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抛开了 “买不起才租 ”的旧观念,过起了 “租生活 ”,使过去的 “买 用 扔 ”单线型消费变为现在的 “租 用 还 ”循环型消费。 “租生活 ” 提高了商品的价值 降低了商品的价格 体现求实消费心理 符合绿色消费原则 A B C D 答案: 试题分析: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商品被生产出来时它的价值已经形成,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的影响, “买 用 扔 ”单线型消费变为现在的 “租 用 还 ”循环型消费,跟商品的价值和价格都没有关系,因此排除 ,这种循环型消费很明显
2、体现了求实心理,符合绿色消费的原则,因此答案:是。 考点:价值和价格,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 点评:本题考生不难理解 “买 用 扔 ”单线型消费变为现在的 “租 用 还 ”循环型消费中所反映出的经济学道理,也很容易判断这种消费模式的改变和商品的价值及价格都没有关系。 下列说法中 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存在即是被感知 答案: 试题分析: ABD中的 “想、心、感 ”强调的都是意识决定物质,认为意识才是世界的根源,是唯心主义,只有 C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考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唯物主
3、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前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后者则相反,要判断一句话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要看它强调的本原是什么。 “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答案: 试题分析:是骆驼就做骆驼的事,不要去唱苍鹰的歌,这反映的哲理就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因此答案:是 A. 考点:唯物主义的含义 点评:要仔细体会材料的意思,把材料和题肢对应起来,一个一个的考虑,看哪个题肢和材料相符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
4、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社会科学方面获得的重要进展 C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D哲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答案: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基础知识点,直接选 A就可以了。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点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基础知识考查题,是书上的死知识点,只要熟记,就能选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 (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3)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 4)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A( 1)( 3) B( 2)( 4) C( 1)( 2) D( 3)( 4) 答案: 试题分析: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排除(
5、 3),答案:在 BD 间,重点看 (1)(4)。( 4)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即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认为物质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因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创的,因此排除( 4),答案:是 A.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点评:本题是个基础知识考查题,书本上已经明确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考生只要熟记书本知识,直接选择即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下列说法与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6、) A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金无足赤,人无全人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 试题分析:乡音未改,静止;鬓毛衰,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B体现的是本质和 现象的关系; C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因此答案:是 D。 考点: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点评:解答这类诗词名句类选择题,思路分为两步:首先弄懂题干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其次弄清选项中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并与题干材料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对照,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 ”这是因为( ) A物质是运
7、动着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 试题分析:材料中问的其实是 “为什么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 ”,问的是运动的重要性, ABD并没有回答问题,符合题意的只有 C。 考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点评:原因类的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作答,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注意:一要分清题目考查的是原因还是结果,以避免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二要注意思考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是,才能选,不是则不能选。三要注意把 “根本原因 ”、 “主要原因 ”、 “关键因素 ”等与一般的原因区分开来。 思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花朵,在大
8、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只有人 类具有思想的能力。从哲学上看( )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B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扩展、加深 答案: 试题分析:最后一句话很重要, “只有人类具有思想的能力 ”,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即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BCD都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答案:是 A。 考点:意识的本质 点评:材料型的选择题,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很重要,本题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已经非常明确的提示了答案:。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能迸发出巨大的物质
