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刑法学练习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刑法学练习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刑法学练习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刑法学练习试卷 6 及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对于中止犯,( ) 。(A)没有造成损害的,可以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可以减轻处罚(B)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C)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可以减轻处罚(D)没有造成损害的,可以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2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区别的关键在于( )。(A)犯罪是否进入实行阶段(B)犯罪是否达到预期目的(C)犯罪停止是否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D)犯罪是否
2、停止在实行行为完毕之后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3 甲故意毁坏乙的财产,乙便盗窃甲数额较大的财物,乙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乙对自己的行为属于( )。(A)事实上的认识错误(B)法律上的认识错误(C)手段上的认识错误(D)刑法上的认识错误4 一切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有( )。(A)故意(B)过失(C)目的(D)动机5 甲 15 周岁,其对下列行为中承担刑事责任的是:( )。(A)决水(B)走私毒品(C)放火(D)强奸6 李某驾车行驶,见前路
3、狭窄,只有一个人行走,认为凭自己的技术不会撞倒行人,便继续行驶,结果撞倒了行人,致使其死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李某构成故意杀人罪(B)李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李某构成交通肇事罪(D)李某的主观心理是过于自信的过失7 下列有关犯罪的直接客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直接侵害的客体(B)任何犯罪的直接客体都是各不相同的(C)可以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D)有些犯罪的直接客体是相同的8 犯罪构成( ) 。(A)是由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B)是某种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C)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D)是以犯罪概念为基础的9 下列有关犯罪的
4、一般客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也称共同客体(B)也称同类客体(C)是一切犯罪所共同侵害的客体(D)是指刑法所保护的作为整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10 任何犯罪必须具备的客观方面的要件是( )。(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D)物质性危害结果简答题第 26-2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11 简述法律上的认识错误。12 简述事实上的认识错误。13 简述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之间的区别。14 简述犯罪主观方面的两种罪过形式。法条分析题第 29 小题,10 分。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5、。15 刑法第 15 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试分析本法条的规定。16 刑法第 14 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试分析本法条的规定。17 刑法第 30 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第 31 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试分
6、析这两条规定的内容。案例分析题第 30 小题,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18 被告人杨某酒后驾车,将在路旁正常行走的李某撞成重伤并昏迷。杨某见左右无人,便将李某拖至路边沟中,用树枝将李某掩盖,致使李某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问题:杨某的行为构成何罪?并说明理由。19 被告人孙某于某日午后与同班工人一起喝了两瓶白酒。酒后,孙某又去朋友赵某家,又与赵某一起喝了八两白酒。在喝酒过程中,孙某和赵某因琐事引起争吵,孙某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向赵某胸部猛刺一刀,致使赵某当场死亡,后孙某被公安机关抓获。问题:孙某应否对自己的杀人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20 被告人王某在水库非法打鱼时,其渔网被派出
7、所民警江某没收,王某便怀恨在心,图谋报复江某。在得知江某新买了一台电视机后,便预谋将江某家的电视机烧坏。一日晚上,王某携带电工工具,窜到江某家附近,爬上连通江某等十几户住宅电线的电线杆上,将附近的 430 伏高压线接入到民用线,致使江某的电视机被烧坏,其他多户居民的电灯,电饭锅等电器被烧坏。问题:王某的危害社会行为的犯罪客体与行为对象是什么?21 被告人张某在上班时,把油罐车内的汽油往储油罐内输入。但是,在输油过程中,张某却擅离职守,致使储油罐被装满后汽油外溢,使库区地面漂流着大量汽油,而且空气中也充满了可燃气体,后因遇火星,致使库区发生火灾,整个油库被烧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问题:本案应
8、如何处理?22 被告人王某租用本市郊区房屋,准备筹建家具厂。被告人的北邻是某家具厂,该厂在其车间墙外安装了排气扇,向被告人院内排放味道难闻的气体。为此,被告人多次找对方交涉,但对方都不予理睬。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某日下午,被告人王某手持铁锤将家具厂外墙的排气扇砸坏,家具厂厂长闻讯后手持木棍从排气扇间隙中捅了王某几下,被告人被捅后,跑回办公室取出一支单管猎枪,边走边向排气扇开了 4 枪。其中一发子弹从排气扇间隙中穿过,击伤了正在车间工作的工人江某等 3 人。被告人得知开枪打伤人后,便到派出所投案自首。经法医鉴定,被害人江某属重伤,其余两人是轻伤。问题:本案被告人王某的犯罪主观方面是怎样的 ?23
