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5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5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5及答案与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5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简评斯大林模式。(华东师范大学 2001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2 年加试世界近现代史真题)2 简述斯大林时期经济体系的特征。(苏州大学 2016 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3 试评威尔逊的和平十四点计划。(华东师范大学 2000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4 试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后果。(浙江大学 2000 年世界现当代史真题)5 试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瓦解。(黑龙江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世界史 )真题 )6 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大国谋求欧洲集体安全的措施和
2、后果。(南京大学 2013年历史学基础(世界史) 真题)7 论述美国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对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影响。(南京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国际关系史)真题)8 试论 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后果。(南开大学 2002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9 论述 20 世纪 203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及其影响。(福建师范大学 2013 年世界史综合真题)10 简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 1929 年经济危机的做法。(南开大学 2017 年世界历史真题)11 简述二战前日本法西斯形成的过程。(四川大学 2016 年世界通史真题)12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
3、用。(浙江大学 2001 年世界现当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3 概述 19011939 年间美国历届政府在国内经济活动中职能作用的演变。(2007年统考真题)14 简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南京大学 2000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5 简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南京大学 1996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1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6 简述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体系及实践。(中国人民大学 2017 年世界通史真题)17 简述凯末尔改革及其影响。(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8 简述凯末尔主义。(华南师范大学 2006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
4、19 简述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东北师范大学 1999 年世界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6 年加试世界近现代史真题)20 试析英法绥靖政策和美国中立政策的原因。(南京大学 2013 年国际关系史真题)21 试析英、美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及后果。(东北师范大学 2000 年世界通史真题)22 试论绥靖政策。(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世界通史真题)23 评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4 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四川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5 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中山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A)真题)
5、26 论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过程。(南京大学 2000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5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特点。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1)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2)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3)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权力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中集中,使总书记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1)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管理。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加盟共和国专业部
6、门和各行业的企业。(2)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中央部门事无巨细地规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度计划,对于中央的计划,企业必须执行。与指令性计划的特点相关联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二)教训。斯大林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执行命令手段迅速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重大项目。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并提前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顺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都足以证明这个体制的高效率。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7、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 【正确答案】 (一) 在经济方面,苏维埃政权于 1917 年 11 月 21 日颁布工人监督条例,对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不久,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并宣布废除沙皇和临时政府所借的 160 亿金卢布外债。为了统一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1917 年 12 月 15 日在人民委员会下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是奥新斯基。1918 年 3 月,李可夫接替他担任主席。(
8、二)在农村,农民根据土地法令,没收了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全部土地。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贫苦农民同富农展开了激烈斗争。富农凭借其经济实力,要求多分土地。他们还囤积粮食,哄抬粮价,企图用饥荒来扼杀革命。苏维埃于 1918 年 5月 9 日宣布实行粮食专卖,规定全体农民必须把剩余的粮食按规定的价格卖给国家,违者将被逮捕判刑。6 月 11 日,决定在各村乡建立贫农委员会,开展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同时,组织征粮队下乡征粮。经过这场斗争,农民得到了数千万公顷的地主富农的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贫农委员会的活动严重打击了富农的力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农的利益,特别是损害了有余粮的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村局势的动
9、荡。因此,全俄苏维埃第六次代表大会于 1918 年 11 月 9 日决定改造农村苏维埃,将贫农委员会并入地方苏维埃。(三)为了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起来用于战争,苏维埃政权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政府颁布了余粮收集制法令,要求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政府组织工人征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在城市,除大工业外,中等工业也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监督。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总管理局对工业的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对全国的成年人实行劳动义务制。所有这些应急措施,后来被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0、这一政策是在战争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它对捍卫苏维埃政权、保卫国内战争胜利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 1920 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有重大失误,即“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 。【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918 年 1 月 8 日,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 ”的“十四点原则”,集中体现了美国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设想。主要内容是:(1)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 开放”的世界。 (2)抵制并消除苏俄
11、的布尔什维主义影响。(3)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4)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础。(二)意义。 (1)十四点原则涉及有关列强瓜分世界的原则、战争与和平、建立国际组织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被认为是美国企图冲出美洲、对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发出的公开挑战和冲击,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2)它是第一次提出关于全球性的和平计划,提出在民族自决权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欧洲民族国家的主张,在当时受到极大的关注,成为
