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分封制下层层分封之后,宗族的分支多了,分散在各处,难以统一,所以才制定宗法制度,用宗法制度来维护各层次的政权。故选 D。 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并非强调大小宗之间的关系; B项材料未体现; C项错误,被分封的有同姓亲族,也
2、有功臣和姻亲。 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秩序,实行了宗法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统一各分支,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 下列素材中,不能直接用于探究 “冷战 局面形成 ”这一课题的是 A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 B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 C “华约 ”成员国分布示意图 D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条约 ”文本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美苏 “冷战 ”与多极化格局关系的准确理解。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文本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出现,不能直接用于探究 “冷战 局面形成
3、”这一课题。故选 D。 A 项是冷战的序幕; B 项是冷战在经济领域里的表现;C项是冷战的军事上的表现。 考点:冷战 点评:冷战是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为标志。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冷战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冷战的背景、具体内容等都需要掌握。 1949年,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 ”。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应用知识说明问题的能力。 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
4、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故选 B。 A项中社会主义阵营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是在 1947年,针对美国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项 1955年成立华约,针对资本主义阵营 1949年成立的北约; D项 1949年支持民主德国成立,针对同年联邦德国的成立。 考点:冷战 点评:冷战是美苏之间的除直接战争之外的激烈的对抗,在政治上,美国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推出了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遏制苏联;在军事上成立了北约组织。针锋相对,苏联在政治上成立了共情局;经济上推出了经互会;在军事上成立了华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根据德国 1871 年宪法
5、,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法国 l875 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 历史任务,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B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 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D实行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实现普选权是当时法国各阶级的共同目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德国代议制的差异。德国统一以后,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维护国家的统一,而维护国
6、家统一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法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共和派与保皇派的斗争,以议会和内阁牵制总统可以有效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故 A 正确。 B项错误,德国巩固统一是主要的任务; CD项均明显错误。, 考点:法国和德国政体的比较 点评:近代西方均建立了近代政体,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一样,政体类型也不一样。法国经历了长期的专制与民主的斗争,确保共和制的成果是首要的目的,因此在宪法中规定了较多的民主制的因素;在 1871年宪法中则是较多的反映了维护国家统一的要求。 有学者认为: “19世纪 70年代的新欧洲 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
7、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题时紧扣题干关键词 “19世纪 70年代 ”、 “阶级斗争 ”、 “新阶段 ”可知符合史实的是巴黎公社革命,这次革命是发生在 1871年,同时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 18世纪 60年代到 19世纪上半叶,同时也无法反映题干中的 “阶级斗争 ”; B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 1917年,时间不符; 共产党宣言于 1848年发表,这一时间的工人斗争仍以自发为主,构不成 “新阶段 ”。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巴黎公社的相关知识。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追
8、求公正与公平。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最终失败。但是却为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此外,巴黎公社的背景、措施也需要掌握。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 命的胜利 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十月革命为切入点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俄国不 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 ”能体现 和 ; “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 能体现 和
9、 。 故选 D。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都需要掌握。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 “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 单极多极 的世界格局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趋向单极化 B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D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答案: C 试题分析: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霸权遭到
10、多种力量的抵制。所以,“单极多极 ”的混合格局实际上就是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故选 C。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增强,但并未形成稳定的多极化格局,排除 A、 B, D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当今世界局势 点评: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随着多极力量的出现,美国越来越难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加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在冷战结束后这一主题更是明显,但是世界还不太平,各种极端势力还威胁这世界的和平,总的来看,多极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这便是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 某位学者对中国古代农业提出这样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
11、命性的突 破。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牛耕和铁农具使用 土地私有制确立 县制出现 重农抑商政策提出 商业中心出现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普及,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私有土地出现并最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代表,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因此 正确。故选 C。出现了商业的中心是商业发展的结果;县制是政治制度的变革,这二者都与农业无直接的关系。因此 错误。 考点:春秋战 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大变革时期。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
12、,推动了井田制瓦解,私有土地的出现;在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在思想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唐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信息的是 A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 B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 C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 D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在偏远地区出现了草市,到唐朝时期草市逐渐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的景象。 AB项描述的是夜市, C项描述的是盗贼猖獗的景象。 D项草市是农村的集市,因此应选 D项。 考点:唐代商品经济的
