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6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试述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2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3 论述晚清政府历次对外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4 论述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政策及主要变化。(2013 年统考真题)5 分析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内外政策的变化。(陕西师范大学 2015 年中国史真题)6 简述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及影响。(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7 从洋务运动“ 先军工后民用 ”的特点,简述其对中国
2、近代化的影响。 (南开大学2014 年中国历史真题)8 评述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苏州大学 200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9 简述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南京大学 2006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0 试析晚清学校与选举制度的演变并论其影响。(北京大学 2000 年中国通史真题)11 简述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武汉大学 2001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2 试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3 试述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和历史特点。(武汉大学2004 年中华民国史真题)14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2
3、007 年统考真题)15 简评陈独秀。(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16 比较国民党改组前后的变化。(清华大学 20l5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 )17 概述 19291930 年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情况。(安徽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18 试述“改组派 ”的政治主张和活动。 (南京大学 200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9 论述 20 世纪 30 年代关于社会史的论战。(安徽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20 试析蒋介石的“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南京大学 2006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1
4、 试论 19271937 年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脉络及其影响。(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2 试析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23 请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南开大学 2016 年中国历史真题)24 论述论联合政府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南京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5 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2011 年统考真题)26 概述甲午战争到 1945 年间中日关系的演变及影响。(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27 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武汉大学 2003
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8 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有多种原因,请就其中之一进行具体阐述。(南开大学2016 年中国历史真题)29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实施原因。(湖南师范大学 2014年中国史综合真题)30 简评文革后期的中国外交。(北京大学 2000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6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一战与巴黎和会。1917 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之前签订的与德奥两国有关的条约一律废止。战后,中国与德国及奥国分别订立了中德协约和中奥通商条约,从双边法上确认了中国在战时的举措。中德、中奥新约完全取消
6、了德奥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所获得的特权,是中国与曾经侵略过自己的西方大国订立的第一批平等条约。1919 年 1 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包括取消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内容,但未能实现。 (二)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九国公约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但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在华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自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上均未得到
7、解决。 (三)北伐时期。主要成果是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是 1861年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不平等条约设立的。1927 年 2 月 19 日、20 日,英国与武汉国民政府签订中英关于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中英关于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协定,正式将汉口、九江英租界交还中国。 (四)改订新约运动。 1928 年 6 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 的对外宣言,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至此中国终于实现了关税自主。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英、法、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一直未表示同意,1931 年南京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
8、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最后并未实行。 (五)二战时期。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即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条约。1943 年 1 月 11 日,国民政府与美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新约,据此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等项特权,废除了辛丑条约,并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和天津、广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交还中国。以美英废约为先导,中国陆续与其他国家也签署了相关条约,基本废止这些国家在华享有的各种特权。 (六)共和国时期。 1950 年 2 月,中苏签订中苏友
9、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 1952 年末之前,苏联将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2 【正确答案】 (一) 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
10、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二)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入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 (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
11、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3 【正确答案】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并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从此,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地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
12、争,通过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门户为之大开;通商口岸增加十一个,且深入长江和南北沿海;使中国的领海和内河主权、海关和外贸主权、司法主权等进一步丧失;而各国公使常驻北京,又极大地便利了各国对清政府就近施加影响和加强控制。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三)甲午战争及其签订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它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它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 (四)中法战争是中国反对侵略并取得
13、胜利的战争,但结果却被清政府的妥协路线葬送。中法战争不仅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形成的“中外合好” 的局面,而且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对外软弱妥协的心理,助长了英、法、俄、日等列强侵略中国及其邻邦的野心。 (五)八国联军战争及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要负担巨额的赔款,百姓承受的苦难更深;也使中国的革命派和部分国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因而纷纷支持反清的革命运动。此外,辛丑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清政府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洋人控制中国的工具。【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4 【正确答案】 (一) 在社会层面。首先,太平天国实行政教合一、军政合一的体制,
