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105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105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105及答案与解析.doc(2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工程硕士( GCT)语文模拟试卷 105及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5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力能扛鼎 垂手可得 俗不可奈 漠不关心 ( B)食不厌精 突如奇来 混为一团 天花乱坠 ( C)举止安详 方枘圆凿 飞黄腾达 火烧眉睫 ( D)好景不长 毫无二致 捍然不顾 同仇敌忾 2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 “董昆是什么样子呢 ?可像家乡的尚二叔 ?” ( B)他看 到我在注意地看他,就冲着我一笑说: “不行春风,难得秋雨。 同志你听到过这句谚语吗 ?” ( C) “哦,
2、哦, ”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 “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 ( D)人们思考问题、说话、写文章,都要运用概念。我们经常说: “让我考虑考虑 ”,就是在头脑中运用概念对某种事物作出判断或进行推理。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对民间剪纸瞧不起,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的玩意,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 B)望着墙上挂着的这幅水墨画,大家对作者赞不绝口; “他画虾画得如此出神入化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 ( C)在美国一再对伊拉克发出战争威胁之后,几个邻近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一时风声鹤唳,表现出强烈的反战情绪。 ( D)在倡导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沿用了
3、多年的中学教科书也纷纷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中学生的手中。 4 下列语句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 A)天色变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可急坏了。 ( B)浙江省图书馆收藏有不少关于鲁迅的研究著作。 ( C)说来好笑,躺在床上没多久,我就想起来了。 ( D)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 5 从修辞角度选出分析正 确的一项: 忽然在前方,或是晨曦出来的东方,或是晚霞跌落的西方,或是风沙滚滚的北方,或是热浪升腾的南方,跳出一片红光,似霞朵,似火焰,似红旗,似一个彩色的梦 它就是红柳,沙漠上的灌木丛。 ( A)上面一段话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红柳生长的地点及属性。 ( B)
4、上面一段话用了排比、比拟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红柳生长的地带及习性, ( C)上面一段话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红柳生长的环境,又突出了红柳的特点。 ( D)上面一段话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绘了红柳的特 点,又渲染了周围的气氛。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一生的遭遇,作者是颇具匠心地安排了这个插曲的。 ( B)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辉煌的、多方面的,不仅带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和民族特色,而且能突破前人窠臼,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 ( C)宝玉对女孩子们一般是温存和顺的,但在初期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 ( D)作者真实细
5、致地描写了造成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现实内容,揭示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 7 以 “梨花院落溶溶月 ”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 哪一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相对组成对偶句 ?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 B)榆荚临窗片片雪 ( C)带点芙蕖点点雨 ( D)丁香初绽悠悠云 8 将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分类,选出正确的答案: 祝福 社戏 伤逝 藤野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范爱农 故乡 孔乙己 自嘲 药 (11)惯于长夜 (12)雪 ( A)分为三类 / (12)/ (11) ( B)分为三类 / / (11)(12) ( C)分为三类 / (12)/(11) ( D)分为三类 / / (11)(12
6、) 9 近代中国,下列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牺牲的先后顺序是: 关天培 聂士成 邓世昌 左宝贵 ( A) ( B) ( C) ( D) 10 下列各项中,属于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的是: ( A)犯罪动机 ( B)犯罪目的 ( C)犯罪行为 ( D)犯罪结果 11 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 ( A)研究 探讨法 ( B)发现学习法 ( C)暗示教学法 ( D)范例教学法 12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科技部于 2001年 10月 12日在北京联合宣布,中国水稻 (籼稻 )基因组 “工作框架图 ”和数据库已经完成,并将公布数据,
7、供全球无偿共享。体现了: ( A)我国的政体 ( B)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 C)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 D)科学无国界 13 菟丝子将其不 定根伸入到豆科植物的维管束内,吸收水分和养料。这两种植物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 B)寄生 ( C)竞争 ( D)捕食 14 我国近年来实施了一些重大工程,如: “南水北调 ”, “西气东输 ”, “西电东送 ”等。实施以上工程也说明了: 我国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 西部的资源优势能变为经济优势 从我国西部运到东部的 “气 ”和 “电 ”都比东部自产的便宜 ( A) ( B)
