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云南景洪第四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云南景洪第四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云南景洪第四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云南景洪第四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2010年 10月下旬,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到超强台风 “鲇鱼 ”的袭击。图甲为10月 22日 12时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图乙是该日沿海某测站测得的风向和风速分时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 【小题 1】 10月 22日正值我国农历九月十五, “鲇鱼 ”促使了沿海省份风暴潮的形成,受影响最明显的省份是 ( ) A广东 B福建 C海南 D山东 【小题 2】 22日 16时, “鲇鱼 ”中心位于这一测站的方位是 ( ) A东面 B南面 C西面 D北面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
2、】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三部分组成,风暴潮是由强风引起的,因此风暴潮的大小取决于风力的大小。从图上看,福建正是台风登陆的地方,并且正是迎风的海岸,风力大,风暴潮明显。正确答案:选 B。 【小题 2】读图可知,测站的风向为西北风,而台风的西部吹西北风,因此 “鲇鱼 ”中心位于这一测站的东面。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台风及风向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台风及风向的判断。 下面甲图为某地区地形图,乙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该地区长城以南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小题 2】结合甲
3、乙两图分析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 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 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示可判定该地区长城以南为黄土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正确答案:选 B。 【小题 2】根据图示,该区合理承载力为 30人 /平方米,而 A、 B两地目前人口密度分别为 64人 /平方米, 47人 /平方米,人口密度超过该区的合理承载力。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环境人口容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从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
4、,掌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环境人口容量相关知识。 目前我国一般用污染系数(污染系数 =风向频率平均风速)来定量反映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下图为我国 M城市多年污染系数和多年风向频率统计图 ,读图完成题。 【小题 1】据图判断,关于该城市的污染系数描述正确 的是 ( ) A污染系数从正东向南北两个方向递 B平均风速与污染系数成正比 减 C污染系数越大的方向风向频率必定越大 D污染系数西南偏西方向最小 【小题 2】为此该城市采取的可行措施是 ( ) A将污染大气的企业迁至城市西部 B关闭所有污染大气的企业 C将污染大气的企业迁至城市北部 D污染物改为夜间排放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5、A 试题分析: 【小题 1】读污染系数分布图和风向频率图:污染系数从正东向北方向增大;平均风速与污染系数成反比;污染系数受风向频率和平均风速共同影响,污染系数越大的方向风向频率不一定大;污染系数西南偏西方向最小。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因该城市的最小风频是西部,所以污染大气的企业迁至城市西部;关闭所有污染大气的企业做法是不可行的,会影响经济发展;污染物改为夜间排放,污染物更不易扩散,对城市污染更严重。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城市污染。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结合图示考查读统计图的能力及污染大的企业布局,解题关键是会判读统 计图,掌握工业布局的原则。 世界正进行着一场绿色能源革
6、命,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将逐渐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重心。下图为世界能源结构趋势图,读图完成题 【小题 1】图中代号表示的能源对应正确的是 ( ) A 石油 太阳能 天然气 风能 B 天然气 石油 风能 太阳能 C 天然气 太阳能 石油 风能 D 石油 天然气 太阳能 风能 【小题 2】图中核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消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 B铀矿资源的枯竭 C其他新能源代替了它 D核能 污染严重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了解世界能源构成变化情况,并由此判断图中各个图例表示的能源类别。煤炭、石油、天然气是
7、20世纪能源消费结构的主题,进入 21世纪,新能源比重逐渐上升,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核能发电的主要原料是铀矿,随着铀矿资源的不断利用,铀矿资源的枯竭,导致核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消失,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当前,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尽可能保持南极这片净土,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合理活动应该是 ( ) A停止在南极洲的一切活动 B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 C对各种资源进行实际性开采 D对各种资源进行商业性开发 答案: B 试题分析:对各种资源进行实际性开采、对各种资源进行
8、商业性开发都会对南极洲的环境造成破坏,所以 C、 D是错误的;停止在南极洲的一切活动是极端的做法,人类需要对南极洲进行科考,所以 A是错误的;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合理活动应该是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人类在南极 地区的合理活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合理活动。 读图,回答题 【小题 1】近百年来,图示区域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温室气体增加 B太阳辐射增强 C臭氧空洞扩大 D酸雨危害严重 【小题 2】当甲地一年中雪线最低的时候 ( ) A澳大利亚东南牧场牧民正忙于剪羊毛 B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美国北部森林内地面光照为
