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1及答案与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1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评述“新生活运动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2 试述“改组派 ”的政治主张和活动。 (南京大学 200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3 概述科学与人生观问题论战的主要内容。(武汉大学 2003 年中华民国史真题)4 论述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关于全盘西化和“本土文化” 之争。(吉林大学 2013年历史学基础真题)5 论述 20 世纪 20 一 30 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 论战。 (2010 年统考真题)6 论述 20 世纪 30 年代关于社会史的论战。(安徽师范大学 2003 年
2、中国近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7 论述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运动。(西北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8 论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选择。(北京大学 2017 年中国史真题)9 你认为抗战究竟从哪个时期算起较为合理,为什么?(南开大学 2017 年中国历史真题)10 试述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河北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11 简述九一八事变后国联的调查活动。(天津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12 试析蒋介石的“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南京大学 2006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3 试述华北事变及其影响。(南京大学 2001 年中国近现
3、代史真题)14 结合史实,分析华北事变前后国民党对日本政策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通史真题)15 简述 19311937 年问的日本侵华史实。(南京大学 200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6 试论 19271937 年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脉络及其影响。(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7 述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8 论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四川大学 200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安徽大学 2006 年
4、中国现代史真题)19 中共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和在抗战中的贡献。(兰州大学 2016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0 论述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与两次分裂。(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1 试析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22 试论九一八事变至全面抗战爆发期间,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抗日主张。(南京师范大学 2015 年中国通史真题)23 简述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初期的正面战场。(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安徽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宁波大学 2006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4
5、论述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地位。(北京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25 请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南开大学 2016 年中国历史真题)26 比较分析国共持久战方针。(南京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7 简评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武汉大学 2001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8 评述中共七大及其历史影响。(湖南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9 论述论联合政府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南京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1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1934 年蒋介石在
6、江西“剿共” 时,发起了新生活运动。 2 月 19 日成立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 ”,并向全国推广。新生活运动,就是使全体国民的全部生活(衣、食、住、行) 都合乎民族固有道德“ 礼义廉耻” 的运动。蒋介石一再强调,新生活运动的“ 中心准则”就是“礼义廉耻”四个字。蒋介石发起 “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是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 等日常生活人手,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具体目标,使 “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改造社会,复兴国家”。蒋介石自从提出新生活运动后,连续发表多篇演说,并主持制定了新生活运动纲要和新生活运动须知两个文件。1934 年 7 月,成立了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
7、,蒋自任总会长,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为主任干事,下设调查、设计、推行三股,并分别聘任数十名高级官员为指导员、干事。国民政府还制定了各级“新运会” 的组织大纲,在全国各地进行组织,大张旗鼓地加以推行。但是,新生活运动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 【正确答案】 改组派即“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是 1927 年后在国民党内形成的、以汪精卫为精神领袖的反蒋政治集团。1927 年冬,汪精卫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遭到失败后,汪系骨干陈公博、顾孟余等人,利用国民党内外对新内战政策不满、要求改革的思想,打出“ 改组国民党 ”的旗号,掀起反蒋运动。1928 年 56 月,陈公博、顾盂余先后在上海
8、创办革命评论和前进杂志,宣传改组国民党的主张。是年冬,“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在上海正式成立。由王乐平负责,在上海、南京、江苏一带活动。参加改组派的主要是大学生和国民党党政机关的职员。改组派的主要口号是恢复 1924 年国民党改组精神,重新“确立农工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战线” ,复活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的国民党。他们对待共产党及其他政治派别如第三党、西山会议派、无政府主义者、国家主义派等均采取排斥和反对的态度。改组派的活动遭到蒋介石的坚决镇压,它在各地的刊物相继被查封。其领导机关被封闭,许多成员被捕。1930 年 2 月 18 日,蒋介石又使用暗杀手段,指使特务在上海暗杀了改组派的实际负责人
