形式、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重视形式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文学的形式创造即是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相反相成的互动过程。内容形式化:在文学创造过程中,当孕育的内容逐渐显化成形并为作家所结构起来的时候,它的内容就消融在它的形式之中,或者说转化成了形式。形式内容化:形式生成之后,内容在得以体现的同时,也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于是形式转化为内容。艺术形式的本质及内涵可以从表层到深层逐层地界定为:(1)它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2)这一实现方式于具体作品体现为艺术文本的存在状态;(3)艺术文本的存在状态是由语言材料及
9、各种艺术手段(诸如体裁风格、音韵节奏、叙事语调、表现手法等)有机组织起来的;(4)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织实际是内容的组合与显化、生成与呈示;(5)内容的组合与显化、生成与呈示是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3 【正确答案】 英国现代文艺批评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意思是说作品各部分、以独特方式组织起来的组合、排列形式是有力量的:一方面,它主宰着作品;另一方面,它能唤起人们的“意味” 感即审美感情。它虽然也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理论,但其对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的揭示有着不可置疑的合理
10、因素。“形式” 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蓄积着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感情,具体说就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作为自然规律的形式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地认识它们的过程中把它们主观化、情感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意识的较固定的表现。因此,当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中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抽象化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着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它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依然能给人以“ 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4 【正确答案】 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
11、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在产生此一发现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经验,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蓦然顿悟的发生,只不过是内心经验酝酿后从阈限下的破土而出。(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对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的眼光和非凡观察力不是外在于他的东西,
12、也不仅是某种技巧、方法,甚至也不仅是天才,而是和他的内在蕴藉有关的深层心理内容的外射。作家之所以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是他们彼时彼境的需要、情绪、态度、价值观和凝聚成团的早先经验等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无意导向。(3)它是艺术家对外在事物的独特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4)它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艺术家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在自己的知觉中产生创造新的创造物。艺术发现是一部作品发生的契机,也是文学创造活动开始的“由头” 。艺术发现像一盏灯塔,照亮了主体储藏在记忆中的有关资料,并使其在短暂的瞬问,围绕此
13、种发现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从而进入创造过程。作品的独特风貌及其内在灵性,一般都是以艺术发现中那不同寻常的“发现” 为基础进行独特开掘的。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非常微妙和细致的。比如,周敦颐从“莲花” 这一个平常普通的植物性状中折射出独特的君子般高雅情操的“这一个” 莲花,创作出 爱莲说,鲁迅从车夫身上看到“小我”,都是一些常见的艺术发现。【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5 【正确答案】 艺术想象是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心理机能之一。在创作活动中,艺术想象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形象性。艺术想象是一种审美活动
14、,它指向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目的是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来。是由具象到具象的过程。第二,创造性。艺术想象是创造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创造。第三,主观性。在艺术想象的初始阶段,是主体对以往种种记忆表象的重新唤起,随着想象的展开,就由对记忆表象的简单回忆向新的形象的创造跃进了。因此,在整个艺术想象的过程中,主观性不会减弱,反而会逐渐强化。【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6 【正确答案】 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
15、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在艺术构思中,直觉有以下两大作用:一是表现为作家对某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的把握,由此出发,他可能迅速的建构起一部作品,巴尔扎克认为对一个细节、一个字的洞察就可能唤起一整套意念,从这些意念的滋长、发育和酝酿中,又可以诞生出显露匕首的悲剧或风趣横溢的喜剧;二是表现为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这一内蕴是仅为他所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托尔斯泰听了“ 托尼的故事 ”以后,马上反复求别人把这个故事让给自己,他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一宗不同寻常的魅力。【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7 【正确答案】 创作意图是作家心中指向性很强的某种目标预期,但它有时并不符合逐渐成熟起来的那一个
16、活生生的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当人物成熟起来时,他必然要按照自己的性格轨道行进,而无法迁就作家原来的意图。此时,作家要么掐灭他,要么顺从他,似乎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在文学史上,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况是,成熟的作家大多采用顺从人物性格自由发展的方法,而不是相反。其实,遵从人物性格逻辑的自由发展而改变原来的设想,是一种成功的方法。因为,这样做能使人物有活泼的内在生命力,其由性格所支配而产生的各种悲欢离合行为,能产生极强的真实感。这种情形的发生,常常是创作进入某种高境界的标志。【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8 【正确答案】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
17、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艺术构思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而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2)想象与联想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其类型有再现想象和创造想象,后者又分为比拟想象、虚构想象。联想则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想象,是由记忆痕迹而引起的对另一方事物的回忆、复现和创造。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
18、程。(3)灵感与直觉柏拉图视“ 灵感” 为“迷狂”,认为它是个体之精神与理念之世界相交流的一种心灵状态。心理学认为,灵感的机制虽复杂,但并不神秘。它虽然是突发的和不可预期的,但产生于大脑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却是肯定的。这就是说,它的发生虽偶然,却一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灵感是艺术构思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其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从思维角度来说,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心理学发现,
19、灵感往往发生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它爆发的时刻,常常是作家已经放弃了专注的沉思而干其他事情,甚至是静谧的睡梦之时。由于某种触发,暂时中断的神经联系突然接通,从而出现了认识上的飞跃,在不经意间蓦然浮现脑际。灵感爆发时,作家往往只注意无意得之的那一瞬间,仿佛天赐神授,而忽视了在此之前那长期且艰难的积累和思考过程。在艺术构思中,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直觉在艺术思维中主要有两大作用: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社会现象)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
20、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灵感与直觉的区别在于:其一,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其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其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4)理智与情感理智是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而情感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情绪与情感二者相互纠缠,亦相互影响,主体的态度、评价可能导致某种特殊的情绪,而先在的情绪体验也可能带来不同的态度、评价。在文学创造中,两者缺一不
21、可:没有情感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负作用;失去理智而徒有情感,情感也有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的可能。(5)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无意识不是一种异在力量,它和意识共存于同一文学创造过程之中。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是相互补充的。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9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于 19 世纪末 20
22、 世纪初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它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精神层次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
23、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在文学创作中,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是相互补充的。所谓“主从之分 ”,是指意识与无意识起着某种控制、压抑或引导、解禁作用。所谓“相互补充”,是指意识所提出的某些任务、目标等,往往要靠主体调动无意识的功能,并促使其积极活动、碰撞、组合来完成。艺术
24、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其中无意识与意识在艺术构思和文学创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0 【正确答案】 作家开始构思时大体都有一种动机,可是在物化过程中,由于某种外在刺激的作用,或从材料中发现了新东西,作家会产生一种新动机。有时,后起的动机甚至还可能取代原先的动机而支配物化过程。由于动机暗换是内在的,有时还是无意识的,因而作家的理智并没有察觉到这种改变,反而误认为是作品的物化过程逸出了原来的设想。需要指出的是,由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研究生 入学考试 文学理论 文学 创造 过程 审美 价值 追求 历年 汇编 答案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848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