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8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8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8及答案与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8 及答案与解析1 简述离骚的艺术特色。(山东师范大学 2007 年)2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武汉大学 2009 年)3 简析韩愈碑志文的特色。(浙江大学 2016 年)4 你是如何评价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的?(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5 简述明代前后七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影响。(中山大学 2011 年)6 尚书(首都师范大学 2011 年)7 都城赋(中山大学 2012 年)8 文赋(南开大学 2012 年)9 骈文(浙江大学 2009 年)10 隋书经籍志(南开大学 2009 年)11 “温李”(扬州大学 2014 年)12 西昆体(山东师范大学
2、 2014 年)13 院本(浙江大学 2012 年)14 方回(北京大学 2011 年)15 宝剑记(人民大学 2001 年)16 才子佳人小说(北京大学 2008 年)17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山东大学 2006 年)18 试分析汉乐府的叙事手法。(厦门大学 2011 年)19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中国传媒大学 2009 年)20 分析辛弃疾在词境开拓上的贡献,举例说明。(陕西师范大学 2004 年)21 论分析红楼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成就。(北京师范大学 2008 年)四、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22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出处是周易的( )卦。
3、 (四川大学 2013 年)23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自汉乐府( )。( 暨南大学 2009 年)24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是 ( )、( )、( )、( )、( )、( )、( )、( )。(复旦大学 2000 年)25 南宋范成大的诗歌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 )诗。(浙江大学 2013 年)26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取材于唐代小说( )。(北京大学 2012 年)27 金瓶梅最早的续书是( )。(暨南大学 2009 年)28 常州词派张惠言开山,至( )发扬光大,蔚为宗派。(北京大学 2014 年)29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中揭露“清官” 之恶的是( )。 (北京师范大学 2
4、013 年)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8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由诗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浪漫主义的抒情作品,但也深刻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政治。它汲取了北方文化与文学的精华,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在南方巫术宗教的文化精神的孕育下,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1)离骚 以诗人自我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有着高贵的家世、美好的品质、优秀的才能、高尚的人格。诗人以披香戴芳的象征手法,反复描写了自己人格的高洁和精勤不息地修养道德,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苏世独立的形象。诗人有着忠君爱国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关切君王和国家的命运:“
5、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岂余身之惮殃,恐皇舆之败绩”。虽然有小人的离间和君王的疏远,但都没能改变他眷恋故国的情怀。诗人有着崇高的理想和执著的理想追求。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懈地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时对感叹时光流逝和功业未就:“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虽然现实的黑暗使理想难以实现,但他执著坚持自己的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2)离骚 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兴、象征、叙述、幻想、虚构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创造了丰富的意象系统。离骚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创造
6、性地将诗经的简单比兴发展为丰富的意象系统。离骚创造性地运用了三大意象群:一是人事意象群;二是花草禽鸟意象群;三是神话意象群。(3)离骚 创造了波澜壮阔、宏大完整的艺术结构。离骚是一首抒情诗,主要是以抒发忠贞而遭忧的情怀作为诗的线索。抒情诗一般没有故事情节,但离骚的前一部分是在诗人的人生遭际的基础上展开抒情的,后一部分又虚构了女媭劝说、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成降神、四方神游等一系列虚幻的情节,使抒情在若隐若现的情节中展开。同时,也扩大了诗的结构,增加了诗的内容含量,形成了波澜壮阔、宏大完整的艺术结构。(4)离骚 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上,也有创新和开拓。它汲取了楚歌和先秦散文的营养,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