9、王乐平,使其受到沉重打击,活动渐趋消极。中原大战后,改组派宣告瓦解。【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一)1923 年 2 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人生观的演讲。他认为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是主观的,由自由意志决定,不为科学规律支配。人生观和科学的区别在于:科学是客观的,人生观是主观的;科学为论理的方法支配,人生观起于直觉;科学靠分析,人生观要综合;科学为因果律支配,人生观则由自由意志支配;科学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人生观起于人格之单一性。这决定了无论怎样发达的科学都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后者有赖于哲学或玄学。同年 4 月,丁文江在努力周报上发表玄学与科学一文,批评了张君劢的观点,肯定
10、科学能够支配人生观。之后,胡适、唐钺、王星拱、范寿康、梁启超、吴稚晖等 10 余人发表文章参战。(二)辩论的焦点是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而其实质是是否承认社会历史领域有规律可循。随着辩论的展开,形成了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 、以丁文江为代表的“科学派 ”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 “唯物史观派”。 12 月,瞿秋白发表自由世界和自然世界一文,从哲学上对这次论战进行了总结,指出只有建筑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才是人类最先进的真正科学的人生观,“玄学派 ”和“科学派的人生观都是没落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一) 争论内容。20 世
11、纪 30 年代,由于政府当局的保守倾向,思想文化界分流也日趋明显,这使始之于 20 年代的东西文化之争带上了政治色彩。围绕文化抉择的讨论,出现了立场大相径庭的两派:一为“西化派” ,一为“本位派”。“西化派”以陈序经、胡适为代表, “全盘西化”是他们在论争中提出的口号; “本位派”则以发表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的十位教授为代表,他们提出了“ 建设中国本位文化” 的口号。“ 西化派 ”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和时代性,“本位派” 则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特殊性。论争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根本问题上:一是已经步人现代的中国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文明与文化?二是如何来建设为现时所需要的新文明和新文化?(1)“中国本
12、位文化”论。1935 年 1 月 10 日,陶希圣、萨声武等十位教授在上海文化建设月刊上联名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这就是所谓的“十教授宣言 ”或“一十宣言”。主张今后文化建设应是 “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同年 5月,又发表我们的总答复,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此时此地的需要” ,即“充实人民的生活,发展国民的生计,争取民族的生存” 。其结论是“不能赞成完全模仿英美” ,也反对模仿苏俄。(2)“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论正面对立的是 “全盘西化”论。“全盘西化”一词,是胡适首先使用的。主张这种观点的主要
13、代表人物是陈序经。1934 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回顾六七十年来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态度的变更,指出复古派、折中派“各有其不足” ,断言:“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强调要 “彻底地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 ”,“此为救治中国目前危亡的根本”。(二)影响。(1)在讨论中, “中国本位文化”论与“全盘西化”论两极对立的观点有互相吸收的趋向。“全盘西化 ”派放弃了 “全盘”的提法,而“本位文化”派也不断充实对“ 本位”的解释,提出建立“ 中国本位意识 ”的观点。(2)“中国本位文化”论者与“全盘西化”论者在讨论中逐步达成一种共识,即用 “现代化”这个概念来取代 “西化 ”“本位文
14、化”等概念。【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一) 背景。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目标等问题的争论,引发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二)过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始于 1928 年,由陶希圣在新生命杂志上发表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一文挑起。1930 年,王学文、潘东周在新思潮杂志上著文论证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灵峰、任曙等人在动力杂志上著文断言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1932 年至 1933 年,这一争论扩展到了史学界,展开了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1934 至 1935 年,讨论的方向又转向了中国农村社会,钱俊瑞、薛暮桥、孙冶方等在中国农村杂志上撰文论证
15、中国农村经济半封建性质;王宜昌、张志澄等人则在中国经济杂志上发表文章,认定中国农村已是资本主义占了优势。(三)各派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论战首先是围绕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这三种社会势力在中国的相互关系,以及关于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性质问题的认识而展开的,所关注和要认识的中心问题是:应该把中国社会定位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或一般的世界历史进程的哪一阶段上?现阶段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论战的主要参加者主要为中国共产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和所谓“托派团体”骨干。前者有王学文、潘东周、吴黎平等人,他们因创办新思潮杂志,被称为“新思潮派”;后者有严灵峰、任曙等人
16、,因办有 动力杂志,被称为“动力派”。(1)“新思潮派”的观点:封建压迫是中国国内压迫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和内容,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反封建残余的斗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结合。(2)“动力派”的观点:质疑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而且对由此而得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目标提出了不同意见。(四)影响。(1)衍生有关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以及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进而影响到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研究。(2)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一) 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后
