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T 19-199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pdf
《HJ T 19-199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J T 19-199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pdf(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aJ/T 19- 1997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分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程序。本标准从1998年6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都是标准的附录。木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提出。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l/T 19-1997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cological environm
2、ent of nature resourcedevelopment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1.2适用范围本标准主要适用于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2引用标准GB 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r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HJ/r 2. 1 -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 2. 2-9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
3、境HJ/T 2. 4-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3术语3.1生物量:又称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3.2生态因子: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3.3生物群落在一定区域或一定生境中各个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元。3. 4景观: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15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如土壤、水、草场、森林、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3.6区域环境:包括人工环境在内的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3.7自然环境: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飞间接影响到人
4、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3.8社会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3. 9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问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国家环境保护局1997-11一18批准1998一06-01实施HJ T 19一1997110相对同质:本导则所称相对同质是指自然等级体系中低于景观的等级系统(主要指生态系统)具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征,即它是山具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
5、组成的系统。这些组分和元素即表现相对同质。3.11生态制图: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图的方式表达112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3.13土壤侵蚀:土壤在外营力(风、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114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早和具有干早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其中包括沙质荒漠化、砾石荒漠化、水质荒漠化和工矿型荒漠化。3.15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3.16连通程度:本导则指一个地域空间成分具有的隔离
6、其他成分的物理屏障能力和具有的适宜物种流动通道的能力。3.17敏感区:本导则指我国现存的著名自然历史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3.18植被覆盖率:本导则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3.19频率:本导则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出现的样方数与总样方数的百分比。3.20密度:本导则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中的数目与拼块总数的百分比4总则4.1评价工作的分级4.1.1生态影响评价包括的格式、内容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并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为1,2,3级典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生态影响评价要
7、点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4.1.2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1-3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依据表1列出的生态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表1评价工作级别(1,2,3级)评价工作级别工程影响范围50 km20-50 km50V, )异质性程度降低相对同质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 )珍稀濒危物种消失区域环境绿地数蟹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绿地减少1/2以上,分布不均,连通程度极差水和上地荒漠化理化险质改变理化性质恶化敏感地区3一一aJ /r 19一19974.1.3 2级以r项目的评价要满足生态完
8、整性的需要,对生态影响是否超越了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3级项目的评价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4.1.4少卜态影响的变化程度应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式表述难以定量的生态影响变化程度应采取专家评估的方式确定,也可通过历史图件的综合比较,采用背景比较分析方法确定。要分析原自然系统或次生系统的生产力是否降低,降低的范围和程度,作为判定的根据。4.1.5生物量减少的度量方法是对照历史L本系统的量值或经典文献提供的地球上本系统的平均值进行量算。异质性程度变化的量算要以历史上本系统的数值为基础进行估算。区域环境的变化要度量绿地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变化。4门.6可以根