12、巴黎和平谈判的基础。【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一) 背景。(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争霸形势与战前相比有了新的变化。战前主要是英、法、俄、德、日、美六国相互角逐,争斗的中心是宰割衰弱的中国。战后,德国败北,沙俄消亡,法国则忙于医治战争创伤和处理欧洲事务,于是,在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斗争舞台上便形成了英、美、日三国继续争夺中国和太平洋海上霸权的新局面。(2)战后,英、美、日三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某些与战前不同的重要变化。英日关系逐渐从盟友走向了某种程度的对抗。美、日两国在对华政策方面尖锐对立,战后矛盾日益突出。围绕对华关系,美国的“ 门户开放” 原则与日本
13、独霸中国政策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在战后争夺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斗争中,美、英两国既是对手,又是反对日本扩张的伙伴。(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德国海军的败亡和美、日两国的崛起,围绕争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的阴云又笼罩在美、日、英三国之间。大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而展开的海军军备竞赛加剧了远东国际关系的紧张化。(二)会议内容。 1921 年 11 月 12 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和中国,以及英国的 4 个自治领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华盛顿会议。会议主席系美国代表团团长、美国国务卿休斯。尽管华盛顿会议声称会议公开、代表发言立即见报,
14、但实际上主要问题均由美国、英国和日本代表团团长秘密开会予以决定。正式列入会议议程的是限制军备、太平洋及远东等问题。但美国倡议召开此会的另一大企图是要结束仍对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的英日同盟。为此,美国大力促成了美、英、法、日四国协定以取代英日同盟,从而使英日同盟寿终正寝。会议的结果是,帝国主义列强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以及九国公约,分别就远东及太平洋问题、限制军备问题等达成了妥协。(三)后果。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标志着英国从远东撤退的序幕。日本的扩张野心遭到美英的遏制和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但其独霸东亚的既定国策不会改变,在以后的年代中它不断寻找机
15、会准备最终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美国作为该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的保证者,力求保持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均势,因此美日矛盾终归不可调和。【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一) 形成。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会议则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1921 年 11 月 12 日,华盛顿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国家有美、英、法、日、意、比、荷、葡、中九国。会议历时近 3 个月,于 1922 年 2 月 6 日闭幕。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门户开放” 原则的九国公约与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列强
16、通过华盛顿会议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二)瓦解。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标志着英国从远东撤退的序幕。日本的扩张野心遭到美英的遏制和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但其独霸东亚的既定国策不会改变,在以后的年代中它不断寻找机会准备最终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美国作为该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的保证者,力求保持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均势,因此美日矛盾终归不可调和。1931 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扩大意味着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一) 洛迦诺公约
17、。1925 年 10 月 516 日,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国际会议。10 月 16 日草签了以莱茵保证公约为主的七个条约和一个议定书,同年 12 月 1 日在伦敦正式签字。这些文件总称为洛迦诺公约。其主要内容是:(1)德、法、比、英、意五国的相互保证条约,即莱茵保证公约,规定:德、法、比三国相互保证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德法之间和德比之间的领土现状,不得违反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德法之间和德比之间互不侵犯,并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诉诸战争。英、意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2)德国分别与法、比、波、捷签订的仲裁条约。条约规定:双方发生的一切争端,如果通
18、过正常的外交方式不能解决,应提交仲裁法庭或国际常设法院裁决。(3)法国分别和波、捷签订的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如一方遭受德国侵略,彼此立即给予支持和援助。(二)影响。 (1)洛迦诺公约 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对凡尔赛体系作出的一次重大调整,它对欧洲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使欧洲的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 20 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法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因此受到了削弱。(2)洛迦诺公约 没有对法国的东部盟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边界提供保证,这
19、使法国长期经营的欧洲同盟体系受到了严重打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国对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的行动实行单独制裁的时期已经结束。法国今后本身的边界安全却要依赖英国甚至意大利的保证。(3)洛迦诺公约使德国在未承担新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外交目标。德国摆脱了战败国地位,争得了与法国的平等,并为收复莱茵兰创造了条件;它成功地拒绝对波、捷边界给予保证,为今后向东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该公约作为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1926 年 9 月德国正式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终于重新跻身于西方大国的行列。(4)洛迦诺公约是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产物。英国终于以承担最小义
20、务的办法获得了欧洲的安全,并成为德法之间的仲裁者,从而处于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抑制法国、扶植并限制德国、加大德苏关系距离的目的。【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一) 道威斯计划。1924 年 4 月 9 日,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建议书,即“道威斯计划” 。8 月,协约国伦敦国际会议正式通过了这个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是:(1)对德国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未加确定,只规定该计划生效的第一年度德国应支付 10 亿金马克赔款,以后逐年增加,从第五年度起每年支付 25 亿金马克赔款。(2)德国赔款的支付来源是工业企业和铁路的利润,以及关税
21、和日用品间接税。(3)向德国提供一笔 8 亿金马克的国际贷款,以帮助它平衡预算和稳定通货;货款大部分由美国提供。德国的财政经济要受到以赔偿事务总管为核心的协约国代表的监督。1924 年 9 月 1 日,道威斯计划开始实行。道威斯计划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巴黎和会赋予法国在解决德国赔款问题上的主宰地位被美英所取代,这就打击了法国的欧洲霸权计划;其次,道威斯计划给美英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流人德国扫清了道路,从而为德国恢复经济大国地位和重整军备提供了条件。再次,道威斯计划使德国的赔款和美国的贷款发生了密切的联系,随着美元大量涌入德国,美国不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而且在整个欧洲事务上起着越
22、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杨格计划。 1928 年,德国借口经济困难,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在美国支持下,1929 年 2 月 11 日,由美、英、法、德、比、意、日等国专家组成的、以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为主席的“ 审议道威斯计划 ”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 6 月,该委员会制订出新的赔款方案,即“杨格计划” 。此计划于 1930 年 1 月在海牙国际会议上得到有关政府批准。计划确定德国赔款总额为 11395 亿金马克,限 59 年内付清。前 37 年,每年付款 1988 亿金马克;后 22 年,每年付款数不等,平均 15 亿多金马克。计划取消对德国财政经济上的国际监督,由美、英、法、意、比五国合设一个国
23、际结算银行,负责处理赔款方面的事宜。杨格计划进一步放松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有利于德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发展。【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一) 原因。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1)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2)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3)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越积越多,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4)伴随着 20 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二)
24、后果。 (1)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2)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惊恐万状的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4)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5)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9 【正确答案】 (一) 应对措施。(1) 美国罗斯福新政。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生产,调整工业生产,实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世界 近现代史 历年 汇编 25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