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试卷]软件水平考试(高级)系统分析师上午(综合知识)试题章节练习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
《[计算机类试卷]软件水平考试(高级)系统分析师上午(综合知识)试题章节练习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类试卷]软件水平考试(高级)系统分析师上午(综合知识)试题章节练习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4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软件水平考试(高级)系统分析师上午(综合知识)试题章节练习试卷 6及答案与解析 1 某软件企业 2004年初计划投资 1000万人民币开发一套中间件产品,预计从 2005年开始,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1500万元,年市场销售成本 1000万元。该产品的系统分析员张工根据财务总监提供的贴现率,制作了如下的产品销售现金流量表 16-9。根据表中的数据,该产品的动态投资回收期是 (61)年,投资收益率是 (62)。( A) 1 ( B) 2 ( C) 2.27 ( D) 2.73 ( A) 42%. ( B) 44%. ( C) 50%. ( D) 100%. 3 某计算机的 cache采用相联映像,
2、 cache容量为 16千字节,每块 8个字,每个字32位,并且将 cache中每 4块分为一组。若主存最大容量为 4GB且按字节编址,则主存地址应为 (23)位,组号应为 (24)位。若 cache的命中率为 0.95,且 cache的速度是主存的 5倍,那么与不采用 cache相比较,采用 cache后速度大致提高到 (25)倍。 ( A) 24 ( B) 32 ( C) 36 ( D) 40 ( A) 5 ( B) 6 ( C) 7 ( D) 8 ( A) 3.33 ( B) 3.82 ( C) 4.17 ( D) 4.52 6 目前,除了传统的串口和并口外,计算机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标准接
3、口越来越多。例如, (46)是一种连接大容量存储设备的并行接口,数据宽度一般为 32位,且允许设备以雏菊链形式接入; (47)是一种可热插拔的高速串行设备接口,也可允许设备以雏菊链形式接入; (48)则用来连接各种卡式设备,已广泛使用于笔记本电脑。 ( A) VESA ( B) USB ( C) SCSI ( D) PCI ( A) PCMCIA ( B) USB ( C) SCSI ( D) EISA ( A) PCMCIA ( B) VESA ( C) EISA ( D) PCI 9 若某分页管理的虚拟存储器共有 8个页面,每页为 1024B,实际主存为 4096B,采用页表法进行地址映像
4、。若页表的内容如表 1-2所示,则发生页面失效的全部虚页号为 (65),虚拟地址 1023所对应的主存实地址页内偏移地址为 (66),主存实地址为 (67)。( A) 2、 3、 5、 7 ( B) 0、 1、 4, 6 ( C) 1、 5、 6、 7 ( D) 0、 2、 3、 4 ( A) 656 ( B) 1023 ( C) 2047 ( D) 4095 ( A) 656 ( B) 1023 ( C) 2047 ( D) 4095 12 已知某高速缓存 cache采用组相联映像方式,即组间直接映像,组内全相联映像。假设主存容量为 4096块,每块 256B,高速缓存包含 32块,分 8组
5、,每组 4块。高速缓存的地址变换表应包含 (72)个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应能存放 (73)位二进制数;每次参与相联比较的是 (74)个存储单元。 ( A) 8 ( B) 16 ( C) 32 ( D) 48 ( A) 7 ( B) 8 ( C) 9 ( D) 10 ( A) 4 ( B) 8 ( C) 12 ( D) 16 15 瀑布模型是最常用的传统 软件开发模型。它的特点之一是 (1)。根据国家标准GB 8566-88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的规定,软件开发流程分为 8个阶段,即可行性研究和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组装测试、确认测试、使用和维护。实现阶段要完成的工作之一是单元
6、测试,这种测试要根据在 (2)阶段中的规格说明进行;组装测试计划是在 (3)阶段制定的;确认测试计划是在 (4)阶段制定的。测试的目的是为了 (5)。 ( A)文档是阶段完成的里程碑 ( B)具有从软件规格说明转换成可执行代码的自动程序设计的新风范 ( C)利用软件速成原型法加 强软件人员与用户的联系 ( D)支持人工智能、面向对象等新软件技术的集成 ( A)可行性研究和计划 ( B)需求分析 ( C)概要设计 ( D)详细设计 ( A)可行性研究和计划 ( B)需求分析 ( C)概要设计 ( D)详细设计 ( A)可行性研究和计划 ( B)需求分析 ( C)概要设计 ( D)详细设计 ( A
7、)证明软件符合设计要求 ( B)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和缺陷 ( C)改善软件的功能和性能 ( D)发掘软件的潜在能力 20 软件开发模型是指软件开发的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主要的开发模型有瀑布模型、演化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和智能模型。螺旋模型将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相结合,并增加了 (6),它建立在 (7)的基础上,沿着螺线自内向外每旋转一圈,就可得到 (7)的一个新版本。喷泉模型描述了 (8)的开发模型,它体现了这种开发方法创建软件的过程所固有的 (9)和 (10)的特征。 ( A)系统工程 ( B)风险分析 ( C)设计评审 ( D)进度控制 ( A)模块划分 ( B)子程序分解 (
