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及答案与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0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例,分析改革与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南京大学2003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 论述 20 世纪初妇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四川大学 2017 年中国通史真题)3 论述梁启超的政治参与活动及其特点。(中山大学 2016 年历史学基础 A 真题)4 根据对清末民初的了解。评价袁世凯。(北京大学 2017 年中国史真题)5 略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军阀” 问题。(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6 试述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和历史特点。(武汉大学2004 年中华民
2、国史真题)7 论述自袁世凯废除议会至曹锟贿选,共和体制之于民初政治的历史意义。(南开大学 2014 年中国历史真题)8 论述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经济率先自东部兴起的原因。(南开大学 2014 年中国历史真题)9 论述 1895 一 1919 年中日两国的政治与文化关系。(2016 年统考真题)10 1915 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看上去似乎没有特别重大的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但这一年发生的许多事件。既是此前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又对此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这一年成为重要的历史关节点。请结合史事加以论述。(中山大学2015 年历史学基础 A 真题)11 论述 1910 年代中国与外蒙古的关系。(南开大
3、学 2016 年中国历史真题)12 论晚清至民国初期的满汉关系。(四川大学 2016 年中国通史真题)13 简述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关于东西文化的辩论。(南开大学 2017 年世界历史真题)14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2007 年统考真题)15 试评新文化运动。(苏州大学 2001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南京农业大学 2002 年中国通史真题;武汉大学 2003 年中华民国史真题;安徽大学 2006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6 论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 2016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7 概述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思潮。(东北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
4、真题)18 论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湖南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9 论李大钊。(中国人民大学 2017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0 简评陈独秀。(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21 简析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华中师范大学2001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22 试述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实质。(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23 概述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潮的三次论战。(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24 比较国民党改组前后的变化。(清华大学 2015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5 比较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华东师范大学 1998 年中国
5、通史真题)26 试析共产国际与 1920 年代中国革命的关系。(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27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过和意义。(云南大学 2014 年中国史基础真题)28 概述 1929 一 1930 年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情况。(安徽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现代吏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29 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初期的经济政策。(四川大学 200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30 论述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浙江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0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
6、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对危局,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其内容为废八股办学堂、开报馆、除弊政、鼓励兴办农工商实业、改官制、裁冗兵等,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变法改革运动最后却失败了。1911 年 10 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武昌率先起义,随后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不久清帝宣布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终被推翻。辛亥革命是进入 20 世纪后发生的一场扭转中国历史的深刻变革。它以暴力革命的方式颠覆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国家形态向近代社会的转变,使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前进了一步。戊戌
7、变法和辛亥革命分别以改革和革命的方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戊戌变法开始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它虽没有真正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它对君主专制制度发起的挑战则是近代中国制度形态转型的开始。而辛亥革命则是改良运动的历史顺延,它坚决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在制度变革上比戊戌变法走得更远。其历史价值也在近代国家制度形态的转型上得到了证明。民主共和制度取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华民族逐渐与世界近代潮流相融合。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是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中国现代化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改革与革命两种道路有时是对立的,有时又是统一的,共同推动