7、式,创造了一种基本整齐,而又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语言形式。这样就扩大了结构,增加了容量,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离骚的语言精练华美,极富表现力,并多用方言、叠词、双声、叠韵等。诸如:贪婪、追逐、菲菲、浪浪、忽忽、冉冉之类。此外,诗人还熟练地运用对偶工巧,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功力。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知识模块】 先秦文学2 【正确答案】 “ 小说” 一词最早见于 庄子杂篇 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以“ 小说 ”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后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与庄子所说的“小说” 含义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说这种文
8、学体裁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班固据七略辑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文学3 【正确答案】 碑志早在汉代已开始流行,其主要特点是在不太长的篇幅内历叙传主德行、事迹,而多有谀美之词,久而久之,便形成空洞呆板的格套,令人读来生厌。韩愈所写 75 篇碑志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谀墓之文” ,被人诟病,但在写法上却能不拘格套,别出手眼,或正写,或反写,或赞美,或讽刺,尤重细节描写,借一二琐事,即将传主的性格
9、、心态巧妙地展现出来,使之成为一篇篇生动的人物传记,从而一举打破了传统碑志死气沉沉的局面。(1)韩愈碑志的不拘格套。从一些篇章的起笔即可看出,如唐河中府法曹张君墓碣铭开篇即云:“ 有女奴抱婴儿来,致其主夫人之语曰:妾,张圆之妻刘也”,考功员外卢君墓铭 一上来写道:“ 愈之宗兄故起居舍人君以道德文学伏一世,其友四人,其一”,这种写法,与先叙墓主姓名籍贯谱系的碑志惯例截然不同,而是着意于出奇变化,很有破空而来的味道。在人物刻画上,韩愈诸碑志更是“一人一样,绝妙”( 李涂文章精义)。(2)韩愈碑志有许多已极近小说笔法,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叙写骗婚经过极形象生动,充满戏剧色彩。侯翁的迂直、媒妪的狡猾
10、、王适的违俗不羁,都借助灵动的文字跳出纸外。这种写法,在韩愈之前从未有过,在韩愈之后也甚罕见,它只能出现在韩愈笔下,成为对墓志的一大创造。(3)韩愈碑志不惟叙墓主事迹,时亦借以发议论,寓讽刺,表现强烈的爱憎之情。如柳子厚墓志铭以大段议论之词表述他对浮薄世风和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者的极度愤慨,对柳宗元与刘禹锡在危难中相扶持的义烈之风的由衷敬慕;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唐故监察御史卫府君墓志铭等,则以议论的形式对那些假隐士以及服药“祈不死” 者进行讽刺。诸如此类已将重心转向揭露现实社会弊端的写法,在此前墓志中也是不多见的。明人吴讷说墓志铭文“ 古今作者,惟昌黎最高。行文叙事,面目首尾,
11、不再蹈袭”(文章辨体序说) ,堪称的评。但受墓志格局的限制,韩愈碑志仍属一种实用文体,上述诸篇生动的文学性描写也只是墓主生平行事的一个片断,从总的方面来看,尚不能将之归人文学散文的范畴。【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文学4 【正确答案】 (1)莺莺。西厢记生动细腻地表现了莺莺的内心世界,成功地揭示了她在争取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心理矛盾,使人不仅看到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且看到她怎样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看到她战胜自我的过程和内心的矛盾痛苦。莺莺性格的改变经历了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逢时便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她更多的是在心里赞美张生,在行动上并没有更大胆的表露,当她派红娘去探望张生,带回张
12、生的情书后,心里又惊又喜,可长期以来接受的教育和她头脑里的道德观念,使她不愿让人知道她的快乐,甚至她自己也不愿承认这内心的快乐。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2)张生。王实甫笔下的张生,被去掉了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是对爱情执着诚挚的追求,“志诚” 是作者赋予这一形象的内核,剧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以后爱情故事中的书生形象,常常沿袭张生的性格特点。首先,他真诚而执着地追求爱情。
13、张生是个才华出众风流潇洒的人物,不过王实甫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没有把表现他的才华作为重点,而是表明一旦坠人了情网,这才子竟成了“不酸不醋的风魔汉 ”。张生从游殿时对莺莺一见钟情起,就将事关读书人前程的科举考试抛在脑后,在僧寺住了下来,为了接近莺莺,他附斋追荐亡父,祷词却是希望“早成就了幽期密约 ”。为了莺莺,他月下吟诗,写信退贼。崔母赖婚,他失望得要悬梁自尽,莺莺变卦,又使他病倒书斋,几乎不起,后来也还是为了莺莺,他强打精神上京应试。其次,他是忠厚而带傻气的痴心人。比如他第一次和素不相识的红娘搭讪,就冒冒失失地自报家门,并不合时宜地打听:“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结果被红娘骂做“ 傻角” 。在 “
