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及答案与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2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试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南京大学 2002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华中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2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复旦大学 1999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6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浙江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3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4 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2011 年统考真题)5 论述两次世界大战对中
2、国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6 论述 19311941 年英美远东政策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2014 年统考真题)7 试论太平洋战争期间中国和美英的关系。(南京大学 201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8 概述甲午战争到 1945 年间中日关系的演变及影响。(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9 论述 19371945 年苏日、苏中关系。(2017 年历史学统考真题)10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建国方针。(华中师范大学 2002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华中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11
3、 结合史实对 1946 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作一述评。(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2 简述全国土地会议。(河北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13 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武汉大学 2003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4 论述 19271949 年中共土改各阶段政策文件及改革内容和影响。(复旦大学2015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5 评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四川大学 200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6 简述淮海战役发生的全过程及其军事战略。(南京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7 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有多种原因,请就其中之一进行具体阐述。(南开大学2016
4、 年中国历史真题)18 论述鸦片战争以来(18401949 年)中国社会经济变动成因以及特点。(北京师范大学 2017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9 评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东师范大学 2000 年中国当代史真题)20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政权巩固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通史真题)21 简述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当代史真题)22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实施原因。(湖南师范大学 2014年中国史综合真题)23 论述中共八大的内容和意义。(内蒙古大学 2016 年中国史真题)24 结合史实
5、论述 20 世纪 50 一 60 年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福建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25 评述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26 简评“文革 ”后期的中国外交。 (北京大学 2000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7 评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当代史真题)28 论述 18401979 年中国与英美的关系发展。(首都师范大学 2015 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29 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内蒙古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2 答案与解析一、论
6、述题1 【正确答案】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抗战,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的胜利。有学者认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历史基础;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战胜利创造了前提条件;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四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是抗战胜利的国际原因。【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 【正确答案】 (一) 作用。中国抗日战
7、争的胜利发展,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北进”计划,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中国抗战对日本侵略者的严重打击和对日陆军主力的牵制,阻碍并迟滞了日本“南进” 的侵略步伐,并迫使日本陆海两面作战,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迅速转入反攻并取得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二)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主战场;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欧洲和亚太地区盟军的作战,成为亚太地区盟军的战略
8、支柱和后方基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一)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打破了近代中国抵抗外国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二)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面对强敌入侵及空前的民族危难,中国人民团结奋战,结成国内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及海外华人、爱国侨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民族独立自由与解放,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完整,成为中国民族共同奋斗的目标,从而形成强大的民
9、族凝聚力,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恢复了中国在国际社会应有的地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歼灭日军最多,对日本国力的消耗最大,在对日作战中作出的牺牲也最大,并有力地支援、配合了太平洋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起中国人民在历史灾难时刻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捍卫民族生存的斗争,表现出与民族之敌血战到底的气概。抗战力量的广泛动员、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民众参政意识的提高,提出了改变中国现状、前途和命运的要求,经过中国政府和各阶层人民的不懈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0、,取得了部分外交上的胜利。尽管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强国的真正实力,但毕竟与美、英、苏并列跻身四强行列。(五)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通过进步、正当的和抗日救亡团体的宣传和组织,广泛地动员了城乡民众,尤其是乡村农民的抗日力量。广大农民为抗战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农民提供的粮食、兵役等,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长期抗战。【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一)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政治上,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对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有重要影响。经济上,清政府财政经济危机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清政府允许民间设
11、厂,民族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国际地位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地位进一步沉沦。(二)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政治上,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的专制与腐败进一步暴露;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力量壮大,成为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经济上,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军民伤亡惨重,中国近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部分企业、高校等西迁,客观上促进了西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上,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 100 多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参与创建联合国,确立了大国地位。【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一) 一战对中
12、国的影响。(1) 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 ”;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2)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下降,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文化上,一战后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二)二战对中国的影响。(1) 政治上,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的专制与腐败进一步暴露;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力量壮大,成为影响中国前途
