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9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9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9及答案与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29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学在官府 ”产生的客观原因不包括以下哪项 ?( )(A)唯官有书,而民无书(B)唯官有器,而民无器(C)唯官有学,而民无学(D)奴隶社会生产力低下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反映了孟子的人格理想是 ( )(A)圣人(B)贤士(C)君子(D)大丈夫3 以下几本古代著作中,( )不是属于孔子的“ 六经” 。(A)诗(B) 易(C) 大学(D)乐4 学记中的“ 君子之教,喻也 ”,指的是( )原则。(A)启发诱导(B)教学相长(C)长善救失(
2、D)藏息相辅5 王充的思想中,与儒家神学明显对立的论点不包括( )(A)天道自然(B)性有善恶(C)万物自生,万物一元(D)人死神灭6 中外文化交流中以中国输入为主的是( )(A)中日(B)中朝(C)中突(D)中印7 孝经曾经由哪位皇帝亲自注释?( )(A)唐太宗(B)唐玄宗(C)唐文宗(D)武则天8 中国书院教育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是( )(A)学海堂章程(B) 东林会约(C) 白鹿洞书院揭示(D)白鹿洞志9 在胡瑗的“ 分斋教学” 中,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的是( )(A)治事斋(B)武备斋(C)经义斋(D)经史斋10 以下几种教学考察方法中,针对地方官学学生的是( )(A)三舍法(B)
3、积分法(C)六等黜陟法(D)监生历事11 明末清初,反对理学教育提倡实学教育的思想家是( )(A)戴震(B)顾炎武(C)高攀龙(D)章学诚12 洋务派所创办的学堂,在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是( )(A)京师同文官(B)福建船政学堂(C)广东水陆师学堂(D)天津电报学堂13 清末新政设立的学部最高长官是( )(A)祭酒(B)学监(C)提学司(D)尚书14 “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这是( )对师范教育的论述。(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黄宗羲15 民国初年颁布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癸卯学制(D)戊辰学制16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
4、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教育方针出自哪篇文章?( )(A)教育独立议(B)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C) 民国教育方针释义(D)改革北京大学的设想17 国民政府时期抗战时期抗战胜利,中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是( )(A)稳定发展维持衰败(B)起步 发展顶点(C)稳步发展挫败顶点(D)起步受挫停滞18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这是( )为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及办教育的原则。(A)陈鹤琴(B)陶行知(C)梁漱溟(D)黄炎培二、简答题19 试分析董仲舒的“ 性三品 ”学说及其教育作用。20 介绍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21 简要介绍“ 抗大” 的教育情况。必答题22 试比较孟子
5、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23 评述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肩示。三、名词解释24 书院25 “战时须作平时看 ”的教育方针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29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6 【正确答案
6、】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世界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精神,概括了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7、 中国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二、简答题19 【正确答案】 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 。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同时,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任务应由“承天意” 的帝王来承担。可见,他把教育看成王者的权力
8、,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为此,他还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 过善” 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 ”,是无“善质”的,生来就 “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而“中民之性” ,也就是万民之性,是 “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董仲舒关于人性以及教育作用的思想,以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为对象,主要是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罚 ”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留有推崇圣贤和镇压所谓恶人的余地,反映了他思想的时代局限性。【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
9、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 中学”(“ 旧学”) 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1898 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 “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也称旧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 ,即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三纲是维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准则,三纲的废除必然导致封建社
10、会秩序的崩溃。西学也称新学,“ 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西方科技。中西学的关系:“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在会通篇中论证了二者的结合和共存:“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在 “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
11、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和“三纲五常” 的封建伦理道德,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地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次,中体西用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严复对“中体西用” 的批驳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合之则两立,分之两亡。”“中体西用”是“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 ,深刻地揭露了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错误实质。【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12、,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是抗日根据地干部学校的典型。(1)“抗大”概况。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决定创办红军大学,1936 年 6 月,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 年 1 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迁延安。从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到“抗大” ,总校先后办了 8 期,同时还办了12 所“抗大”分校,培养了 20 多万军政干部。(2)“抗大”的教育方针。“抗大”的教育方针是 1938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为 “抗大”第三期同学会成立的题词,即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中国 教育史 模拟 29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