8、着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 【正确答案】 20 世纪初期,为了反抗清政府的统治和列强的入侵,出现了各阶层参加斗争的局面。特别是 1911 年武昌起义的胜利,更是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一)妇女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在同盟会中,不少妇女成员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例如何香凝就是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之一,其他女会员积极从事宣传、筹集资金、运送弹药等;在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中,许多妇女成员参与运送弹药等;在武昌起义中,上海某医院院长就曾带领红十字会前往武汉前线抢救伤员。(二)建立妇女组织,发起妇女参政热潮。辛亥革命期间,除女子军外,各地还成立了一些练习军事技巧、培养军事人才的妇女
9、团体,例如女子尚武会、女子经武同盟会、中华女子竞进会等。辛亥后,女权运动逐渐兴起,为了培养妇女的参政能力,1911 年 11 月,林宗素成立了女子参政同志会。甚至还出现了女子大闹临时政府参议院的事件。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20 世纪初期,在天赋人权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妇女的思想开始觉悟,以秋瑾为代表的革命妇女,为争取自身的权益而斗争,建立组织,创办报刊,要求参政,中国妇女运动由此发端。但需要注意的是,参加革命的妇女毕竟是极少数,在当时还难以形成较大的参加面。【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梁启超是晚清著名政治家,是近代中国政治史上不可忽
10、视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参与政治活动较多,其经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梁启超投身维新变法,成为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参与公车上书,担任时务报主笔,主讲时务学堂,投身戊戌变法,但因戊戌政变而失败,这使他对政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初步意识到流血斗争对于改造传统中国社会的必要性,他的政治实践活动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致在一段时间内成为革命派的同路人。(二)第二阶段,尝试革命,思想渐趋于激进。他极力提倡“破坏主义” ,其要旨在于通过激进的手段,打破现存的统治秩序,为建立理想中的政治体制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戊戌变法惨遭失败的教训让他深受触动,认为没有武力的不流血的破坏不可能拯救中国,因此主
11、张“有血破坏” 的革命道路,并明确提出了破坏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主张,代之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为此,他不仅畅言革命,还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人士合作,商谈“两党并举” 的事宜。同时,他参与策划自立军起义但惨遭失败。(三)第三阶段,从激进立场重新回归政治改良。1903 年,梁启超赴美洲考察,成为他政治生涯中新的转折点。他从美洲回到日本后,从主张排满革命实施民主共和的激进立场,退回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圈子之中。为此,他与革命党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此后,他组建新闻社,投身立宪运动。在这个阶段,他主要是积极鼓吹西方议会政治。例如辛亥革命后,他将民主党、共和党和统一党合并,组建进步党,与国民党展开
12、议会竞争。参与“第一流人才内阁” ,反对复辟,担任劳而无功的财政总长,鼓吹联省自治,投身国民运动等。梁启超在竭力推动改良并无成效后,进而退出政坛,回归学术,热心教育事业,成为成就斐然的著名学者。从他一生的经历可以发现,其政治参与活动主要体现了从政治改良到革命,再回归政治改良的轮回。【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早年发迹于朝鲜,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在戊戌政变中扮演了极具争议的角色,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在辛亥革命中逼迫清帝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 年镇压二次革命,1915 年称帝,在遭到各方反对后于 1916 年去世。关于袁世凯
13、的评价各有千秋。有人说他是“ 独夫民贼”“窃国大盗”,出卖维新派和光绪皇帝;也有人认为他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个改革家。主要分为以下负面和正面两个层次:(一)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早年史学家多认为袁世凯是“中国历史上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中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同时用欺骗的手段谋得了临时大总统之职位,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同时他还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强迫手段当选为正式大总统,甚至走向倒行逆施,公然称帝。这种逆天下潮流而动的行为,更是他背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违背诺言的铁证。因此,认为袁世凯的负面作用大于其正面影响。(二)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出现了新的看法。
14、(1)袁世凯当政期间,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如何,与以前相比是有所改进还是倒退。袁世凯在朝鲜期间即展现出超强的应变能力,顺利平息了朝鲜内部的事变,稳定了政局。后来在主政清廷期间,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袁世凯的个人威望使北洋军阀在其统治期间未分裂,许多北洋将领甚至投资近代企业,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对袁世凯个人的问题例如戊戌政变前的告密问题、接受“ 二十一条 ”和称帝的评价。既有研究已经表明,袁世凯的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发生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客观上使慈禧在处理戊戌派的问题上加大了力度;袁世凯并未直接承认“ 二十一条 ”,反而借此利用西方
15、大国对日本施加压力。同时,他称帝的问题,自然是历史的倒退,但需要说明的是,袁的称帝并不完全出于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有现实基础的,部分外国使节也发表言论,认为中国应该走君主立宪道路,种种因素促成了袁世凯的称帝。【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一) 阶级分析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胡绳、来新夏。他们认为,军阀在中国近代政治中承担着双重角色:军阀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中的政治代理人;同时,在国内军阀则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于这种军阀政治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环境决定的。胡绳认为,军阀政治所导致的混乱、战争是帝国主义矛盾在中国的反映。来新夏先生是中国北洋军阀史研究
16、的佼佼者。他在北洋军阀史中认为,北洋军阀集团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的社会基础。它的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它与旧的封建性军阀的主要分界点。阶级分析理论是国内研究中国军阀政治的主导框架,它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的观点来解释军阀政治的产生、冲突和终结。从中国政治的宏观层面上看,阶级分析理论具有说服力。但是,在微观层面上,阶级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无法解释统治集团内部、统治集团与外国势力之间的冲突问题。(二)现代化理论。运用现代化理论来研究军阀的代表人物有费正清、派伊。费正清认为,军阀政治的产生是中国现代化不均衡发展的产物。派伊也是运用
