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卷.doc
《2010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卷 单选题 截至 2009年 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 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文华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势 A B C D 答案: B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体,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但是,社会主义民主还需要不断完善。由此可以认识到 A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历史进步性,也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 B资本主义民主比较完备和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C社会主义
2、民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D民主政体总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熟和完善的 答案: C 下列关于代议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代议制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B代议制充当的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 C现代国家,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代议制 D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答案: C 议会制和总统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两种主要政体,下列体现其区别的是 前者的国家元首是议长,后者的国家元首是总统 前者政府对议会负责,后者的政府对总统负责 前者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后者的国家元首拥有实权 前者的议会拥有立法权,后者的立法权在总统
3、A B C D 答案: B 在当代,英国、日本、比利时、挪威、西班牙等国家政体的共同特征是 议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 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内阁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A B C D 答案: D 下列选项中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政体是共和制的一组是 中国 美国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日本 印度 A B C D 答案: B 按成员性质、地理范围和职能范围划分,联合国属 _、 _、 _国际组织。 A政府间、全球性、一般性 B非政府间、全球性、专门性 C政府间、全球性、专门性 D非政府间、地区性、一般性 答案: A 在英国,首相的主要职权有 可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 领
4、导内阁,对重大问题作出最终裁决 有权解散议会 可宣布全国处于 “紧急状态 ” A B C D 答案: D 在当代英国,国王、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内阁由议会产生,国王和内阁对议会负责 B议会由内阁产生,议会和内阁对国王负责 C国王、议会和内阁相互分立,互不相干 D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按内阁意志行使权力 答案: D 目前英国国王在国际社会中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这些作用有 承担国家元首礼仪性的重要职责 起着维持英联邦团结的作用 在政治生活中行使磋商权、鼓励权和警告权 任免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 A B C D 答案: B 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握一定行政权;政府中仍设总理内阁,向议会而不
5、是向总统负责。这种国家管理形式是 A议会制 B总统制 C二元制君主制 D半总统半议会制 答案: D 法国议会是法国的立法机关。下列有关法国议会的说法,正确的是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从原则上说,两院在立法方面有同等的权力 法国议会实行两院制 拥有选举总统、决定政府组成的权力 A B C D 答案: C 在法国,一般来说,总统和总理有基本的分工,表现在 总统掌握大政方针,总理负责具体行政 总统占主导地位,总理听命于总统 总统的施政重点是国防外交,总理的施政重点在内政经济 总统掌管内政外交事务,总理掌管经济社会事务 A B C D 答案: A 当代英国政体之所以与法国的民主共和制政体不同,是因为 国
6、体决定政体,两国国体不同 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政治文化传统不同 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前阶级力量对比不同 A B C D 答案: D 2010年 6月 9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第 1929号决议,决定对伊朗实行第四轮制裁,被称为近年来安理会对伊朗制裁中最严厉的一次。该决议由联合国安理会讨论通过,是因为 A联合国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B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的职权 C联合国是凌驾于各主权国家之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D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答案: A 下列关于国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国家是随着阶级的
7、产生而产生的 B任何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 C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 D国家的性质决定着统治阶级的性质 答案: C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 “人是环境的产物 ”,某论坛上,主持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 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存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改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答案: B 随着网络和数字
8、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进 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技术是 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 B C D 答案: C 阿凡达是一部运用 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 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 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 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 B C D 答案: B 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 “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
9、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反映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答案: A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该诗句可以体现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 B C D 答案: C 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 “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 ”四大品牌。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
10、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答案: A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B C D 答案: C 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答案: B 中央电视
11、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答案: A 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 22个民族的人口在 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答案: C 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
12、“娱乐化 ”“低俗化 ”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 B C D 答案: D 2009年 12月,山东省启动了 “放飞梦想 ”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 2010年 3月,又开展了 “诵读经典,爱我中华 ”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答案: A 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等技术,都是在世博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江苏省 扬州 中学 下学 期末考试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