8、 C)设计 ( D)原型 ( A)面向对象 ( B)面向数据流 ( C)面向数据结构 ( D)面向事件驱动 ( A)归纳 ( B)推理 ( C)迭代 ( D)递归 ( A)开发各阶段之间无 “间隙 ” ( B)开发各阶段分界明显 ( C)部分开发阶段分界明显 ( D)开发过程不分段 25 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一种面向 (12)的需求分析方法,该方法最常用的图形工具是(13),与其配合使用的是 (14)。 (15)中有名字及方向的成分是 (13),不能由计算机处理的成分是 (16)。 ( A)对象 ( B)数据结构 ( C)数据流 ( D)控制流 ( A)程序流程图 ( B)实体联系网 ( C)数据
9、流图 ( D)网络图 ( A)程序 流程图 ( B)实体联系网 ( C)数据流图 ( D)数据词典 ( A)控制流 ( B)信息流 ( C)数据流 ( D)信号流 ( A)控制流 ( B)信息流 ( C)数据流 ( D)数据源 /终点 30 软件需求分析的任务不应包括 (17)。进行需求分析可使用多种工具,但 (18)是不适用的。在需求分析中,开发人员要从用户那里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 (19)。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内容不应包括 (20),该文档在软件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作用不应包括 (21)。 ( A)问题分解 ( B)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 ( C)结 构化程序设计 ( D)确定逻辑模型 ( A
10、)数据流图 (DFD) ( B)判定表 ( C) PAD图 ( D)数据词典 ( A)要让软件做什么 ( B)要给该软件提供哪些信息 ( C)要求软件工作效率怎样 ( D)要让软件具有何种结构 ( A)对重要功能的描述 ( B)对算法的详细过程描述 ( C)对数据的要求 ( D)软件的性能 ( A)软件设计的依据 ( B)用户和开发人员对软件要做什么的共同理解 ( C)软件验收的依据 ( D)软件可行性分析的依据 35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可靠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测试阶 段的根本任务是 (28),设计测试用例的基本目标是 (29)。测试大型软件系统时通常由模块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30)和
11、并行运行等步骤所组成。系统测试通常采 用黑盒法,常用的黑盒测试法有边值分析、等价类划分、错误推测和 (31)。系统测试的工作应该由 (32)来承担。 ( A)证明经测试后的程序是正确的 ( B)确认编码阶段的结束 ( C)发现并改正软件中的错误 ( D)利用计算机调试程序和改进程序 ( A)尽可能用测试用例覆盖可能的路径 ( B)选用少量的高效测试用例尽可能多地发现软件中的问题 ( C)采用 各种有效测试策略,使所得的程序准确无误 ( D)评估与选用不同测试方法,尽可能完成测试进度计划 ( A)接口测试 ( B)组装测试 ( C)性能测试 ( D)验收测试 ( A)路径覆盖 ( B)因果图 (
12、 C)判定树 ( D) PERT图 ( A)开发该系统的部门以外的人员 ( B)该系统的系统分析师 ( C)该系统的设计人员 ( D)该系统的编程者 40 测试大型软件通常由 (33)、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确认测试组成。确认测试主要寻找与软件 (34)说明不一致的错误。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和路径覆盖都 是白盒测试法设计测试用例的覆盖准则,在这些覆盖准则中最弱的准则是 (35),最强的准则是 (36)。此外,还有多种黑盒测试的设计测试用例方法,如 (37)。 ( A)组装测试 ( B)性能测试 ( C)接口测试 ( D)单元测试 ( A)需求规格 ( B)概要设计 ( C)详细设计 (
13、D)界面设计 ( A)语句覆盖 ( B)条件覆盖 ( C)路径覆盖 ( D)判定覆盖 ( A)语句覆盖 ( B)条件覆盖 ( C)路径覆盖 ( D)判定覆盖 ( A) E-R图 ( B)因果图 ( C) DFD图 ( D) IPO图 45 软件测试通常可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其中确认测试主要用于发现 (44)阶段的错误。在集成测试时,通常可采用自顶向下增殖式集成和自底向上增殖式集成。在自底向上增殖式集成时,对每个被集成的模块 (45)。对那些为众多用户开发的软件 (如操作系统、编译程序 ),通常还要进行 测试和 测试,以发现可能只有最终用户才能发现的错误。其中, 测试是指
