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doc
《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前言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1、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 2、对当代世界经济、世界政治、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进行宏观概括和综合分析 3、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进行分类介绍和分析 4、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变化对外战略思想以及对外关系进行重点分析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1、进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理论、观 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
2、的主要问题 2、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 3、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 4、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三、学习和研究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方法。学习和研究本课程要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 国际问题的重要理论为指南,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国家观、民族观、战争与和平理论、历史发展的合力论、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的理论、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思想,以及阶级分析的方法。
3、 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 第一节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一、世界经济的构成 (一)、世界经济的含义: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二)、世界经济的形成 (三)、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 1、 国家主体 ( 1)、按社会制度划分,大体可以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2)、 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大体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 非国家主体 ( 1)、企业 ( 2)、跨国公司 (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性经济组织 ( 4)、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区域性经济组织 (四)、
4、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战后初期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含义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 (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措施和步骤 1、 在国际 金融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 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 GATT)。 3、 对西欧、日本等盟国提供经济援助和支持。 2 4、 推出“第四点计划”,拉拢和控制亚、非、拉国家。 5、 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世界经济向
5、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出现 四、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经济格局 (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更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进程 (二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三)、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迅速扩展 1、欧洲联盟 2、北美自由贸易区 3、亚太经合组织 第二节 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加速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含义: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
6、响、相互依存,日益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当代才出现的新事物,而是自资本来到世间后便开始产生 的一种扩张的表现 (三)、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同步的 (四)、经济全球化在生产、消费、经济体制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有所体现 (五)、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它是一把双刃剑。 1、 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2、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贸易、金融的迅速发展 (一)、生产力迅速发展,国际分工更加深化 (二)、世界贸易迅速增长 (三)、国际金融发展迅速 三、经济信
7、息化与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加快 (一)、经济信息化 (二) 、经济体制市场化 三、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一)、综合国力的含义: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 (二)、世界各国具体的措施 1、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 2、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3 3、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 4、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的焦点。 第三节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
8、要问题 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更加拉大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加剧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加剧,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加剧 二、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一)、人口问题 (二)、粮食问题 (三)、能源问题 (四)、水资源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章 当代世界 经济 第一节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当代世界政治的构成与世界政治格局 (一)、世界政治的含义 (二)、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 1、 主要是国家 2、 非国家 行为主体 ( 1)、国际组织 ( 2)、跨国公司 ( 3)、政党 ( 4)、民族解放组织 ( 5)、
9、宗教等 (三)、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 (四)、世界政治格局的类型 1、 单极格局(一元格局) 2、 两极格局 3、 两极多元化格局 4、 多极格局 二、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对峙 (一)、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 1、 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 1)、“杜鲁门主义”出笼 ( 2)、实施“马歇尔计划” (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 4)、 “第四点计划”的提出 2、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4 ( 1)、实施“莫洛托夫计划” ( 2)、成立工人党、共产党 情报局 ( 3)、签订条约确立政治同盟关系 ( 4)、成立经互会 ( 5)、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三)、两大阵营的对峙 1、政
10、治 2、经济 3、军事 4、意识形态 三、两极政治格局的动摇 (一)、第三世界崛起 (二)、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三)、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四、两极政治格局的终结 (一)、 1989 年 12 月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结束。 (二)、 1989 年东欧各国形势剧变。 (三)、 1990 年 10 月 3 日东德并入西德,意味着将欧洲一分为二的雅尔塔体制的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 (四)、 1991 年 7 月 1 日 华约正式解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格局彻底结束。 (五)、 1991 年 12 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第二节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是
11、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含义 (二)、经济多元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 (三)、当今世界力量对比逐渐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政治多极化 二、阻碍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一)、霸权主义 (二)、强权政治 三、未来的多极化格局不是列强争霸的重演 (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间的 相互依存,构成了有利于新的多极化发展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政治多极化健康发展重要保证。 (三)、未来多极化的构成不会也不能仅限于现今的某个大国或某些大国。 第二节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国际
12、形势的基本态势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发展经济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首要目标 3、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深 4、大国之间在国际安全上积极合作 5 (二)、动荡因素仍然很多 1、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2、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3、一些地区性军备竞赛加剧 4、国际恐怖主义猖獗,恶性暴力事件频繁发生 二、大国关系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 (一)、当前大国关系重大变化的体现 1、大国之间的首脑外交空前活跃 2、大国之间纷纷建立和加强战略伙伴关系 (二)、冷战后大国之间关系不断调整的特点 1、不针对第三国、不结盟、不对抗 2、冷战后大国关系的目标是
13、在战略高度上建立平等、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关系新模式 3、大国关系中的合作、协调与矛盾、竞争仍将同步发展,大国关系仍将具有两面性和复杂性 4、具有连锁互动的特性 (三)、 冷战后大国之间关系不断调整的原因 1、日益扩大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各大国在全球、区域层次上国家利益的交叉与汇合,是大国伙伴关系变动的根本原因 2、大国关系的调整都着眼于 21 世纪。各大国都争先恐后地构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积极迎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寻求在未来国际关系中的最佳位置 3、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要抛弃冷战思维,摆脱敌视对抗,树立新观念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 4、大国间相互借重、