9、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生态影响的空间分布情况等,对评价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L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4.1.7荒漠化的量化指标如下:潜在荒漠化的生物生产量为34. 5 t/(hm “ a),正在发展的荒漠化为2. 9 1. 5 t/(hm2 “ a),强烈发展的荒漠化为1. 4 1. 0 t/(hm “ a),严重荒漠化为。.90.()Ohma)4. 1. 8本导则所指水的理化性质变化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和水体利用方向改变两个方面,需依据GB 3838-88国家标准、GB/丁14848-93国家标准进行判定。水理化性质改
10、变指水体质量类型在.类范围内的变化,水理化性质恶化指水体质量类型由I -皿变为“一V。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比较复杂,除由于物理组成改变而使土地利用方向发生变化外,多是由于生物蓄集能力改变而使土壤生产能力发生变化,要对照本类型上壤的背景值进行度量。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指生产能力在该类型土地生产能力范围内,理化性质恶化指由上一级别退化为较低的土地生产能力级别4.2生态影响评价范围4.2.1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4. 2. 2对于1 ,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
11、能小于8-3o km,2-8 km和1-2 kmo4.3评价期限4. 3门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应以项目建议书批准的内容为准(在条件具备时按项目设计书)进行生态影响评价。4.3.2生态影响评价: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生态影响评价是指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在预测评价中应对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环境影响分别评估或分析,对远期运行情况进行预测。4.3.3后评价: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后评价是指在工程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评价。1级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生态影响评价应作后评价,并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论证。4.4技术工作程序(见图1)HJ/T 19一1997图1技术工作程序图5工程调查与分析5.1工程资
12、料收集5门门工程设计资料,包括主、辅工程区位、规模、工程的类型、工艺、设计文件和内容等5卜,.2工程的平面图,在该图上应标明地表状况(主要包括地形地貌、主要水体、植被类型及分布、主要动物群落)以及周边村镇、厂矿及大型建构筑物分布,交通规划,并标明评价区及界外区范围。5门.3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5.2工程分析5.2.,拟建主、辅J一程简要描述及分析(主要工程措施、工艺、施工方法和运行特点)5.2.2同类程的调查分析,收集国内外类似工程资料,1级项目要对类似项目调查,进行类比分析5.2.3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对生态影响途径分析,主要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机械设备使用等使植被、地形地貌改变.使土地和水体
13、生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以及由于生态因子的变化使自然资源受到HJ/T 19一1997影响。5.2.4运行期T:程对生态影响的途径分析,主要包括工程运行改变了区域空间格局、土地和水体的利用状况,以及由此向影响了自然资源状况5.3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根据对拟建项目潜在的环境问题分析,以及对项目性质和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分析,识别关键问题并用列表法对主要评价因子进行筛选,在完成现状评价后,进一步确认主要的评价因子。在这个识别和筛选过程中,要初步判定评价因子的性质、变化过程,并定性预测变化结果6生态环境状况调查6.1自然环境状况6.1.1 fl然环境基本特征调查,包括评价区内气象气候因素
14、,水资源,土壤资源,动、植物资源.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和生理生态习性、历史演化情况及发展趋势,评价区人类活动历史对生态环境的于扰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等。6.1.2评价区内敏感区和人文景点的历史和现状情况调查6.1.3图件收集和编制,调查中要注意已有图件的收集,根据工作级别不同,对图件的要求也不同,但主要收集下述图件和编制图件的资料图片:地形图(评价区及其界外区的地形图一般为1/10 000-1/500 000)在该地形图上应标有地表状况,尤其是绿地(含水体)的分布状况.拟建工程厂区、城镇分布,主要厂矿及大型建构筑物分布等,并划明评价区及界外区范
15、围基础图件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等。卫片当已有图件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1级项目的评价可应用卫片解译编图以及地面勘察、勘测、采样分析等予以补充。卫片要放印到与地形图匹配的比例,并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突出评价内容,如植被、水文、动物种群等等。6.1.4根据评价因子的需要编制正规生态基础图件,包括动植物资源分布图、自然灾害程度和分布图、生境质量现状图等。6门.5C.述调查内容和编绘的图件目录要在大纲中列出,并报主管部门审批。在大纲中要给出项目位置图、工程平面布设图。大纲经主管部门审批后,评价单位要严格执行批复。6. 2社会经济状况6.2.1社会结构情况调查,主要包括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
16、、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发展状况,以及生活水平的历史和现状,科技和文化水平的历史和现状,评价区域生产的主要方式等等。6. 2. 2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包括产业构成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6.2. 3移民问题的调查,主要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的产业情况,住区情况调查以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的分析6.2.4自然资源量的调查,包括农业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植被资源飞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储藏情况和开发利用情况。6.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以及大气环境部分、地面水环境部分和声环境部分给定的方法和标准。64公众参与受拟建项目影响的公众或社会团体对项