8、 ( C) ( D) 15 正午太阳高度周年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黄赤交角的存在 ( B)地球自转的结果 ( C)地球公转的结果 ( D)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二、填空题( 15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他们最为 _的,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当他们的亲身 _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 _时,就可能 _对生活的思考和分析。 ( A)关注 体验 碰撞 诱发 ( B)关 心 经历 碰撞 导致 ( C)关注 体验 冲突 导致 ( D)关心 经历 冲突 诱发 17 依次填入下列横
9、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_像笼着的轻纱的梦。 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在窗前的长夜孤灯, _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 _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么多年, _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 ( A)还 尽管 而且 虽然 ( B)又 即使 但是 同时 ( C)就 如果 那么 然而 ( D)又 虽然,可是 而且 1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标序号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 “画入画鬼 ”,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 ( )它借狐鬼故
10、事来达到 “刺贪刺虐 ”的目的; “高人一等 ”,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入骨三分 ”,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 ( )促织 (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 否恰当 ( ) ( A), , 。 ( B), , ? ( C)。 ; “ ” 。 ( D)。 , “ ” ? 19 填入下句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仙人掌啊, _你果真是有情有爱、有血有肉的生灵吗 ?可是,你又为何脉脉含情不语呢 ?我在你的身旁,久久凝望着,思忖着 ( A)你果真是带着绿色的梦,在遥远的海涯安家吗 ? ( B)你果真是带着绿色的梦,在遥远的海涯安家了。 ( C)你难道不是带着绿色的
11、梦,在遥远的海涯安家吗 ? ( D)你难道是带着绿 色的梦,在遥远的海涯安家吗 ? 20 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学习欣赏,古人许多文质兼美的诗句,仍然活在我们今天的语言里。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_, _”,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 A)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 B)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D)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21 莎士比亚名剧 _描写了丹麦王子对谋杀他父亲、骗娶他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 A)第十二夜 ( B)李尔王 ( C)奥赛罗 ( D)哈姆雷特
12、22 下列这首唐诗的顺序已打乱,请选出诗中的颈联和颔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 映阶碧草自春色 两朝开济老臣心 锦官城外柏森森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丞相祠堂何处寻 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以上诗句中颔联为 _句和 _句;颈联为 _句和 _句。 ( A) , ( B) , ( C) , ( D) , 23 _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 12个国家的代表,在 _集会,签订了 _,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A) 1949 华盛顿 北大西洋公约 ( B) 1949 布鲁塞尔 北大西洋公约 ( C) 1952 巴黎 北大西洋公约 ( D) 1949 伦敦 北大西洋公约 24 巴斯德说: “在观察的
13、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_。 ( A)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 C)认识来源于有准备的头脑 ( D)在认识过程中机遇具有重要作用 25 根据我国法律, _属于直系血亲。 ( A)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 ( B)叔侄关系 ( C)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 ( D)亲家关系 26 病菌能使身体衰弱的人致病,而对体魄健壮的人却无可奈何;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可以使意志薄弱者迷失方向,失去人格,而对意志坚强的人却无能为力。这说明 _。 ( A)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作用,是无足轻重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 ( B)外因对事物的
14、变化发展,有时起作用,有时不 起作用 ( C)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 27 公民购买债券、银行储蓄、参加商业保险的共同点是 _。 ( A)都以获利为主要目的 ( B)都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 C)个人投资,利国利 ( D)都是风险投资行为 28 地壳厚度的 _和硅铝层的 _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 A)均匀 连续 ( B)不均 不连续 ( C)均匀 放射式 ( D)不均 连续 29 内生矿床一般由 _活动 形成,外生矿床一般由 _作用形成,变质矿床是由 _作用形成的。 ( A)地幔 地壳 张裂 ( B)岩浆 地壳