17、现代化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军阀政治。派伊认为,军阀政治在中国的发生是因为社会价值变迁与权力组织变迁之间的脱臼,以及现代化所带来的权威危机。现代化理论从传统一现代的二元分析出发来解释军阀政治问题。这种理论的优缺点和阶级分析法大致相同。它也是一种宏观的分析模式。现代化理论所能解释的也只是军阀政治所处的历史背景。它的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军阀组织的内部来解释军阀政治的特征。(三)军绅关系。军绅关系分析模式是由加拿大学者陈志让提出的。军绅关系中的军是指 1895 年以后渐渐发展的军队,绅(缙绅、士绅)是受传统教育、有功名的人。他认为,1860 年至 1895 年是绅军政权,1895 年至 1949 年是军绅政权
18、。军绅政权就是军阀政治的核心本质。陈志让认为,军绅政权有五个特征:军人领导绅士;近代民族主义觉醒时代;不保卫国家主权的完整;权力分散;财政自立。陈志让认为,新兴的军绅政权之所以不能统一中国,一方面是派系的分裂,另一方面是地区的分裂。以现代化作为评判标准,陈志让对军绅政权的评价基本上是消极的。他指出,“它造成中国政局的不安定,破坏和阻挠交通运输,摧残中国的教育,搅乱中国的货币制度。在它统治期间,中国新式工业的进步跟军绅政权毫无正面的关系”。【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一) 发展状况。民族工业的发展以纺织和面粉等轻工业为最迅速。民族纺织业在此期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几个资本集团,如张
19、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到 1915 年已设 3 厂;荣宗敬、荣德生创设的申新纱厂到 1921 年也已设 4 厂。到1922 年,申新共有纱机 134907 锭、布机 1615 台,资产总值达 1591 万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民营棉纱织企业。周学熙创办的华新纺织公司,19181922 年先后开设 4 厂,资本达 836 万元,纱机 108000 锭。面粉业的发展仅次于纺织业。1911 年全国面粉厂约有 40 家,资本 600 多万元。1919 年增至 120 多家,资本约 4500 万元。在大战期间,中国面粉畅销英、法、美、俄、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二)原因。民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除了南
20、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工商经济政策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其一,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激发了人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其二,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不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从而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其三,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尤其是 1915 年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所掀起的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的发展。(三)特点。中国民族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也仍然很浓。第一,中国民族工业是趁欧美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暇东顾的机
21、会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这种发展是很短暂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又都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立即开始萎缩,逐渐萧条。第二,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还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第三,中国民族工业在大战期间虽然出现了一些上百万元的大公司,但发展较快的还是中小企业和工场手工业。第四,中国民族工业即使在发展较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在一些主要的工业部门,外资仍然超过本国资本。【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概念厘定:1914 年 1 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宣布停止参众两院所有议员的职务,并发给川资遣散,是为袁世凯废除会议事件;
22、曹锟贿选是指1923 年 6 月,直系军阀首领曹锟为了当上总统,而采取向议员行贿的方式来换取投票的事件。在 1914 年至 1923 年的十年间,共和体制经历了从废除到恢复的过程,该体制是民初政治的重要内容,故对后者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共和体制是民初政治的核心内容。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王朝,确立了以民主共和为原则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就是国家领袖及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由选举产生,且具有一定的任期。废除帝制建立共和体制,使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以确立起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运作模式。1914 年,袁世凯为了称帝,采取了废除国会的极端措施,但不久就遭到失败,此后新成立的国民政
23、府均以共和体制为运作核心,尽管此后政局多次动荡,议会被废除后又被恢复,都体现了共和体制在民初政治中的核心地位。(二)共和体制的法理性逐渐被承认。晚清以来对于民主共和制度的宣传,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建立共和的实践,均使民主共和在民初确立起强大的法理性,任何人均无法否认。袁世凯废除议会复辟帝制,但在各方的联合反对下失败,即是明显的例子。此后的府院之争、曹锟贿选等事件,也均是以共和体制为运作框架。(三)共和体制的实际运行,改变了民初政制的走向。从袁世凯废除议会到曹锟贿选,议会经历了从废除到恢复的过程,期间发生的诸多乱象,也生动地反映了民主共和体制引入中国后面临的水土不服。这种情况引起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精
24、英人物的反思。他认为中国尚无法完全践行西方式的议会,主要原因在于民众民主意识淡漠,因此需要国民党担任“保姆” 来教会民众如何运用民主,即 “训政”。要实施“ 训政”,就要建立国民党的独大地位,推翻北京国民政府,建立由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这即是此后中国的政制走向。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移植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但这种移植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导致了议会制度在中国的夭折,其间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经济率先自东部兴起,并最终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的弄潮儿,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类。(一)在外部原因方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中国 近现代史 历年 汇编 20 答案 解析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