14、晕终用户在 (46)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测试, 测试是指最终用户在 (47)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测试。在软件维护阶段,当修改软件后,除了进行常规的测试外,还应进行 (48)测试。 ( A)需求分析 ( B)概要设计 ( C)详细设计 ( D)编码 ( A)不必设计驱动模块和桩 (stub)模块 ( B)不必设计驱动模块,但要设计桩模块 ( C)要设计驱动模块,但不必设计桩模块 ( D)要设计驱动模块和桩模块 ( A)开发环境下,开发人员不在场 ( B)开发环境下,开发人员在场 ( C)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下,开发人员不在场 ( D)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下,开发人员在场 ( A)开发环境下,开发人员不在场
15、( B)开发环境下,开发人员在场 ( C)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下,开发人员 不在场 ( D)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下,开发人员在场 ( A)恢复 ( B)强度 ( C)安装 ( D)回归 50 评价软件的质量通常可以从产品运行、产品修改和产品转移三个不同角度来进行。除了软件应满足产品规格说明的正确性和保证运行效率以外, (52)和 (53)也是产品运行期间影响软件质量的两个质量因素,其中 (52)是指在遇到意外时系统能做出适应反应的程度。可维护性是影响产品修改的一个质量因素,它主要包括可理解性、可修改性和 (54)。一般认为, (55)是影响产品转移的一个质量因素。为了保证软件质量,在开发过 程的各
16、阶段进行 (56)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 A)灵活性 ( B)可重用性 ( C)适应性 ( D)健壮性 ( A)灵活性 ( B)可重用性 ( C)适应性 ( D)可用性 ( A)可测试性 ( B)可移植性 ( C)适应性 ( D)健壮性 ( A)灵活性 ( B)可重用性 ( C)完整性 ( D)安全性 ( A)验收测试 ( B)用户培训 ( C)软件评审 ( D)文件修改 55 如何评价软件的质量一直是软件技术人员所关心的问题,目前已有多种软件质量模型来描述软件的质量特性。 ISO/IEC 9126是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 1991年提出的软件质量标准。它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质量特性,第二层是
17、质量子特性,第三层是度量指标。 6个质量特性是:功能性、可靠性、易使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和 (57)。其中功能性包括质量子特性 (58);可靠性包括质量子特性 (59);易使用性包括质量子特性 (60);可维护性包括质量子特性 (61)。 ( A)易理解性 ( B)容错性 ( C)可移植性 ( D)安全性 ( A)互用性 ( B)易恢复性 ( C)易安装性 ( D)易替换性 ( A)依从性 ( B)易恢复性 ( C)资源特性 ( D)一致性 ( A)易理解性 ( B)容错性 ( C)易分析性 ( D)安全性 ( A)准确性 ( B)容错性 ( C)易操作性 ( D)易测试性 60 软件复用是使
18、用已有的软件产品 (如设计、代码、文档等 )来开发新的软件系统的过程。软件复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垂直式复用和水平式复用。垂直式复用是指(66)中的复用,水平式复用是指 (67)中的复用。为了提高构件的复用率,通常要求构件具有较好的 (68)。为了将不同软件生产商在不同软硬件平台上开发的构件组装成一个系统,必须解决异构平台的各构件间的互操作问题。目前国 际上已出现了一些支持互操作的构件标准,典型的有国际对象管理组织 OMG推荐的 (69)和Microsoft公司推出的 (70)。 ( A)同一软件系统 ( B)不同软件系统 ( C)同一应用领域 ( D)不同应用领域 ( A)同一软件系统 ( B)
19、不同软件系统 ( C)同一应用领域 ( D)不同应用领域 ( A)专用性和不变性 ( B)专用性和可变性 ( C)通用性和不变性 ( D)通用性和可变性 ( A) CORBA ( B) DCOM ( C) JavaBeans ( D) Delphi ( A) CORBA ( B) DCOM ( C) JavaBeans ( D) Delphi 65 对于管理信息系统,为提高 MIS开发效益和质量,可以有以下技术和方法来支持:采用 (72),可改进用户和开发者之间由于需要变化而引起修改和定义不准确等问题;采用 (73),可根据基本实体的构造来建立合理的系统结构;采用 (74),可使系统的开发变为
20、定义和描述过程,而不是详细的编程过程;采用 (75),可为开发者提供各种有效操作手段和工具;采用 (76),有利于防止系统开发各阶段的错误扩展。 ( A)软件评审 ( B)结构程序设计 ( C)快速原型方法 ( D)软件测试 ( A)软件评审 ( B)结构程序设计 ( C)快速原型方法 ( D)面向对象设计 ( A)软件评审 ( B)结构程序设计 ( C)第四代语言 ( D) PERT图方法 ( A)软件评审 ( B)结构程序设计 ( C)快速原型方法 ( D)人机交互友好接口 ( A)软件评审 ( B)结构程序设计 ( C)快速原型方法 ( D)软件测试 70 软件项目的进度管理有许多方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算机 试卷 软件 水平 考试 高级 系统分析 上午 综合 知识 试题 章节 练习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