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天津南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天津南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天津南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天津南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孟德斯鸠说: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 “稍许差些 ”的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专制主义的理解。从材料中可知, CD两项专制色彩非常浓厚; B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二战后,导致德国和朝鲜半岛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民族矛
2、盾的日益激化 B美苏两个大国的干涉 C文化传统存在较大差异 D消灭法西斯势力的需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朝鲜和德国的分裂是二战后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结果,所以 B项符合题意, AC 项说法错误, D项与此无关。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冷战的影响 20世纪 30年代,苏联的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 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C导致国家经济
3、的衰退 D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体制弊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符合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的理解的应该是人民生活方面,符合要求的 D项。 C项表述错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A项时间不符 ,B项不 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苏联经济体制弊端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 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段话中所说的是我国两个时期农
4、村变革的情况,后者与前者的不同点是 A建立了新的土地所有制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违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 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比较能力。费正清指出,毛泽东与邓小平在 “组织 ”农业时的不同在于:毛是把土地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邓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加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的作用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 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在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转变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答案:选择 D项。 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故 B项不正确; 1954
6、年以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是人民行驶国家权力的机关, 1954年后,政协成为各党派参政议政的机构,故 A、 C项不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政协职能的转变 某位同学想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了解 18至 20世纪英法两国的历史,下列可供他参考的书目是 人间喜剧 国家与革命 百年孤独 大卫 科波菲尔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比较容易。人间喜剧是 19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大卫 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 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国家与革命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百年
7、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所以答案:选 C。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英法文学成就 日落紫禁城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此段文字中的 “几个读书人 ”应该包括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梁启超 D陈独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获取能力。从材料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变亦变,不变亦变 ”可以得出这次运动是维新变法,梁启超等人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 ABD项不符合题目的时间要
8、求。所以答案: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梁启超 晚清思想家冯桂芬在校 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近代企业中,其兴办宗旨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天津机器制造局 B发昌机器厂 C继昌隆缫丝厂 D大生纱厂 答案: A 试题分析:冯桂芳主张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把中国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作为治国之本,同时采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这是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 A项是洋务企业; BCD是民族工业。所以答案: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洋务运动 1830年,曼彻斯
9、特已发展为英国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中心,其主导产业是 A畜牧业 B棉纺业 C毛纺业 D种植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1830 年,英国已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后,棉纺织业是此时期的新兴的主导产业。所以答案: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传播到欧洲大陆、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法律文献是 A罗马民法大全 B英国权利法案 C美国 1787年宪法 D法国民法典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法国民
10、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传播到欧洲大陆、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所以答案: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民法典 现代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其选择的理由应该包括 偃武修文,文明昌盛 君弱臣强,政治开明 科举完善,教育普及 经济繁荣,重心南移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主要考查的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准确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宋朝削弱武将的权力,重视教育和科举;在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政治上,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等措施,加强 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是错误的,
11、排除。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古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宋朝的制度 综合题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向欧洲传播。 1585年,由西班牙传教士门萨多撰著介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的宏著中华大帝国史出版,掀起了大规模的 “中国热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另一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中国文化作了许多研究后,惊喜地发现在中国历史上从政治理论到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地位和魅 力。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欧洲人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不少欧洲人欣赏甚至模仿中
12、国风尚。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沟通中西的媒介及欧洲人喜爱和推崇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不得照抄原文)。( 6分)(注: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分别是: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天津 南开区 高三一模文综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