14、赖婚”一场,作者写张生起初以为鸿鹄将至,他一早起来,精心打扮,“ 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 ,一心等待崔家来请,憨态可掬。谁知道,老夫人忽然变卦,他始而目瞪口呆,继而气急败坏,还直挺挺地跪在红娘面前哭丧着脸,声称要上吊自尽,这手足无措的表现,委实令人喷饭。在这场戏里,王实甫鲜明地展现出张生从焦急高兴到失望负气的情景,而无论写张生或是愣头愣脑,或是酸不溜秋,或是急得像热锅中的蚂蚁,都表明他对爱情的执着。爱情的力量,使这才子傻头傻脑,顾不上言谈举止,但是他的傻气常与忠厚不可分,呆气又正是钟情的一种表现,因此反而获得了莺莺的倾心和红娘的同情。(3)红娘。在西厢故事中,红
15、娘的形象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会真记里的红娘,地位无足轻重。西厢记诸宫调里的红娘,则成了崔张结合不可缺少的助力,这说明金代的董解元,意识到在强大的封建压力面前,才子佳人要冲破罗网,必须获得外力的帮助。他突出了出身卑贱的红娘的作用,说明了下层人民对自身力量有所认识。王实甫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又赋予红娘新的面貌。他写红娘之所以撮合崔张的爱情,不仅是出于对老夫人不守信义的反感,更重要的是她本身对爱情追求的认同;她不仅是见义勇为,而且是缘情反礼。王实甫写她从一开始不动声息地协助崔张,以致后来为他们两肋插刀,这种积极主动地帮助“有情人” 的侠气,反映了人民大众对“ 情” 自觉追求的态度。汤显祖说王实甫笔
16、下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攻不破。何战不克”,他以运筹帷幄的“ 军师”比喻红娘,这无疑是看到了她在崔张爱情纠葛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从而给予高度的评价。【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5 【正确答案】 (1)前七子。前七子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是一个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为成员的文学群体。明史文苑传称:“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 ,“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他们先后中进士,在京任职,聚会吟诗,研讨艺文,高睨一切,以复古自命。他们对国运危机、官场腐败和士风苟且的现状,很为不满,促
17、使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取一种挑战的姿态。对明初文坛“尚理而不尚辞,人宋人窠臼” 的现象不满,便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为口号以复古自命,实则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复古手段而欲达变革之目的,此乃其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在贬斥文学“ 主理” 现象的同时,李梦阳提出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以为“真诗乃在民间” ,在强调文学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提出了质疑,具有某种挑战性。其中“真诗在民间” 之说,也反映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一种特征,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当然,前七子从复古人手来改变文学现状的态度也包含着某些弊端。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他
18、们创作的手脚,影响了作品中作家情感自由充分地表达,暴露了“ 刻意古范 ”的弊病。(2)后七子。嘉靖前期,前七子逐渐偃旗息鼓,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进士出身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举李梦阳、何景明诗歌的文学复古旗帜。之后,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 之称。后又增加谢榛、吴国伦,称“ 后七子 ”。其中王世贞影响最大。李、王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明史李攀龙传)。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王世贞强调诗文创作要重视“ 法”
19、 :结构上 “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 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 ,“ 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 ”。同时王世贞又强调重格调要“根于情实”,讲法度要 “不屈阏其意以媚法 ”,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在反省格调说的流变时,明确地将主格调者分成两种,一种是“先有它人而后有我 ”的“用于格者”,另一种是在确立自我基础上学习古人的“用格者”,从而提出了“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后七子的有些主张也是针对当时以王慎中、唐顺之为代表的唐宋派文人的创作而提出的。在他们看来,王、唐等人所作“学宋而伤之理” ,因而批评其“惮于修辞,理胜相掩”,表达了反对重“ 理”轻“
20、辞”的文学态度。一方面,后七子对于反击“唐宋派” 的文学倒退的动向、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起了极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学复古运动固有的弊病,在“后七子”那里显得更加突出。虽然他们也提出过很好的意见,如王世贞说过“ 有真我而后有真诗”(邹黄鹤鹪鹩集序 ) ,李攀龙要求“拟议成变,日新富有 ”(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但他们太强调效法古人,对于创作的法则又规定得太具体、细密,必然会对个性、情感的自由表现和艺术的创新,造成严重的束缚。【知识模块】 明代文学6 【正确答案】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中国 文学史 历年 汇编 18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