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价值(武汉大学 2003、2007 研;四川大学 2006 研;中南财大 2007 研)2 内在价值量与相对价值量(浙江大学 2000 研)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国政法大学 2000、2003 研;南京大学 2003、2009 研;中央财大 2003、2010、2015 研)4 纸币流通规律(浙江大学 2006 研;中南财大 2012 研)5 社会劳动(浙江大学 2003 研;吉林大学 2003 研;中央财大 2009 研复试)6 具体劳动(深圳大学 2005 研;华中师大 2007 研)7 价格(四川大学 2008 研)8 商品价值量与
2、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某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这对他是不利的。(武汉大学 2004 研)9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东北财大 2007 研)10 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于生产者的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东北财大2007 研)11 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中央财大 2008 研)12 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中央财大 2008 研)13 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中央财大 2004 研;东北财大 2005 研;中南财大 2012 研)14 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浙
3、江大学 2000 研)15 简述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北师大 2002 研;西南财大2000、2006 研;武汉大学 2000 研;四川大学 2004 研;财政部财科所 2006 研)16 简要分析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必然性。(南开大学2000 研)17 价值量的变化有哪些主要规律?(上海财大 2007 研)18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北大 2002 研;武汉大学 2004 研;西南财大 2006 研;江西财大 2006 研;四川大学 2008 研;南开大学 2009 研)19 说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的影响。(人大 2004 研)20
4、 简要评述“ 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南京大学 2003 研)21 简要评述“ 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南京大学 2003 研)22 货币形态的发展有哪些主要阶段?(上海财大 2007 研)23 马克思是如何从“20 匹麻布 =1 件上衣”来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的 ?(北大 1998 研)24 马克思分析的劳动工具,大机器生产对生产力、对劳动价值的作用有无现代意义?( 南京大学 2003 研)25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基本内容。(财政部财科所2007 研)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价值是指凝结
5、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
6、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2 【正确答案】 内在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衡量价值量的尺度是劳动时间,因此商品的内在价值量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相对价值量指一种商品和别的商品交换时实现的价值量。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取决于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相对价值量的变化,取决
7、于相互交换的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此这只是一种相对的价值量,即价值量的相对表现,而不是其绝对的表现。相对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经常发生变动。【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3 【正确答案】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这里,“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是指社会现有的平均生产条件,“一定量使用价值”是指一定数量的质量相同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第二种含义,指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这种分配比例影响着各个部门商品的总供求关系,从宏观层面上决定着商品的价值量。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
8、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凝结在同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凝结在同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大。【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4 【正确答案】 纸币流通规律指纸币的发行量要以它所象征性代表的金属货币的数量为界限的一种规律。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纸币的流通要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符号,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
9、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就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因此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5 【正确答案】 社会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是为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生产商品的,因此他们的劳动又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10、,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一旦商品卖不出去,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的都是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6 【正确答案】 具体劳动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具体劳动反映的
11、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态为转移的永恒范畴。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7 【正确答案】 价格是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价格的本质是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同样,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表现价值的,但是,仍
12、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一致的情况。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格的基本职能主要有:标度职能、调节职能、信息职能。【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8 【正确答案】 该观点引用的原理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如下:(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要受价值规律的制约。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价值规律是阐述价值如何决定和
13、如何实现的规律。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交换是按社会价值进行的。商品要按照社会价值进行交换,就必须使社会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总量时间和根据社会需要应当使用的必要劳动时间相适应,即表现在市场上对该种商品的总供给量与需求量大体一致。(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反之就会增加。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该商品的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力水平。(3)某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小于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而商
14、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他的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因此他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会增加。如果其他厂商也提高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但由于一段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的增加也会使该厂商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所以这对他是有利的。【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9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正确。(1)本题的前半句是正确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根据价值规律,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互换。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就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的变动是以
15、价值为轴的,即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同时供求关系反过来也影响价格,使价格不能偏离价值太远;虽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涣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相一致。(2)后半句话是错误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不是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例如未开垦的土地、股票等。可见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0 【正确答案】 这种表述不十分科学。(1)正确的表述为: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
16、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恒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这种撇开了具体劳动特殊性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它是价值的实体,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中所特有的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17、中,土地、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同时,工人也把一定量的劳动加入新产品,创造出新价值。新价值的创造和原有价值的转移过程,是同一劳动引起的两种不同结果。马克思指出:“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所以,劳动创造价值并转移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值的保存或转移,都是劳动的结果。【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1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一般价值形式是指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人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
18、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的重要发展。这个变化不是简单的等式位移,而是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商品生产者只要把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他的劳动就获得了社会承认,就可以用它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实际上,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开始起着货币的作用。(2)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称作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作为等价形式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
19、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仍存在许多缺陷。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这些缺陷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因此,扩大的价值形式必然逐渐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2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因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可以通过黄金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自发进行调节,过多的金属铸币会自发地退出流通而贮藏起来,所以金属货币不会超过流通中的需要,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纸币流通在技术上具
20、有货币供给的无限可能性,而且通过国家权力强制货币流通,从而弱化甚至破坏货币流通的自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纸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进入流通的纸币不毹够通过贮藏方式退出流通,这就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无限性和货币容纳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必然是,过多投入流通的纸币只有采取降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来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样,货币贬值就不可避免了,由此产生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3 【正确答案】 (1)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含义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
21、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也就是说,为了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本身必须确定一个代表一定金属重量的计量单位,这个单位又分成若干等分,这种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称之为价格标准,即用以计量商品价格的标准。(2)二者的联系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主要体现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体现。不同的价值量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因此客观上要求货币本身确定计量单位,这就是价格标准。(3)二者的区别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4 【正确答案】 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
22、生、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是偶然的,而是采取了经常化和扩大的形式,流通也随之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从而产生了商人阶级,即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从社会生产部门中分离出来,专门经营商品交换,这样,商品经济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可见,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1)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没有分工,就不存在产品交换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因此,社会分工使生产专业化,某个生产者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每一个生产者成为社会分工体系的一员,从而使生
23、产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不同产品生产者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这就产生了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随着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交换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品经济也就越来越发达。(2)剩余产品的出现及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没有剩余产品的存在,不存在进行交换的对象,也就不存在交换的必要。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经常性的剩余产品,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经常性的交换,导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或支配他人劳动,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也就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产
24、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又决定了交换的等价性,交换双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彼此都同意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产品等价交换对方的产品,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可见,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剩余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则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5 【正确答案】 (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的二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2)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3)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经济学 商品 货币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