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 “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可以看出古代的宗法制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故选 C。 A项宗法制有效的维护了西周时期的统治秩序,但是但材料并非仅仅说的西周时期; B项说法也正确,但与
2、题意也不符; D项本身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恩格斯曾在某运动周年纪念的贺信中写道 “男女公民们,自从巴黎人民举起了红旗,同时向飘扬在凡尔赛的法国三色旗和飘扬在普鲁士人占领的炮台上的德国三色旗发出挑战以来,到今天已经过去 21年了 ”,从这封信中我们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这封信是写给巴黎公社周年纪念的贺信 B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运动担负着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任务 D运动中体现了巴黎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巴黎公社反对的是法国三色旗代表的资产阶级和德国三色旗代表的普鲁士入侵者,可以看出这是写给巴黎公社的
3、贺信,因此 A项能够反映出来;也能看到 C项内容反映了其革命的任务具有双重性; D项明显正确。材料本身仅仅是对巴黎公社的纪念,并不能体现该运动的内容来,因此 B项错误。故选 B。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的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的文件中有如下表述: “孙中山先 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这一文件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重庆谈判期间 D北平和谈期间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
4、查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取消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政策,采取团结地主的土 地政策, 因此应是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期间。 此文件实为为中国共产党 1937 年 9 月 22 日发表 的国共合作宣言。故 选 B。A项 1924 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 C应该是在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前; D发生在解放战争或者是新中国建立初期。 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 “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 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此
5、事件应是 A重庆谈判 B西安事变 C北平谈判 D遵义会议 答案: A 试题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是和平与民主。民主是指废除国民党一党专制,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为了实行民主与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材料体现的就是这一事件,故选 A。 B项是在 1936年; C项是在 1949年;D项是在 1935年,均未发生毛泽东参加国共谈判的情况。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重庆谈判。 “好花终须绿叶扶 ”、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答
6、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 一支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中国共产党 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 好花终须绿叶扶 ”。故选C。 A项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 B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的地位; D项基层民主是在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实行的基层民主制度。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 B
7、“保障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 C “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 ”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答案: B 试题分析: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正确答案:选 B。一大召开前夕,即 1954年之前,排除 C( 1956年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和 D(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 建立); A明显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宪法。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
8、的法律文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行政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这是考查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农村的表现。法律保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故选 D。 ABC三项都不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文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曾引用诗句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来答记者问,该回答主要是针对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中美关系问题 D中
9、日关系问题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诗句可以看得出来,这是说的中国统一的问题,海峡两岸只有一个中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故选 A。 B项无法体现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的内容; CD项说的是中国的外交 关系。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事情的真相是 :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 ”为了避免“危机 ”,美国 A占领德国 B建立北约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提出
10、杜鲁门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欧洲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 ”、 “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 ”,由此可判断,材料 反映了二战后西欧出现严重困难,需要美国的大力援助,美国为此实施了 “马歇尔计划 ”,大力援助西欧。故本题选 C 项。 A项明显错误; B项是政治军事组织; D项是遏制苏联的政治上的措施。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 德斯坦宣称: “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 ”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
11、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 ”可排除 A 项。 “我希望一个站起 来的欧洲 ”可知法国前总统的意图是要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 体现 C 项,可排除。材料主要涉及欧美关系,并非强调欧洲的联合,排除 D 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一体化进程。 下图是 2009年 11月 9日 ,为纪念柏林墙倒塌 20周年 ,德国人民推倒了竖立在柏林墙遗址处由一面面巨型多米诺骨牌仿制的 ”柏林墙 ”的情景。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12、 ,人民庆祝的原因是柏林墙的倒塌 A标志着 ”冷战 ”的结束 B结束了美苏军事占领 ,被占领土收复 C结束了国家分裂 ,实现了民族统一 D结束了两极格局 ,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柏林墙 ”的倒塌对德国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也是德国进行纪念的原因,故选 C。 A项错误,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B项错误,与史实不符; D项错误,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德统一。 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 “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
13、平的人物。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 “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该会议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矛盾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 料 “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可以看出这是指的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故选 C。 A项错误,建国后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 B项说的是日内瓦会议; D项明显不符合事实。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4、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在研究五四运动时,有学者根据材料一 “台州籍学生陈荩民的描述 我身材较高,就踩在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 ”得出陈荩民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 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 “夏明钢的描述 匡济(匡互生)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了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 ”得出匡互生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对上述两个结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两位学者所用材料存在矛盾,结论均不能成立 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必须提供更为客观的材料 两段材料都是第一手史料,但结论不具有说服力 两段材料距今时间较长,两位当事人回忆都不可信 A B
15、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依据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项错误,材料中学者引用的材料并不相同,但是却不矛盾,匡互生完全可以在此一件事情上做出两个行为; 项错误,当事人的回忆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的史料,但是也需要旁证,因此 项正确。材料中两段材料都是一手史料,但是仅仅凭借这一史料,不足于得出结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 “转折 点 ”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16、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失败 ”“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 D。ABC项都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丑条约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 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
17、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 “秦制之得亦明矣 ”,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 C;A、 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 ”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18、C科举制 D内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 “从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 ” 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把考 试与做官联系起来,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故选 C。 A、 B、 D 三项明显不符合题干材料含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
19、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故选 C。 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可排除;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在秦朝时就已经建立起来了,排除 B;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 “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
20、化繁荣的体现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 “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旨在说明在在古代雅典实行公民政治,要想成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出色的演说能力,才能获得公民大会大多数公民的认可。这一现象是雅典民主制这一政治体制的产物。故 A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遵循罗马法原则的是 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A B C D
21、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的理解能力。罗马法 是古代罗马人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从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到 “查世丁尼法典 ”,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法形成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 司法理念,并通过一系列的司法解释最终使法律进入到完备阶段。因此 都是正确的,故选 B。 项是在成文法之前所使用的,有了成文法判决依据的是成文法。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 的原则。 历史学家巴里 科沃德认为: “(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山东省 师大附中 第一次 模拟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