14、相互利用以达到各自目的,是推动各种伙伴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作用 不断强化 (一)、国际组织的类型 (二)、联合国的宗旨 (三)、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四)、冷战后,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1、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2、在推动非殖民化进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3、加强协调,推动和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4、联合国还是促进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的有效场所,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协力解决各种共同关心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中心 四、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一)、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依据与重心 (二)、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标
15、的重要手段 (三)、各种层次的经济外交空前活跃 五、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含义 (二)、在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中,恐怖主义尤其引人注意 6 第 三 章 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增长及其原因 (一)、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经历 1、恢复阶段(二战结束到 50 年代初) 2、高速发展时期(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初) 3、“滞胀”阶段( 1973 1982 年) 4、调整阶段( 1983-冷战结束) 5、结构性转变时 期(冷战结束至今)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位和发展
16、特点 1、在世界经济的许多方面占居主导地位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 3、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 4、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变化 (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 1、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 2、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 3、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和经济协调的加强。 4、对第三世界廉价原材料的掠夺 5、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6、同社会主义国家竞争的推动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 (一)、调整 了产权关系 (二)、调整了劳资关系 (三)、调整了分配关系 (四)、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化 (五)、在各种国际经济活动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联系 三、发达资本主
17、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模式 (一)、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 (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三)、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 (四)、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 (一)、现实困难 1、经济周期停滞和经济危机的痼疾 2、失业率居高不下 3、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扩大 (二)、深层矛盾 1、个别企业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 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2、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一)、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1、议会制度 2、行政制度 3、司法制度 4、政党制度 5、选举制度 7 (二)、政
18、体的主要类型 1、君主立宪制 2、民主共和制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 (一)、政治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 (三)、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 (四)、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 (五)、政党的纲领和 政策趋向中庸 (六)、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在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作用加强 (七)、分权制衡机制发生变化,行政权力膨胀 (八)、主流政治思潮和非主流政治思潮出现了新的特点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及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 (一)、资产阶级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民主 (二)、政治冷淡主义突出 (三)、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四)、两极分化 (五)、种族问题突出 (六)、
19、精神和信仰危机 (七)、社会犯罪 (八)、极右翼势力抬头 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 征和实质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中一致和协调是主要的 (二)、其它发达国家对美国的霸道行径也进行了一定的批评和斗争 (三)、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和变化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 1、杜鲁门时期( 1945 1953 年) 2、艾森豪威尔时期( 1953 1961 年) 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 1961 1969 年)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1、尼克松、福特时期( 1969 1977 年)
20、2、卡特时期( 1977 1981 年) (三)、美国全球战略的发 展 1、里根时期( 1981 1989 年) 2、布什时期( 1989 1992 年) 3、克林顿时期( 1993 2000 年) 4、小布什时期( 2001 年 ) 三、西欧的对外政策 (一)、 50 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 (二)、 60 年代联合与自主的倾向增强 (三)、 70 年代到 80 年代末期,西欧的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增强 (四)、冷战结束后,欧洲联盟力争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四、日本的对外政策 (一)、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 (二)、 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的“经济外交” (三)、 70 年代的“多
21、 边自主外交” (四)、 80 年代后,谋求政治大国步伐加快 8 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1、联盟关系 2、合作关系 3、竞争关系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第 四 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及其意义 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及其标志 (一)、第三世界的含义 (二)、“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1、 1952 年法国学者索维首次提出第三世界的概念 2、 1974 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 ”划分的思想 3、 1974 年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会议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 (三
22、)、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四)、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 1、 1955 年亚非会议的召开 2、 1961 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 1964 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 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促使世界格局演变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二)、维护世界和平的支柱和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 (三)、第三世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市场 (四)、第三世界的兴起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 其经验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就 (一)、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1、 发展的准备阶段( 1945 1955 年) 2、起飞阶段( 1956 1965 年) 3、
23、高速增长阶段( 1966 1973 年) 4、开展石油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阶段( 1973 1980 年) 5、停滞阶段( 1981 1989 年) 6、持续增长阶段( 1990 1997 年) 7、调整阶段( 1998 年 -现在)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的成就 1、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获得高速增长 2、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进出口结构有所变化, 对外贸易额有较大的增长 4、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5、民族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自主性不断增强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二)、进口替代战略 (三)、出口导向战略 9 (四)、经济社会
24、综合发展战略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一)、战略调整 (二)、结构调整 (三)、体制改革 (四)、对外开放 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债务问题 (二)、粮食问题 (三)、人口问题 (四)、环境问题 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 验和教训 (一)、国家宏观调控必须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二)、必须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三)、必须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四)、必须把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五)、必须把政治经济变革和社会稳定相统一 (六)、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相适应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进步与存在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当代 世界经济 政治 教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