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试卷]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试卷26(无答案).doc
《[工程类试卷]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试卷26(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类试卷]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试卷26(无答案).doc(3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试卷 26(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90 分。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备选项最符合题意。1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公众参与属于哪个工作阶段( )。(A)第二阶段(B)第三阶段(C)贯穿于全过程(D)第一阶段2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2.12011),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要求根据( ) ,结合各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和调查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A)建设项目类型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B)建设项目污染源及所在地区环境现状(C)建设项目污染源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D)建设项目类型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
2、3 下列哪个方法是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 。(A)收集资料(B)类比分析法(C)实测法(D)实验法4 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大气污染源分为( )类。(A)2(B) 3(C) 4(D)55 某项目大气污染源距离厂界最近距离为 500m,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为 20,最远影响距离为 800m,该项目大气环境评价应为 ( )。(A)一级(B)二级(C)三级(D)二级或三级6 对于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点不应少于( )。(A)6 个(B) 8 个(C) 10 个(D)12 个7 大气环境评价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 )。(A)主要污染物(B)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C
3、)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质量(D)受大气污染影响人口情况8 有风时点源扩散模式中的“有风” 是指( )。(A)距地面 10m 高处最大风速 U101.5ms(B)距地面 10m 高处平均风速 U101.5ms(C)距地面 10m 高处最大风速 U101.5ms(D)距地面 10m 高处平均风速 U101.5ms9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颗粒物模式(倾斜烟羽扩散模式)适用于排气筒排放的颗粒物粒径( )的污染物。(A)15m(B) 15m(C) 10m(D)10m10 以下关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说法错误的是( )。(A)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 D10 为半径的圆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B)以排放源为
4、中心点,以 2D10 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C)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 2D10 为半径的圆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D)当最远距离超过 25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边长 50km 的矩形区域1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 )。(A)小于 5km(B)小于 1km(C)小于 10km(D)小于 3km12 大气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 )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 )进行监测。(A)二期,二期(B)二期,一期不利季节(C)一期,二期(D)二期,一期(冬季或夏季)13 大气环境评价中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l 小时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
5、获取( )个小时浓度值,二级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 ) 个小时浓度值。(A)8,5(B) 5,3(C) 8,4(D)12,614 地下水评价中判定 I 类建设项目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当污染物类型数=2,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5,则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为( )。(A)复杂(B)简单(C)简单或中等(D)中等15 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应根据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工程特征,识别其( )下的环境影响。(A)正常状态(B)正常与事故两种状态(C)事故状态(D)正常或事故状态16 大气环境评价中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要求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 ) 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
6、料。(A)逐年、逐月(B)逐月、逐日(C)逐日、逐次(D)逐日、逐时17 一级大气环境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 )内的至少连续( )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A)5 年、3 年(B) 5 年、3 年(C) 3 年、1 年(D)5 年、1 年18 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为( )之间的夹角。(A)15到 30(B) 22.5到 45(C) 10到 20(D)45到 9019 某项目大气污染源距离厂界最近距离为 1500m,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为 50,最远影响距离为 800m,该项目大气环境评价应为 ( )。(A)一级(
7、B)二级(C)三级(D)二级或三级20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需( )。(A)调查与分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B)调查与分析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C)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D)调查分析改、扩建项目新、老污染源21 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监测点布置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 0,至少在约 ( )方向上各设置 1 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A)0,180(B) 0,120 ,360(C) 90,270(D)0,90,180,27022 一般情况下,水域布设取样断面应设置在拟建排污口上游( )处。(A)1km(B)
8、0.5km(C) 2km(D)0.3km23 某污水中含有 4 类污染物,且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为 6 个,这类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于( ) 。(A)复杂(B)中等(C)简单(D)一般24 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别时,对于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 )划分水域规模。(A)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B)近三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C)多年平均流量或枯水期最大流量(D)丰水期最小流量或枯水期最大流量25 某河流与河口附近河段的平水期平均流量为 150m3s ,其水域规模为( )。(A)特大河(B)大河(C)中河(D)小河26 某湖泊平均水深 8m,最大水深 12m,最小水深