14、地方管理则实行乡官制度。政策的变化在于,前期充任乡官者多为参与太平天国起义的农民,后来亦有地主、士绅担任乡官。其次,太平天国实行“独特的家庭政策” ,前期出于战争与宗教的需要,把居民编入男馆、女馆,不许夫妻同居,在实际上废除了家庭。但在推行中受到较大阻力,后来逐渐恢复家庭生活。 (二)在经济层面。一是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的原则平分土地,但无法推行,后实行“照旧交粮纳税” 政策。二是实行圣库制度,“凡物皆天赐来,不须钱买” ,废除私有财产和商业贸易,在天京设圣库。圣库制度推行后造成天京城内严重的物资匮乏,后逐步恢复正常的工商业经营。 (三)在文化层面,主要是太平天国对
15、待儒学的态度。早期禁止儒学,后删改儒书,附会上帝教教义,以为己用。【知识模块】 清统治的衰落5 【正确答案】 辛酉政变是指 1861 年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 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因该年为辛酉年,故称“辛酉政变“。此次政变中,慈禧打倒了咸丰皇帝委任的八位顾命大臣,独揽大权,开启了她掌控中国朝局的时代。此次政变对于清政府内外政策影响很大,其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内政方面: (1)重用汉族官员,改变防范汉人的既定政策,尤其是重用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李鸿章等地方军事集团派的汉人官员。例如,慈禧委任曾国藩总揽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这在清代历史上是罕见的。这种与汉族官
16、员关系的调整,使湘系集团的势力得到空前的膨胀,也打破了满清政治体制中督抚之间、督抚与按察使、布政使之间彼此制约的关系,导致了晚清督抚专政的局面。 (2)支持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清政府目睹了西方洋枪洋炮的威力,在一些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推动下,洋务运动由此开始,清政府也开始主动开眼看世界,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 (二)在外交方面: (1)设立专门的对外交涉机构总理衙门,制定了中外和睦的外交政策。根据北京条约的规定,外国公使即将进驻北京,清政府势必要经常与之打交道。在此之前,清政府始终不肯承认西方国家的对等地位,而将其来往的部门限定在理藩院或礼部。为了改变这种已与时局不适应的
17、制度,1861 年,恭亲王奕诉建议清政府设立负责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专门机构,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该机构设立后,负责处理一切涉外事务,其职权也由通商、外交扩展到军事、财政、文教乃至内政等各个方面,成为除军机处外的又一个重要中枢机关。 (2)确立“借师助剿“的政策。辛酉政变后,清政府一改以往对西方军事力量的排斥态度,公开宣布支持地方官员“借师助剿” 的行为,并对参与助剿的外国人予以酬谢。此后,在镇压太平天国问题上,中外势力由此达成一致。 总之,辛酉政变后中国内政外交政策的调整,对晚清社会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闭关锁国的政策遭到强烈冲击,清王朝的文化观念与统治思想也在发生变化。这预示着中国逐步走上
18、了近代化的道路。【知识模块】 清统治的衰落6 【正确答案】 (一) 代表人物与主张。(1)19 世纪 7090 年代,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出现了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其代表性著作分别为弢园文录外编筹洋刍议适可斋纪言纪行盛世危言。他们的思想主张并不完全一致,但具有共同的政治倾向。他们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要求实行某些政治经济的改革,希望使中国变成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 (2)早期维新派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爱国思想。他们谴责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对其中规定的片面的最惠国待遇、领
19、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条款,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认为这些规定给中国带来无穷祸害。 (3)早期维新派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把中国逐步变成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认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是造成中国贫弱的主要原因。从而主张中国不但应当讲求武备,加强国防,以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兵战” ,而且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 (4)早期维新派具有一定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主张革新政治,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马建忠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 的政治学说;王韬介绍了西方国家“ 君主”“民主”“君民共主” 三种政治制度,认为“ 君民共主”制度最善;薛福成介绍了英国资
20、产阶级议会中的两党制;郑观应在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则明确提出在中国实行议会制的主张。除上述改革主张外,早期维新思想家们还在教育、军事、外交等方面提出不少改革意见。 (二)影响。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后的政治心态和要求。然而他们毕竟刚刚从封建营垒中转化而来,还难以摆脱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由于早期维新思想家们的宣传、呼吁,改革中国的要求逐渐形成为一股新的社会政治思潮,为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先导作用。【知识模块】 近代化的启动7 【正确答案】 (一) 特点。洋务运动的重点前后有所不同,表现出“先军工后民用”的特点。前期(
21、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以“ 自强” 为主,重在创办使用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力图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后期(19 世纪 70 年代至90 年代)除继续进行“ 自强 ”活动外,又在“求富”的口号下,逐渐兴办工矿、轮船、电报、铁路和纺织等民用工业。 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首先开始于国防近代化;国防近代化的特殊要求,导致近代军事工业的率先创办。从 18 世纪末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依次打开了东方各国的大门。在这一过程中,东方的不少落后国家都以训练新式军队、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为起点,不同程度地迈出近代化的步伐。 (二)影响。学术界一般认为,19 世纪
22、60 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1)洋务运动以“ 西学”“中体”,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2)总理衙门的设置,虽是被动之举,却意味着清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冲破了理藩外交的传统观念,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体现了早期中国近代的外交意识。(3)军事工业的创办、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4)洋务派的求强求富活动,最重要的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5)洋务运动瓦解了封建教育制度,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与旧教育制度平行并存的,但它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开辟了新的育才途径,并为新型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这
23、实质也是向旧的教育制度发起了挑战,并极大地否定了它的存在价值,从而使中国的教育制度出现了新旧交替的过渡形态。【知识模块】 近代化的启动8 【正确答案】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之中。 (一)新学伪经考 。新学伪经考于 1891 年 8 月刊行。在这部书中,康有为利用历史考证的方法,论证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神圣的古文经周礼逸礼毛诗左传易经等均系西汉末年刘歆伪造,因此是“伪经” 。刘歆伪造古文经书的目的,是为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提供理论依据,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是王莽新朝之学,与孔子无涉,应称为“ 新学”。康有为把古文经传一概斥为伪造,并没有真实的历史根据。但
24、他的大胆议论,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在顽固派的攻击下,清朝统治者曾先后两次下令严禁该书流传。 (二)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刊行于 1898 年。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将今文经学观点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结合起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一方面,孔子改制考发挥了“ 托古改制 ”的思想,认为“六经”全部都是孔子自己撰著的,是孔子“托古改制 ”的范本。他认为 “六经”中所称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孔子为了按照自己的理想实行改制而假托古人的议论创作出来的。孔子改制考在理论上否定了“敬天法祖 ”的守旧思想,同时又企图借用孔子的权威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为变法维新说扫除思想障碍。另一方面,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基础 中国 近现代史 模拟 16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