13、命运的决定力量。(2)经济上,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军民伤亡惨重,中国近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部分企业、高校等西迁,客观上促进了西南经济文化的发展。(3)国际地位上,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 100多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参与创建联合国,确立了大国地位。【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英美在远东力图维护西方殖民体系,利用日本抗衡苏联,同时防止日本过度扩张损害西方国家的利益。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制造“满洲国”后,中国政府对英美抱有很大幻想,但未获英美实质支持。七七事变后,英美最初宣布中立,在有关中日战争的九国公约会议上,继续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仍向日
14、本提供战略物资。但担心日本独占中国,开始向中国提供援助,后美国宣布废除美日通商航海条约,逐步对日本实行禁运。国民政府把取得英美的同情与支持作为战时外交的重点。二战爆发后,英美确定“先欧后亚” 方针,对日采取消极防御策略,对中国抗战援助有所增加。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按照租借法案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日正式宣战,与英美等国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太平洋战争是指二战期间以中国、英国、美国等为主要成员的同盟国与以日本为首的法西斯之间在太平洋、印度洋及东亚地区进行的战争,时间为1941 年 12 月 7 日至 1945 年 9 月 2 日。
15、太平洋战争以日军偷袭珍珠港为开端。此次战争爆发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与美英的关系,后者改变了原来的中立态度,转而积极支持中国政府抗战,施加重要援助。在这期间,中国与美英两国的关系情况差别较大。(一)在中美关系方面:(1)双方关系在前期较为顺利。此时期最大的变化是在军事方面。珍珠港事件后,中美英三国在重庆举行联合军事会议并通过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并经罗斯福与英国方面商议,决定设立中国战区(包括越南与泰国),由蒋介石担任战区最高统帅,同时由陆军中将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并派遣各种顾问和代表团前来中国协助作战。此时英美加大了对中国的武器乃至经济援助,以便使中国最大限度地拖住日本;在英美的主导
16、下中国参与联合发表联合国家宣言,使中国成为“四大国”之一。英美甚至主动放弃领事裁判权,美国更是签订中美新约,废除了美国在华的一切特权。(2)双方因史迪威事件和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出现了波折。双方之间直接的冲突就是史迪威事件。因美援物资的分派问题和缅北作战,美国要求蒋介石授权史迪威指挥一切在华盟国军事力量,引起蒋介石的不满。双方隔阂日渐加深,最后导致史迪威被召回。此外,1944 年美军向延安派出军事观察组,中共由此与美国建立了正式的官方联系。这自然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3)1944 年 9 月至太平洋战争结束,是中美关系的恢复阶段。为了促使蒋介石尽快出兵缅北,罗斯福决定召回史迪威。随着此后世界反法
17、西斯战争的逐步胜利,为了更好地进行世界布局,美国对华政策侧重于战后的政治目标,故采取了支持蒋介石稳定国民党政权的计划。双方关系得以进一步紧密。(二)在中英关系方面:尽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英两国成为盟国,英国也给予了中国一些贷款及其他物资援助,但双方因存在“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 的根本性矛盾,导致中英关系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始终处于低落状态。双方因为蒋介石访问印度、西藏、恢复中国对于东三省的主权、修筑滇缅公路乃至战后香港问题的接收,多次发生分歧与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导致战后南京政府与英国关系的恶化。可见,中国与英美两国之间关系的分合发展,各自民族国家利益的不同是导致双方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并对此后
18、的双方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一)18941914 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巨额赔款,刺激了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正确认识日本,中华民族开始了真正的觉醒。很多中国人企图通过学习日本以救亡图存,留学日本之风开始盛行。1900 年,日本充当了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的主角,并企图趁中国混乱之机占领福建,只是由于英、法、美的抗议和俄国对东北的占领,日本才放弃了占领福建的计划。1905 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日本将从俄国手中夺取的旅大租借地命名为“关东州 ”,在租借地内实行日本殖民统治。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趁机策划“满蒙独立运动 ”,
19、妄图将内蒙古与东北从中国领土分离出去,但由于中国人民的反对、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日本统治阶层的意见不一而失败。(二)1914 1922 年。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趁机出兵山东,夺取胶州湾和胶济铁路,把侵略势力从东北扩展至山东。1915 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和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 要求,企图将日本的侵略势力再由山东扩展至全中国。1917 年,段祺瑞组阁后,日本利用段祺瑞政府的财政困难,通过对段祺瑞政府的借款攫取中国权益,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西原借款 ”。十月革命爆发后,日本又与段祺瑞政府在 1918 年 5 月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
20、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通过这两个军事协定,日本取得了在我国驻兵和军队自由出入我国东北及内蒙古的特权。1919 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拒不交还青岛,以此为导火线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反日浪潮蓬勃兴起。在中国人民的压力下,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没有在条约上签字,日本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 ”最终也未被中国承认。(三)1922 1931 年。由于一战期间日本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在远东的势力有了迅速的发展,这样便与美国在远东的势力发生了矛盾。美国为削弱日本在远东的优势,联合英法召开了有九国参加的华盛顿会议,并于 1922 年 2 月签订了九国公约。日本在美英的压力下,不得不同意放弃它在华的某
21、些侵略权益,同中国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决定日军撤出山东,把胶济路归还中国。但作为归还铁路的代价,日本又从中国勒索了 5300 万金马克以上的赎金。1927 年田中义一组阁后,日本对华采取了激进的武力侵华政策。同年 12 月至 1928 年 5 月,公然三次出兵山东,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三惨案。(四)1931 1937 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公然武装占领了我国东北,并炮制了由日本操纵控制的“ 满洲国 ”,把东北从中国分割出去。九一八事变后,中日间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激化。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并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和各种地下组织
22、,进行反抗日伪统治的斗争。全国各大城市也不断爆发反对日本侵略的抵制日货运动。1935 年,中共中央在红军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各界同胞一致抗日。日本还试图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 ,通过 1935 年的何梅协定与秦土协定,进一步侵犯华北主权。1936 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五)1937 1945 年。日军占领华北后,一面在华北实行法西斯统治,一面继续进犯华中、华南,并在 1937 年 12 月占领南京,同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至1938 年 10 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日本又推出了“以华治华”
23、“以战养战”的侵华方针。日本一面扶植汉奸汪精卫成立傀儡政权,另一面则对由共产党八路军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以“三光政策”为主的各种 “扫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又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中条山、鄂北豫南、湘北和浙赣等战役,虽均以国民党军队败退为结局,但国民党政府在重庆一直存在,并未向日本投降。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打击下,宣布无条件投降,于 9 月 3 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9 【正确答案】 (一) 苏联与日本的关系。日本在东亚的侵略与扩张危害苏联的利益。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后,苏日矛盾激化,日军先后两次对苏联挑起边境冲突。
24、1941 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苏联承认伪“满洲国” ,日本承认苏联实际控制外蒙,苏联得以将其远东的大量军队调往欧洲战场。1945 年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对日宣战。(二)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中苏在对抗日本侵略方面有共同利益。苏联对国共合作抗日起了一定促进作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苏联向中国提供军备等援助,派出军事顾问团与空军志愿队。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基本停止对华军事援助。1945 年 8 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缩短了抗战进程,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损中国主权。【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0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出现了和平统一的可能。中国经过长期的艰苦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中国 近现代史 历年 汇编 22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