9、最强的季节 D巴西高原正值干季草木枯黄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温室气体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 ,冰川面积快速减少。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2】甲地一年中雪线最低的时候是北半球冬季 ,南半球为夏季,澳大利亚东南牧场牧民正忙于收割小麦、犁地;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美国北部森林内地面光照为较强的季节 ;巴西高原正值湿季 ,草木生长旺盛。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主要考查了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喜马朗雅山地雪线最低时发生的地理现象。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喜马朗雅山地雪线最低时发生的地理现象。 20世
10、纪 90年代以来,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热岛效应更为显著。其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郊区人口减少 B城市消耗能源增加 C单位面积蒸发耗热增加 D城乡局地环流增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消耗能源增加,导致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热岛效应更为显著。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的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的原因。 2009年 3月 28日晚上 8时 30分至 9时 30分,全球上千座城市,数千万人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
11、发起的 “地球一小时 ”熄灯活动。该活动的主旨是 ( ) A节约用电 B观察星空 C宣传环保 D纪念爱迪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 “地球一小时 ”熄灯活动的主旨是宣传环保。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 “地球一小时 ”熄灯活动的主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地球一小时 ”熄灯活动的主旨。 2005年 3月 28日 23时 9分(东 7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域发生 8.7级强烈地震。不久又相继在该岛西略偏北 100千米海底和该岛正南约 190 千米 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据此回答题。 【小题 1】该岛附近作为板块边界的
12、海沟的走向为 ( ) A东西向 B东北一西南向 C南北向 D西北一东南向 【小题 2】该海沟两侧的板块是 ( )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题干中提到的两次余震, 发生在岛屿的西略偏北 100千米海底, 发生在该岛正南约 190千米海底。而且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综合以上的推理,尽管不知道该海沟的名称,也能作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判断。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两大板块中的印度洋板块较易判断出,亚欧板块较易误作太平洋板块。区分的方法为发生地
13、震的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是亚欧大陆的延伸部分,从而作出亚欧板块的正确判断。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和海沟走向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和海沟走向的判断。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题。 【小题 1】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 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小题 2】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 ) A黄河下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可知,地势低平 (海拔在 20 m 40 m之
14、间 )、河网密布,防洪、防涝是其重中之重。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2】该地河、湖众多,地势低平 (海拔在 20 m 40 m之间 ),因此,可判断该地可能为我国东部地势第三阶梯,江河下游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其形成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而成。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形区的判断和面临的自然灾害。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区的判断和面临的自然灾害。 下图为 1969-2004年我国东部 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小题 1】 1990年以来, 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 )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15、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小题 2】造成 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 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 H省为我国东部省份 ,图中显示 1990年以来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 ,复杂度指数也趋于增大。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位于季风区 ,降水强度大且集中是洪涝多发的主要原因。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洪涝灾害及原因。 点评:本题 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洪涝
16、灾害及原因并需要有一定的读图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平均每年造成近 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 1/4至 1/6。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强,自然灾害的损失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进入 90年代已达到每年上千亿元的水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历史地震中的 72次特大地震 干旱 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属亚洲季风区。东部、中部是农业干旱集中发生地区。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是造成中国大陆干旱缺水的原 因。中国大陆的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地区递减,东南地区降水量不少,降雨季节分配甚不均匀。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云南 景洪 第四 中学 上期 期末考试 地理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