17、,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并于 19321933 年形成高潮。这场论战是由当时进行的中国现阶段社会性质论战引发的。郭沫若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几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中也同样存在着,并对这几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时间作了划分。根据这些见解写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 1930 年出版,引起社会震动,并成为当时讨论和批评的中心。(二)论战内容与各派观点。这场论战主要由“ 新生命派” 的陶希圣等和“托派”对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批判而鼓动起来。论战双方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郭沫若首先提出,亚细亚生产
18、方式系指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后又认为等于奴隶制以前的族长制。李季认为是指与希腊、罗马奴隶制并行而又先于封建社会的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2)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的问题。李季认为,原始社会崩溃后,中国则进入以土地国有为特征的亚细亚式的社会。郭沫若根据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等古代文献,最早肯定中国奴隶制社会存在,并认为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吕振羽指出,殷代是奴隶社会。(3)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秦汉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李季认为,中国真正的封建制度仅与周代相始终,秦以后就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代。梅思平认为,秦以后的中国社会完全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陶希圣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在战国时代就因为商业资
19、本的发展而崩溃了。郭沫若、吕振羽都认为从秦汉到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的阶段。(三)影响。论战主要是在 1931 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创办的读书杂志上展开的,并随着该杂志在 1933 年停刊而逐渐冷却,抗战爆发时终止。论战高潮过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或者用自己的研究实绩回答论战时提出的历史问题,如吕振羽出版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或者对论战本身进行了总结,如何干之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等。中国社会史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对整个中国历史科学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
20、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民族再造” 或“民族自救”,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一)乡村建设的主要流派。(1)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1926 年,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主持实验的机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了平民千字课本等进行识字扫盲运动;积极推广合作组织,传授农业科技;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制度。(2)梁漱溟主持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19
21、31 年 6 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成立,并选定邹平为乡村建设的试验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邹平乡村建设的基本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它们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教育机关和乡民的自治团体。为了克服分散农民的弱小问题,组织了农村合作社。(3)黄炎培主持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建设。黄炎培于 1928 年 4 月成立了徐公桥乡村改进会,主持乡村改进事业。乡村改进会公布了改进农村生活事业大纲十条,对徐公桥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活动:进行普及教育;推广优良品种及新农具;提倡公共卫生,修桥筑路,禁绝烟赌等。(二)意义。(1)乡村建设运动的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内容
22、,对于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社会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2)一些实验区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有其借鉴意义。(3)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抛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民间,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走上了与农村相结合的道路。【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一) 一战期间。中国政府的态度存在一个较大的变化,即从中立到介入。一战爆发后,鉴于主要参战国在中国都拥有势力范围,为避免战火蔓延至中国,1914 年中国政府颁布总统令,宣布严守中立。但日本
23、作为参战国,以向德国宣战为名,与英国联合派兵攻打德国在华租借如青岛,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的侵害。在美日等协约国的劝说下,为了趁机收回德国等国的在华权益,中国政府决定参战。1917 年,中国政府宣布与德国绝交,并于 8 月通过参战决议,主要负责供应粮食和劳工。1918 年 1 月,中国政府特设战时粮食出口筹备处和侨工事务局,派出 17 万劳工远赴欧洲,但并未派出军队参战。(二)二战期间。自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因中国国力与日本差距太大,直到珍珠港事变前,因无必胜的把握,南京政府始终未对日宣战,而是采取“苦撑待变”的策略以空间换时间。随着德国在欧洲发动战火,并开始全面进攻苏联,同时日本也在远东
24、地区不断进攻,除占领中国中东部外,还出兵东南亚,损害了英美等国的利益。在这个时候,美国宣布废除中立法案并限制对日战略物资出口。对此日本决定先发制人袭击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美国正式被拖入了二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表示自己抗战的决心,在珍珠港事变后不久,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同时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成为英美苏等国的盟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些变化的依据来自于对国家利益与国际局势的考量,并对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影响深远。【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9 【正确答案】 抗战从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算起比较合理。(一)从中日关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中国 近现代史 历年 汇编 21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