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A)美国民权运动高涨(B)斯大林模式日显弊端(C)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制约(D)法西斯势力日趋猖獗2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美国经济的特点不包括( )(A)科技进步大大促进经济发展(B)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加强(C)经济危机不断发生(D)新兴产业得到发展3 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国家垄断资本主
2、义的经济政策与二战前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相比,两者的相似之处表现在( )(A)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C)集中全国的财力和物力(D)尽力保持“ 自由企业” 制度4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采用路德维希艾哈德博士的经济改革方针,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其理论依据是: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而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德国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趋势加强(B)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加强(C)德国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D)二战后,德国政治民主趋势更加明显5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初,西欧国
3、家通过有效的社会经济政策,维持了经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这些政策主要包括(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废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发展高科技和新兴产业进行社会改革,稳定社会秩序(A)(B) (C) (D)6 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人“滞胀时期” ,其正确的含义是( )(A)生产发展滞缓,通货膨胀严重(B)生产停止发展,通货膨胀不断发展(C)生产停滞导致通货膨胀(D)通货膨胀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生产停滞7 1973 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动摇(B)资本主义世界爆发金融危机(C)形成三足鼎立政治格局(D)日本、欧共体经
4、济飞速发展8 1965 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宣布:“一个不受衰退威胁的繁荣时期,使我们能够防止经济活动下降的时期到来了,我们相信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国家的措施基本上不能够在衰退开始之前予以防止。”下列能够证明报告观点错误的是( )(A)“欧共体 ”成立(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C) 1973 年经济危机爆发(D)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动摇9 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能源结构上的主要变化是( )(A)主要以水力为能源(B)以煤和石油为主要能源(C)原子能在能源比重中上升(D)已经不需要任何能源10 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A)东欧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B)东欧各国照搬苏
5、联模式(C)执政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D)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1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B)西方 “和平演变” 政策(C)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D)民族矛盾尖锐12 战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是( )(A)同苏联的关系不稳定(B)国内强大的旧势力残余(C)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D)照搬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13 东欧各国共产党在东欧剧变中的重要历史教训有( )必须加强共产党、工人党的正确领导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A)(B) (C) (D)14 20 世纪末 90 年代初,苏联东欧
6、发生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严重的挫折,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B)中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取得成功(C)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D)中国改革开放比苏联东欧早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5 杜鲁门16 麦卡锡主义17 星球大战计划18 三环外交19 新东方政策20 戴高乐21 新思维外交22 贝尔格莱德宣言23 新经济体制改革24 波兹南事件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4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25
7、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并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26 依据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消长变化及其影响。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7 简述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兴起的背景、特点及影响。28 简述美国全球外交战略的演变过程。29 简述日本的“ 科技立国 ”战略。30 简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31 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32 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与教训。33 简述 20 世纪 5080 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历史学基础(第二次
8、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民权运动属于政治社会范畴,不属于经济范畴;斯大林模式属于社会主义的范围;法西斯势力日趋猖獗是二战前政治方面的表现。【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和辨别能力,经济危机发生在 70 年代。【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罗斯福新政有继承性,本质都是利用国家政权力
9、量直接干预经济。【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来看,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生产过程,说明了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加强。【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废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是二战以后日本发展经济的措施,被排除,因而只能选。【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滞胀”是指生产发展滞缓和通货膨胀并存。【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充分
10、反映了美国的利益,标志着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基本确立。其崩溃反映的是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动摇。【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结束繁荣,开始出现衰退的标志是 1973 年经济危机爆发。【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有:(1)具有明治维新以来近 80 年的经济基础。二战中,日本的国民财富损失了254,留存的财富相当于 1935 年的 1014,其中,生产资料相当于 1935 年的 163,工业用机器更是相当于 1935 年的 1806。(2)美国对日本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和扶持政策。(3)长
11、期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4)日本政府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贸易立国战略,科技立国战略。(5)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人是日本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6)重视科学技术,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改革没有改变东欧从苏联照搬过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再加上党和政府脱离群众,造成人民对共产党失去信心,东欧发生剧变。其他选项虽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探究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要从其体制上入手。苏联长期以来的高度集中
12、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曾经带来经济上的繁荣,却也埋下了祸根。体制僵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其障碍,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其他选项只是次要原因。【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战后东欧国家的其他隐患都不是最大的,照搬苏联的政治经济模式,使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东欧剧变。【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不是国家兴盛的必要条件。【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二、名词解释21-28