17、目影响的意见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了生态现状评价7.1评价要求HJ/T 19-1997()现状评价是在区域件几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土对区域牛态环境功能状况进行评价(2) 2级以卜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3级项日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Wt基本图件(3)评价生态现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_土壤佼蚀程度、荒膜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疽来支持评价结果。了.2声上态参数数值的汇总和整理了.2.1生态参数数值的来源主要有岛个方面:(u野外调查;(2)室内化验分析;(劝定位或半定位观测;(4)从地图、航片、卫片卜提取信息;(5)从有关部门收集、
18、统计和咨询7.2.2对取得的大量生态数据,要进行汇总和整理,在进行数学模式评价时,要进行统计分组和标准化处理。7.2.3 1级项目在工程调查分析、生态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命_项月数据库.内容包括调查和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图件,分析结果和报告。资料部分应包括水、气、噪声评价部分的监测及相关数据了.3生态制图和现场测试7.31生态制图是在收集的各种图件、资料的荃础上或应用遥感技术采集数据的基础I-.完成的可以根据生态因子相关分析的成果完成生态制图7. 3. 2 IN件要求(1)生态影响评价的图件需有正规比例的基础图件和评价成果图件组成;(2)3级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关键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图;(
19、3)2级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3L础图件和主要评价因f-的评价和预测成果图.卜述图件要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仁显示(4) 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和达到上述要求以外,要用图形、图像显示评价区域全方位的评价和预测成果7. 3. 3 1级项目要进行评价区生物量实测,物种多样性调查和生物群落异质状况调查.2.3级项日if以依据已有信息判断,或实测3-5个点位予以验证。7.4现状评价7.4门评价内容生态现状评价,要回答主要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L)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
20、承受干扰的能力(3)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类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7.4.2现状评价要论证原有自然系统或次生系统的生产能力状况并用调查数据介以证明。7.4. 3评价方法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也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具体方法见附录c)。了.4.4现状评价结论现状评价结论要明确回答区域环境的生态完整性.人与自然的共生性、土地和植被的生产能力受到破坏等重大环境问题,要回答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其对干扰的承受能力
21、.并用叮持续发展的观点对生态环xJ/r 19 -1997境质量进行判定7.5重要评价因子再确定重要评价因子再确定通常可以采用生态机理法或类比法在现状评价基础上得到再确认,也可以借助数学方法进行要素的重要性分析(参见附录u),得到冉确认的评价因子参与预侧过程8影响预测8.1预测内容8.1门自然资源开发项II对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对is地、植被、水文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等生态因子)影响的预测内容包括:(7)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2)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3)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问与空间L的变更;(4)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为一向发展8.1.2 3级项目要对关键评价因子
22、(如对绿地、珍稀濒危物种、荒漠等)进行预测;2级项目要对所有重要评价因子均进行单项预测;1级项目除进行单项预测外,还要对区域性全方位的影响进行顶测。8.1.3为便于分析和采取对策,要将生态影响划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逆影响与不可逆影响,近期影响与长期影响,一次影响与累积影响,明显影响与潜在影响,局部影响与区域影响。8.1.4要根据不同因子受开发建设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和累积情况进行预测评估。从时间分布上可以表现为年内月份)和年际(准备期、施工期、运转期)变化两个方面。从空间分布上可以划分为宏观(开发区域及其周边地区)、和微观(影响因子分布)两个部分8.1.5白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
23、影响预测要进行经济损益分析。8.2生态影响预测的方法生态影响预测一般采取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文字分析与定性描述,也可以辅之以数学模拟进行预测(具体方法见附录C)8.3生态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8. 3.1损益分析的原则(1)把生态质量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原则,后者是可以观察和测定的(z)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要抓住重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相关密切的一般影响因素可适当加以综合(3)终极影响原则,只考虑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或生态环境直接相关的最终影响后果(4)一次性估价原则,要按有关规定依经济寿命年限折现,使估价具有可比性。8.3.2生态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经济损益分析常用的方法有恢
24、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程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调查评价法等等(参见附录E),可以根据影响因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法估算。要以投资所得到利益的固有比率形式比较所有效益和成本的当前价值和纯当前价值。环境保护投资的有效性分析要单独进行,列出环境保护投资及所占总投资比例。无法恢复的生境破坏和物种灭绝不做经济损益分析9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及替代方案9.1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9.1.1自然资源开发项川中的生态影响评价应根据区域的资源特征和生态特征,按照资源的可承载能力,论证开发项目的合理性,对开发方案提出必v的修正,使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评价项11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即对生态环境的长期不利影响,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HJ 19 1997 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 污染 生态 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