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左传 桓公二年记载: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 A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 B实行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 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 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未高度集中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文言文的解读,依据材料中 “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等关键信息,说明了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王
2、权和贵族的利益,维持严格等级统治秩序,达到稳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目的,所以 A的表述符合题意。 B、 D与题意无关; C的表述不全面。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目的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 反思开始于 五四 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三次反思是 何以在大胜利中又大失误。 ”其中的“第三次反思 ”是在 A解放战争胜利后 B “大跃进 ”运动后 C “一五 ”计划完成后 D “文化大革命 ”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归纳分析的能力。由已学知识
3、可知题干中的三次反思分别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因此 AB不符合 “在大胜利中又大失误 ”,排除;而 B不符合 “大失误 ”。结合所学史实可得出第三次反思是对 “文化大革命 ”的反思,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文革的反思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 “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 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 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 ”这个 “窗口 ”是指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直接选举
4、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设置新情景考查历史知识。题干是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情 景的描述,说明中国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因此 D符合题意。而 A表述有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实现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农村基层选举和政府机构无关,也不能说明直接选举全面展开,故 B、 C 错误。正确答案:为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的建立与发展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 30万份。传单写道: “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
5、: 生 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 死 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 ”的达成 C “和平统一 ”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 “三通 ”的开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注意抓住关键信息 “1987年 ”,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由于大陆方面持续提出改善两岸关系的善意要求,加上台湾岛内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呼声日渐增高, 1987年 10月 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 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因此 A符合题意。而 “九二共识 ”是在 1992年达成, “和平统一 ”的口号在 1979年提出,海峡两岸真正实现三通是在 20
6、09年,因此 可排除 BCD。故正确答案:为 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发展历程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 1953 年后消失, 1978 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缺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A符合史实,但从鸦片战争到 1953年,中国同样是 “经济困难、物资缺乏 ”但广告业没有消失,说明其
7、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广告业最主要的原因是 1953年后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故 D符合题意,而 BC的 “热衷产品直销 ”和 “政府取缔 ”都不合史实,故排除。正确答案:为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计划经济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英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 “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 1979年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 ”作者的观 点主要是立足于 A民主政治建设 B思想大解放 C发展生产力 D推进全球化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由已
8、学知识可知 1979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年,党和国家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者因此确定邓小平的历史地位比毛泽东高。由此可知,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故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9、11.7 12.6 25.3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考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一是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对材料解读 “不正确 ”;二是要结合比较项目与数据的变化态势,分析获得结论。由题干分析可知 A、 B、 C 的表述均属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因此 D 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故正确答案:
10、为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1985年 8月 25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究 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主要想说明 A斯大林模式完全是一种僵化的模式 B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 C社会主义发展没有唯一的模式,应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 D中国已经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最好的模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邓小平提到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因为列宁的新
11、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关系来扩大生产,实践证明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但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 B错误。 A的表述不合史实,因为斯大林模式在初期有积极作用,到后来逐渐僵化;由已学知识可知 1985年中国才刚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所以 D的表述也不合史实。邓小平在材料中主要表达的是社会主义发展没有唯一的模式,应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阐述 中国的某一项科技成果问世后,国际媒体评论说: “今天的试验是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即提醒他们中国已经决心通过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 ”
12、对此,陈毅元帅也说: “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了,气顺了。 ”这一科技成果应该是 A中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制成功 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 “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 ”说明赫鲁晓夫已经不在职了,即可能发生在 1964年或者以后,由 “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了,气顺了。 ”说明与军事方面有关,综合分析备选项可知 C符合题意,而 ABD均不合题意。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
13、,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 14%的人搞农业, 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 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 出版的中国书 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 3%-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 “一五 ”计划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由材料中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 ”“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45%”可得出当时一是主要发展多需要工业发展方面的技术知识,且与苏联关系密切,由此分析备选项可得出 C符合题意,而 A只是向西方学习,但是与俄文关系不大,
14、 B不合工程技术的内容, D改革开放新时期,改变了材料中的不科学 的学习方式,因此 ABD均不合题意要求。正确答案:为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历史学家波普尔说: “总之,不可能有一部 真正如实表现过去 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作出自己的解释。 ”作者试图强调 A对历史的解释可以随心所欲 B研究历史规律没有意义 C历史不能复原,故无法证伪 D历史研究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史学理论研究的理解,可以采用排除法解题。由已学知识可知
15、对历史的解释要依据史料来进行,并不能随心所欲, A表述有误; B的表述明显不合史实,历史规律的研究便于今天的借鉴; C表述有误,因为历史虽然不能复原,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求证;历史虽然依据史料来进行,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不一样,对历史的认识也不一样, D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对历史的解释 20世纪 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 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此评论的依据应该是经过几番姓 “社 ”姓 “资 ”的争论,在对恪守传统苏联模式的 “左 ”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础上 在
16、中国终于真正成了主角。省略号 (“”) 处应为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教材的全面准确解读。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以及找准关键信息。由材料中 “中国共产党 全国代表大会 ”“90年代初 ”“和外国接轨 ”可以推断出材料反映的是 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中共十 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共十四大内确立的改革目标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
17、“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强调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并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这最能表明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是我们的外交目标 C “求同存异 ”是我们与一切国家处理外交问题的基本准则 D与苏联结盟保证了我国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 “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 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可以得出中国外交是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出发点。而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政策以维护世界和
18、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目的,因此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的外交基本方针 “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 ”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放弃了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全面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 “资本主义以
19、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以养民为目的 ”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存在的弊端,只是认为 “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 ”,但没有揭示其根源,因此排除 A; B、 D的表示不合题意且有误。由 “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 ”可知孙中山主张用民生主义去改造资本主义, C符合题意表述。故选 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 “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 委之六部。 ”这些大臣应是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
20、题考查阅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 “本无相名 ”可判断已经取消丞相这一官职,由此排除 AB。由 “供票拟 ”、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进一步推断出是明朝内阁享有票拟权,因此 C符合题意,排除 D。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丞相的废除、内阁的发展与特点 谚语: “庄稼活,不要问,除了工夫就是粪 ”, “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 ,夏争时 ”, “清明后,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 ”。从中读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材料体现了古代农业刀耕火种 材料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材料体现了手工业技术先进 材料体现了土地兼
21、并严重 材料体现了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 “庄稼 ”“锄头 ”可推断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农业领域,排除手工业, 错;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排除 ;谚语反映的是古代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不是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排除 。农业谚语是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长期积累,具有一定科学性,因此 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与经验总结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
22、贸易的中心。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发生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 ”和 “闭关禁海 ”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人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及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因此可以排除 C、 D,其发生在清朝中后期,且也不合“内在 ”要求。由材料信息 “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可推断出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因是工商业的发展受到 “重农抑商 ”和 “闭关海禁
23、 ”政策的压制,符合题干中 “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 所以 A正确;而 B的表述错误。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 “虚静以统天下 ”。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子的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虚静以统天下 ”及所学史实可推断出应该指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清静无为而治,因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黑龙江省 中高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