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798-2010(2015)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pdf
《DB33 T 798-2010(2015)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3 T 798-2010(2015)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pdf(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20 B39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 33/T 798 2010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in mulberry branch 2010 - 08 - 17 发布 2010 - 09 - 17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798 2010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市农业
2、科学研究院、淳安县微生物研究所、淳安县农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卫东、王世恒、郑社会、周祖法、王伟科、陆娜、闫静、余英凤。 DB33/T 798 2010 1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枝黑木耳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原料、菌棒制作培养、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 本标准适用于桑枝黑木耳露地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 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6192 黑木耳 GB 7096 食
3、用菌卫生标准 GB/T 8321( 所有 部分 )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9169 黑木耳菌种 NY 5010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桑枝黑木耳 利用桑枝为主要培养基质栽培的黑木耳。 4 产地环境 生产用水、空气质量、土壤应达到 NY 5010的要求。 5 品种选择 5.1 品种 宜选“ 916”、“新科”等种性稳定、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黑木耳品种。 5.2 菌种 菌种应从具相应资质的单位购买,质量应符合 GB 19169要求。 6 原料 DB33/T 798 20
4、10 2 6.1 桑枝屑制备 在制袋前选用半干、无霉变的桑枝条,用桑枝专用粉碎机 粉碎成 0.2 cm 0.8 cm的桑枝屑。 6.2 筒袋规格 宜采用折角 15 cm55 cm的聚乙烯筒袋,厚度 0.045 mm 0.055 mm。 6.3 蚕砂 选当年产蚕砂晒干、粉碎后备用。 6.4 麸皮 要求新鲜、干燥、无虫、无霉变、无结块。 6.5 其他原材料 应符合 NY 5099的要求。 7 菌棒制作培养 7.1 制作时间 安排在 8月上旬 9月下旬。 7.2 菌棒制作 7.2.1 工艺流程 备料(各种原辅料)配料预湿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菌管理。 7.2.2 培养料推荐配方 a) 桑枝屑 88%
5、,蚕砂 3%,麸皮 7%,石膏 1%,石灰 1%,含水量 50 55; b) 桑枝屑 88%,麸皮 10%,石膏 1%,石灰 1%,含水量 50 55; 7.2.3 配料 按配方中原料的比例称重配料。 7.2.4 预湿 在装袋前 8 h 12 h,对桑枝屑加水预湿,搅拌均匀。 7.2.5 拌料 将经预湿的桑枝屑与辅料充分混合搅拌均匀,不结块,含水量达到配方要求,以手捏紧料再张开时手掌心含有水渍不滴落为宜。 7.2.6 装袋 拌料后 5 h内完成装袋,装袋时料松紧适宜,单个料棒湿重应在 1.5 1.7 ;装袋后清理袋口并扎紧,检查菌袋壁,无拉薄、磨损、刺破。 7.2.7 灭菌 DB33/T 79
6、8 2010 3 采用常压蒸汽灭菌,料棒以井字形或堆瓶式叠放,料棒间应留 1 cm 2 cm间隙 ,一次灭菌的料棒数量宜在 3000棒,灭菌时,应在排冷气后 4 h 5 h内使中心料温达到 98 以上,并继续保持 12 h 14 h。 7.2.8 冷却 灭菌结束后,待灶内温度自然降至 50 60 时,料棒应及时出灶,轻拿轻放搬入经杀菌、杀虫的冷却场地。 7.2.9 接种 宜用接种箱接种。接种前要对打穴工具(呈长圆锥体状,长约 12 cm 14 cm,直径 1.5 cm) 和接种空箱进行清洗,再用气雾消毒剂( 4 g 8 g熏蒸 30 min)对接种空箱 进行消毒 。 待料棒温度降到自然温度时,
7、将料棒和 菌种(表面要消毒)、工具一起装箱进行消毒(气雾消毒剂 4 g 8 g熏蒸 30 min),接种人员双手消毒(先要用来苏尔等消毒液洗净双手,进入接种箱后再用 75的酒精对手和工具进行消毒);接种时先在料棒上打深 1.5 cm 2.0 cm、孔径 1.5 cm的穴 3 4个,再接种(整块接入、每袋栽培种接种 15 20袋料棒)、套袋(封口)。接种后的菌棒要及时移入培养场所。 7.3 培菌管理 7.3.1 培养场所 应在使用前 2 d进行消毒和杀虫。 7.3.2 堆放方式 气温 25 以下,菌棒 井字形 堆放,每层 4棒,堆高 8层 10层;气温 25 以上, 菌棒三角形 堆放,每层 3棒
8、,堆高 6层 8层。 7.3.3 培养场所环境调 控 7.3.3.1 温度 接种后 1 d 10 d,培养场所内堆温宜控制在 25 27 ; 10 d后,堆温宜控制在 22 25 ;当发菌圈长至 6 cm 8 cm时,解开套袋口(封口膜)通气,降低堆放的密度。堆温超过 28 时,应采取疏散菌棒、加大通风等降温措施。 7.3.3.2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 50% 70%。 7.3.3.3 通风 保持培养场所通风良好,温度超过 28 时,进行强制通风。 7.3.3.4 光照 应保持较暗培养环境。 7.3.4 检查 定期观测培养场所温度、湿度和料温,及时调整发菌条件。在接种后 20 d进行杂菌检查,及
9、时处理污染菌棒。 7.3.5 翻堆 DB33/T 798 2010 4 在解开套袋或封口膜通气时,进行翻堆。翻堆后的菌棒 三角形 堆放,堆高降低为 6层 8层,堆间应留空隙及操作道;以后每隔 10 d 15 d进行翻堆检查,及时对污染菌棒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 7.4 菌棒成熟指标 在适宜条件下,经过 45 d 60 d,菌棒已长满白色的菌丝,有少量黑色原基形成,表示生理成熟。 8 出耳管理 8.1 刺孔催耳 刺孔宜在气温 25 以下晴天进行, 用消毒后的黑木耳专用刺孔机,在菌棒四周刺 150 180个、深 1 cm 1.5 cm的出耳孔,刺孔后菌棒应按井字形或三角形堆放,减少单位面积堆放量,同
10、时要加强通风管理。刺 孔后养菌期间温度控制在 25 以下,湿度在 80左右,低于 20时要覆盖塑料薄膜保温,并每天进行通风,刺孔催菌养菌 7 d 10 d,刺耳孔菌丝恢复,可排场出耳。 8.2 耳场准备 8.2.1 耳场要求 选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水源方便,无污染源,防涝的田块、桑园等作耳场。 8.2.2 耳场建设 田间耳场,四周开深 30 cm排水沟,畦床整成龟背状,宽 140 cm 150 cm,长不限,用小木(竹)杆或铁丝搭纵向 3排、高 30 cm 35 cm、行距 40 cm 50 cm的支架;桑园耳场,在修剪后的桑树根交叉部,架上竹片或修剪下来的桑枝条作支架。 畦床消毒杀虫后铺上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3T7982010 2015 桑枝 黑木耳 生产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