13、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5 【正确答案】 提出“ 冷战主义 ”即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侵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的一位美国总统,并着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作为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将原子弹投放到广岛和长崎两个军事目标城市,之后日本很快就投降了,见证了联合国宪章的签署,对内实行“公平施政” 。在外交事务上,他扮演着极具影响力的领袖角色。提出杜鲁门主义,以国务卿冠名的马歇尔计划,大大刺激了蒙受战争之苦的西欧国家经济的复苏。1972 年逝世。【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16 【正确答案】 二战后的美国,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叉接踵而至。美国一
14、方面在国际上与苏联对抗,另一方面,在国内清除所谓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打击进步势力。从 20 世纪 40 年代末到 50 年代初,掀起了以“ 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麦卡锡在参议院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所谓“揭露和清查美国政府中的共产党活动的浪潮”。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卡锡更是将锋芒直指杜鲁门政府。从 1953 年起,麦卡锡将魔掌逐渐伸向外交领域。麦卡锡主义代表了整个美国社会上保守及排外团体的广泛的政治同盟,没有谁能逃脱他们的攻击。1954 年 12 月 1日,在全国上下的一片声讨声中,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决议,对麦卡锡进行谴责
15、。1957 年麦卡锡死亡,风波平息。【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17 【正确答案】 星球大战计划又称“战略防御计划” 。该计划源自里根在冷战后期(1983 年 3 月 23 日) 一个著名演说。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计划由“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 和“反卫星计划”两部分组成。从局部上说, “星球大战计划”是一项国防高技术和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而从整体上看,它又是一项综合而全面的国家总体战略。【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18 【正确答案】 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二战后初期的外交战
16、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乃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英国政治家们在推行“三环外交” 的过程中,英国外交战略不得不逐步收缩,从大国全球外交逐步朝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三环外交”曾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19 【正确答案】 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
17、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1969 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其实质是改善与苏联和东欧的关系,改善两个德国的关系,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对 70 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了重要的作用。【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0 【正确答案】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法国军人、作家和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亡国后,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抗击德国的侵略。1943 年把自由法国总部从伦敦移到阿尔及
18、尔,1958 年 6 月出任总理,提出加强总统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法国由议会制过渡到事实上的总统制。两次当选为总统,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 ,主张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还主张美军退出越南,并周游许多国家以加强法国国际地位。【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1 【正确答案】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政策。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苏联主动提出裁军,甚至单方面裁军,并和美国签署消除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条约;积极开展“富国外交” ,多方争取经济合作及援助;宣布不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并开始主动从东欧撤军;减少对亚、非、拉一些
19、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停止对一些国家的渗透、颠覆活动;开始逐步消除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障碍,恢复苏中关系正常化等。但是,“新思维外交” 过分热衷于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 欧洲大厦” ,依赖和幻想西方大量经济援助,不顾一切实行妥协和退让使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大大下降,激起苏联所有爱国者,包括一些领导人的强烈不满。同时,“ 新思维外交 ”也强调东欧国家根本变革的必要性,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并导致华沙条约的崩溃和经互会的瓦解。【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22 【正确答案】 苏南关系正常化道路上的重要事件。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政策。1953 年 6 月,苏南外交关系恢复。1955
20、 年 5 月,赫鲁晓夫率领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他在抵南时的讲话中,对过去苏南关系遭到破坏“衷心地表示遗憾” ,并把问题归咎于贝利亚等人的 “挑拨 ”。经过谈判,6 月 2 日双方发表了贝尔格莱德宣言。宣言强调,“在两国关系中互相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互相平等” ;并保证互不以任何理由干涉内政。贝尔格莱德宣言表明苏南两国两党关系正朝着正常化的方向发展,但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和国内外政策上仍存在分歧。【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23 【正确答案】 1968 年开始,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全国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主要内容是: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允
21、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发展。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城市职工一部分人收入增加,农业持续发展,但匈牙利领导对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估计不足,又受制于经互会的“一体化 ”体制,既未能及时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又未把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减下来,而是以大量外债和补贴来维持危机行业和居高不下的人民消费水平。结果,外债负担越来越重,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改革陷入困境,引起不少社会政治问题。【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24 【正确答案】 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在东欧各国引起强烈反响,并相继发生一系列风波。1956 年 3 月,奥哈布当选波兰党中央第一书记,就
22、任后公开承认党在过去犯了很多错误,宣布为前党中央总书记哥穆尔卡恢复名誉,并实行大赦。广大群众强烈要求改革。6 月中旬,波兹南的工人为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等,派代表团去请愿遭拒绝。去华沙的代表被捕的谣传使群情激愤,一场和平示威顿时变成了骚乱。政府出动保安部队和坦克,当晚骚乱被平息。政府决定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10 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八中全会,哥穆尔卡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5 【正确答案】 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在经过 50
23、60 年代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70 年代初期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遇到阻碍,增速放缓,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被称为“滞胀” 的现象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原因: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促进。出现“滞胀”的原因:一是 70 年代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日益减弱。【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6 【正确答案】 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自身经济特点不同而发展速度有别,其中德国、日本经济发展最快,英国相对缓慢。影响:这种差异所产生的影响是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改变。70 年代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 西方国家 苏联 东欧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84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