13、发展 点评:唐代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坊市制度虽然比较严格,但是在后期也出现了夜市;乡村出现了草市,坊市界限被打破。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代的城市发展的情况和明清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也需要掌握,注意不同时期的比较。 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时间限定, “民国初年 ”指的是 1912 1919年,
14、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四个选项均为民族工业出现短暂发展局面的原因, B项是外因, A、 C、 D三项都是内因,而 A、 C两项均是由 D项产生的。正是由 于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而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 19世纪 60、 70年代,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是衰落萎缩时期。
15、 光绪七年( 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 “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 ”,以及机器缫丝厂 “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 ”, “夺人之生业 ”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这说明 A民族企业存在着有伤社会风化现象 B民族企业无力同传统行业竞争 C封建势力严重束缚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D民族企业与官办企业竞争加剧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解。关键信息是: “知县徐赓陛查封各处缫丝厂 ”即可判断是 C。 A项明显错误,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不是自身 “有伤风化 ”; BD项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
16、族工业的产生于 19世纪 60、 70年代,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发展。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是衰落萎缩时期。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 1月 8 月, 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 17 8万元上升至 1108 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A发生在抗战前国民政府开展的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时期 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美元升值 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7、 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当时中国社会通货膨胀现象非常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处境艰难。故选 C。 A 项错误,材料信息应该是在解放战争时期;B项错误,国民党的内战是主要的原因; D项明显错误。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为了筹措战争的经费,大肆搜刮的同时,实行货币贬值的政策,引起了通货膨胀的严重发展,对国民经济造成了 严重的灾难。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 2007-2008年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
18、届选举选出的 550名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有 363名占总人数的 66; 2234名州 (市 )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有 1275名,占总人数的 57 07; l6069 名县级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有 9963 名,占总人数的 62: 41175名乡 (镇 )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有 30744名,占总人数的 74 67。以上选举结果的意义不包括 A满足了当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表明新疆有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保障了当地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D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分析出,少数民族代表所占的比重在逐步的提
19、高,这满足了当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障了当地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这也表明新疆有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此 ABC 都是正确的。 D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地位,并未涉及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故选 D。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 ,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 2010年 1月 31日,纪念周恩来总理座谈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主席台正中央一幅长 8米、宽 4米的总理巨幅相片格外醒目。图为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
20、 (中 )及周秉德的两个双胞胎孙子。下列外交政策由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是 A “一边倒 ” B “另起炉灶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 答案: 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 (上古篇 )中写道: “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 封建帝国 ,维持了约七百年 ”。与这里的 “封建帝国 ”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父系家长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中国史纲 (上古篇 ) ”、 “武王、周公 ”可知是西周,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 “封建 ”即 “封邦建国 ”。故选 C。 A项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制度; B项是原始社会的权利继承制度; D项是秦朝
21、以后实行的制度。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 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差别 答案: B 试题分析: “共主 ”说明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
22、高度集中,故 A不正确;材料中明确提出 “共主 ”与 “独主 ”的统治方式的本质区别,故 D不正确; “共主 ”是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故 C不正确;而 “独主 ”是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包括通过地方长官的任命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答案:选 B 考点:西周的血缘政治到秦汉的官僚政治的演变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后世采取分封主要是体现皇权,在全国范围内并未分封。秦朝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 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 A
23、秦始皇: “我首创了一套沿用 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 B唐太宗: “我划分三省的职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 C宋太祖: “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 D雍正帝: “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符合史实,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 B符合史实,唐太宗发展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 D符合史实,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不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 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考试的重点。秦朝创立,以后历朝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陕西省 宁强县 天津 高级中学 第三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