9、 某日下午,被告人李某上山用自制的火药枪打猎。在返回途中,被告人李某右手携枪回到村中,在与邻居王某搭话时,李某手中火药枪的枪口正对着王某的头部,由于被告人李某疏忽大意,致使手中的火药枪走火,击中王某头部,王某经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李某后向当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问题:李某行为的主观罪过形式是什么 ?24 某日下午,被告人李某驾驶“解放” 牌汽车,在以每小时 50 公里的速度穿过居民区时,发现前方停放着一辆小轿车,在小轿车前有一个小孩在玩耍。但是,由于急于回营区卸货,李某在车速较快的情况下,未作任何制动准备,也没有鸣笛警告。这时,小孩突然横穿马路,李某虽然立即踩了刹车,但已为时太晚,小孩被撞身亡。
10、问题:李某行为的主观罪过形式是什么?25 被告人汪某于一雨夜驾驶“解放” 牌汽车回车库 ,汪某关灭车上的大灯,开着车上的小灯照明,将汽车驶进车库院内,准备倒车时,汽车右前轮将睡在塑料布下的张某当场压死。在准备倒车时,被告人汪某未发现地上有睡觉的人。问题:被告人汪某是否构成犯罪?刑法学练习试卷 6 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参见刑法第 24 条第 2 款的规定。【知识模块】 刑法学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选项 A 是区分犯
11、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关键。【知识模块】 刑法学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3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有不正确的理解。甲毁坏乙的财产,乙便盗窃甲数额较大的财物,乙构成盗窃罪。但是,乙认为自己的盗窃行为并不构成犯罪,但其行为实际上是我国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因此,乙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属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也是刑法上的认识错误。【知识模块】 刑法学4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犯罪的主观要件
12、可以分为选择要件和必要要件,必要要件仅指故意和过失,选择要件是指目的和动机。【知识模块】 刑法学5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对于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应对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重伤或者死亡罪,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爆炸罪,投毒罪,承担刑事责任。甲 15 周岁,其应对放火罪和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知识模块】 刑法学6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李某驾车行驶,见前路狭窄,只有一个人行走,他已经预见到自己继续开车的
13、行为可能会撞倒行人,但是,他认为凭自己的技术不会撞倒行人,这是一种过于自信的心理态度。李某继续行驶,结果撞倒了行人,致其死亡。李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其主观上的罪过形式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知识模块】 刑法学7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犯罪的直接客体可能是相同的。例如,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都是他人的生命。【知识模块】 刑法学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选项 A,B 是犯罪构成的概念,选项 C,D 是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知识模块】 刑法学9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同类客体是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也称为分类客体。【
14、知识模块】 刑法学10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A,B,C 是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危害结果可以分为物质性危害结果和非物质性危害结果,因此,并非所有犯罪都造成了物质性危害结果。【知识模块】 刑法学简答题第 26-2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11 【正确答案】 所谓“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有不正确的理解。处理法律上认识错误的总原则是: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依刑法判定 ,不因主观上的认识错误而发生变化。这种认识错误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某种行为在刑法上并不认为是犯罪,行为人误解法律而认为是犯罪;(2)行为人认
15、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构成犯罪,但实际上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3)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在犯罪性质和应受处罚的轻重上有不正确的认识。行为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不影响定罪量刑。【知识模块】 刑法学12 【正确答案】 所谓“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时的真实情况有不正确的理解。行为人对犯罪客体和客观方面事实的认识,是罪过的重要内容。因此,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时的事实情况,尤其是对表明犯罪客观要件方面事实情况的认识错误,可能对其刑事责任发生一定的影响。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1)行为人对目标的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指向的事物的性质和种类的认识错误。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行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刑法学 练习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