15、 张裂 ( C)岩浆 沉积 变质 ( D)地幔 地壳 变质 30 滥伐森林,必然破坏自然界的 _,滥垦草原会造成土地 _。 ( A)生态平衡 沙漠化 ( B)食物链平衡 沙漠化 ( C)生态平衡 干涸和退化 ( D)食物链平衡 干涸和退化 三、阅读理解题( 20小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0 科学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般劳动。这种劳动,既取决于今人的协作,又取决于前人的劳动成果。不论古人的还是今人的劳动成果,都表现为一定形式的知识 (如图书和情报 )。这些知识在进入新的科学劳动中,都是以科学劳动资料的形式出现的。科学家的创造力只有得到科学资料,才能
16、进行创造性劳动,就像 “活劳动 ”只有抓住 “死劳动 ”,才能进行物质劳动一样。知识作为科学劳动资料具有极为特殊的使用价值。 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 “消费 ”中永生。任何物质产品交换中都会因为 “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 ”,而知识却在交流中 “给了 别人,自己仍然有 ”。物质产品的消费往往是以其载体灭亡,其信息的毁灭性消费方法进行的,而知识的 “消费 ”过程则不会亡其载体、灭其信息,而是从不同的载体上不断转移,或者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转移,或者是由生命载体向非生命载体转移。 物质产品的主要属性,在生产它的过程中便一次性地确定下来。牙膏对于消费者来说主要是清洁牙齿,保护口
17、腔;衣服对消费者来说,主要是保暖身体美化生活。但是知识不然,同是一种知识,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 “消费者 ”来说,用场各不相同。同一种无线龟知识,家庭主妇的 “消费 ”,仅在于开关电视机;工程师 的 “消费 ”,表现为从微电子学的观点,探索改进工艺的途径;科学家的 “消费 ”则表现为使用奇妙的微分方程获得电脑的最新理论。可见,知识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明显的多层次现象 正因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这便带来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馈赠性。知识像一切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了自然的巨大的馈赠性。社会只要把知识生产出来,就无须再费分文了。比如,我们今天利用牛顿定律,无须向英国交税。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8、是大家共享的特殊资源,向自然索取馈赠,最关键是向知识索取馈赠。我们今天建设四个现代化,必须充分利用知识在 使用价值上的馈赠性。 31 文中的 “活劳动 ”和 “死劳动 ”各比喻什么: ( A)科学家的创造力、科学劳动资料 ( B)精神劳动、体力劳动 ( C)科学劳动资料、科学家的创造力 ( D)体力劳动、精神劳动 32 “消费 ”一词在文中的特定含义是什么: ( A)浪费 ( B)使用 ( C)交换 ( D)吸收 33 文中的 “非生命载体 ”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A)实验资料 ( B)人的创造力 ( C)书籍资料 ( D)物质条件 34 第四自然段中谈到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第三个和第四个特
19、征:再生性、馈赠 性,请指出另外两个特征: 实用性 永久性 交换性 多层次性 ( A) ( B) ( C) ( D) 35 以下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般劳动,是一定形式的知识。 ( B)知识不会因为消费而消失。 ( C)知识的主要属性取决于它的构成。 ( D)知识的更新和获得都是免费的。 35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 ”,带有一种诗
20、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 “辨多而情激 ”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的自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 “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 “诗哲 ”。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审美、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 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
21、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 “高峰 ”和 “源头 ”时代,出现了以 “楚辞 ”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 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 “大
22、文学 ”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 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手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 “庄骚辉映 ”,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36
23、 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哲诗 ”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 “诗哲 ”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 “互涵互动 ”, “互涵 ”指彼此促进, “互动 ”则指彼此渗透。 ( C) “史著文学化 ”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 “哲学诗意化 ”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 D) “诗意的沉思 ”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 “沉思的诗意 ”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37 作者认为庄子 “既是哲人,又是诗人 ”,屈原是 “诗人,而兼哲人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作者这么说的原因: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工程硕士 GCT 语文 模拟 105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