9、5m,水面面积 30km2,其水域规模为( ) 。(A)一般水库(B)大水库(C)中水库(D)小水库27 某二级评价项目,需调查河口水质,一般情况下,应调查( )。(A)丰水期和平水期(B)丰水期和枯水期(C)平水期和丰水期(D)平水期和枯水期28 某三级评价项目,需调查海湾水质,一般情况下,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 )(A)大潮期和中潮期(B)大潮期和小潮期(C)中潮期和小潮期(D)小潮期29 某中河断面宽深比为 25,弯曲系数 1.5,则可简化为( )。(A)弯曲河流(B)非矩形河流(C)矩形弯曲河流(D)平直河流30 无组织排放可简化为( )排放。(A)连续恒定(B)不连续恒定(C)连续不
10、恒定(D)不连续不恒定31 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 ),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A)30(B) 45(C) 30(D)4532 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 ) 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A)生产车间边界(B)生产车间中心点(C)污染源中心点(D)污染源排放边界33 下列关于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我国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级别对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类别(B)目前,我国功
11、能区环境质量要求级别不一定对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类别(C)环境质量一般分类别,环境功能区一般分等级(D)一般情况下,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没有低功能区严格34 某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 1 类区,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 2dB(A),此建设项目声环境评价应按( )开展工作。(A)一级评价(B)二级评价(C)一级或二级评价(D)三级评价35 对于工业噪声,一般以( )为评价量。(A)等效连续 A 声级(B) A 声级(C)声功率级(D)A 计权声功率36 对于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进行环境噪声测量要求距离墙面和其他反射面至少1m,距离约( ) 处,距地面 ( )高。(A)5
12、m,2m(B) 3.5m,1.2m(C) 1.5m,1.21.5m(D)5m,12m37 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多个呈现点声源性质的情况下,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点布置在( ),靠近声源测量点密度应( )距离声源源点远的测点密度。(A)整个评价范围高于(B)声源周围高于(C)整个评价范围低于(D)声源周围低于38 对较为特殊的噪声源应同时测量声级的( )。(A)声压和声级(B)声功率级和声压(C)频率特性和声级(D)频率特性和声功率级39 在环境噪声评价量中“WECPNL”符号表示( )(A)等效连续 A 声级(B) A 计权声功率级(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D)声功率级40 下列关于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13、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说法不正确的是( )。(A)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B)受建设项目影响的人口数量(C)噪声源的种类及声级(D)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41 下列关于二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内容要求说法正确的是( )。(A)声环境质量现状以实测为主,可适当利用当地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B)噪声现状调查可着重调查清楚现有噪声源种类和数量,其声级数据可参照已有资料(C)对噪声级变化可能出现的几个阶段,选择噪声级最高的阶段进行详细的预测,并适当分析其他阶段的噪声级(D)针对建设项目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给出最终降噪效果即可42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规定:每日
14、发生几次的冲击振动,其最大值昼间不允许超过标准值( ) ,夜间不超过( ) 。(A)5dB3dB(B) 15dB10dB(C) 10dB3dB(D)15dB5dB43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l9 2011),生态影响评价根据评价项目自身特点、( ) 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确定工程分析的重点。(A)区域的生态特点(B)区域的生态敏感性(C)项目类型(D)项目规模44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地表水标准依次划分为( )。(A)三类(B)四类(C)五类(D)六类45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l9 2011),生态现状调查要求一级评
15、价应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 )等数据,给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调查资料。(A)生物量、生态背景特征(B)生物量、物种多样性(C)生态规模、物种多样性(D)生态背景特征、物种多样性46 经济社会活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或者与其他相关活动之间造成生态影响的相互叠加称为( )。(A)有利生态影响(B)累积生态影响(C)间接生态影响(D)不利生态影响47 ( )是各个规划方案环境效益的基点,规划方案的取舍正是参照它的排序后决定的。(A)备选方案(B)推荐方案(C)替代方案(D)零方案48 噪声评价中当工程预测的不同代表性时段噪声级可能发生变化的建设项目,应分别预测其(
16、 ) 的噪声级。(A)近期(B)中期(C)远期(D)不同时期49 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中要收集评价范围内( )地理地形图,说明评价范围内声源和敏感目标之间的地貌特征、地形高差及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A)1:20005000(B) 1:200050000(C) 1:2000050000(D)1:2000050000050 开发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分析主要是分析评价开发区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 的影响。(A)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完整性(B)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及生物生境环境功能(C)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完整性及生态系统功能(D)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及生态景观5
17、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 的原则和优先顺序,下列对其保护对策与措施优先顺序排列不正确的是( )。(A)预防措施、最小化措施、减量化措施(B)减量化措施、修复与补救措施、重建措施(C)减量化措施、最小化措施、修复与补救措施(D)预防措施、减量化措施、重建措施52 验收调查工作可分为( )阶段。(A)四个(B)五个(C)三个(D)六个53 验收调查对工况是有要求的,其中对于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线性工程以及港口项目,验收调查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近期预测生产能力(或交通量)( )的情况下进行。(A)0.75(B) 75以下(C) 75以上(D)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 试卷 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 标准 模拟 26 答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