9、力量和精神力量。这表明( ) A只要有了正确的思想意识,就能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B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我们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提供现成的方法 C正确的思想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能够有效地改造世界 答案: 试题分析: A是 “只要 就 ”句式,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掉;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根据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照搬现成的方法, B错误;与实践结合的意识,也可能是错误的意识,不一定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 错误,正确答案:就是 C。 考点: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点评:这种类型的材料题首先要仔细研读材料,判断其中体现的哲理,然后和题肢相对照,选出能对
10、得上的选项。本题材料中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能迸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很明显体现的是 “正确的思想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D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答案: 试题分析: “母亲 ”,比喻来源, “灯塔 ”,比喻指导,因此,材料的意思就是:实践是知识的来源,知识对生活有指导作用。 A B的说法和题意无关, D的说法是错误的,感性的认识也可以指导实践。答案:是 C。 考点:实践
11、的含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点评:首先要读懂材料的喻意,然后才能判断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再和题肢相对照,选出正确的答案:。本题的喻意比较直观,考生只要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哲理。像这种题目中同时出现两个主体的,题肢中如果只有一个主体,如本题的 AB,就不可以选,要排除掉。 多年来,三峡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召开了三峡工程技术问题讨论会 300多次,现场设计讨论会 1600多次,形成会议记录 4400多万字,终于形成了科学的设计方案,取得了工程的阶段性胜利,由此可见( )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C对技术
12、的精益求精,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D只要掌握科学的理论,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了 答案: 试题分析: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A错误;科学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指导实践, C错误; D是 “只要 就 ”句式,过于绝对,排除掉,正确答案:就是 B。 考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点评:材料说得很清楚,技术人员经过 “大量 ”“调查研究 ”,召开 “三百多次 ”技术问题讨论会,现场设计讨论会 1600多次,这些提示词足以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简单就可以得到,而是要 “多次反复 ”才能获得。 哲学的任务和目的是( ) A追求真理 B使人类全面发展 C指导实践 D给人智慧 答案: 试题分析:哲学属于
13、认识的范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因此答案:就是C, ABD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哲学的任务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考查题,只要能判断哲学属于认识,就能确定认识的目的是为指导实践,但很多考生会从哲学的含义出发,认为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于是判断答案:是 D,从而出现误判。对于知识点一定要准确的记忆和理解。 马克思说: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 试题分析: “改变自然界 ”,就是实践,所以,材料的意
14、思就是,人在实践中发展了智力,对应的选项是 A, BD不合题意, C的说法错误,哲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考点:哲学的产生 点评:考两者关系的材料题,一定要仔细分析材料的内容,看材料强调的是谁,谁依赖谁,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本题强调的就是实践对于哲学的作用。 2011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抬头之势。经济学家称:贸易保护主义逆转不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但会给世界贸易带来不利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违背的世贸组织的原则有 非歧视原则 市场准入原则 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原则 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度原则 A B C D 答案: 试题分析: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
15、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通过贸易保护主义的含义,可以看出答案:是 C, 不合题意。 考点:世贸组织的原则 点评:本题关键是要理解什么是 “贸易保护主义 ”,只要理解了这个含义,就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了。经济生活的书上并没有讲什么是贸易保护主义,这是对知识点的延伸理解。提示我们的知识面要开阔,依据书本,但不能拘泥于书本。 李女士花 2800元人民币购买了一根金项链。这 2800元人民币本质上是 A流通手段 B价值符号 C价值尺度 D一般等价物 答案: 试题分析:题目问的是 “人民币 ”
16、的本质,人民币是纸币,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从含义中可以看出,人民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都不是人民币的本质,正确答案:是 B。 考点:纸币的含义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多考生会把 “人民币 ”当成货币,然后从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位 ”知识点中得出错误结论:人民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本题考查的就是纸币和货币的区别。货币指的是贵 金属金银,纸币不是货币,只是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小张同两个朋友分别以资金 80万元、土地( 30万元)、设备( 20万元)共同成立了一家服装公司,他们各自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这家服装公司属于 A股份有限公司 B合伙企业
17、 C独资企业 D有限责任公司 答案: 试题分析: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两种: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有资本要划分为等额股份,出资形式只能是货币,最低注册额为 500万元;而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发行股票,出资形式多样,所有资本不需要划分为等额股份,最低注册额为 3万元人民币。对照以上区分点,材料中所说的公司只能是有限责任公司。答案:是 D. 考点:两种法定公司的区别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两种法定公司形式的区别,考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只要熟记区分点,就很容易判断是哪种公司。 从上海的 “楼倒倒 ”,成都 “楼歪歪 ”,到南京 “楼脆脆 ” ,房屋建筑的质量问
18、题在挑战中国 “房奴 ”忍耐度的同时,用 “歪歪倒倒 ”的事实 “脆脆 ”地告诉我们( )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固有弊端 价值规律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消除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 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房地产业的监督力度 A B C D 答案: 试题分析:通读材料和题肢,很快可以确定 不正确,因为 “消除 ”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只能是 C。 不选的原因是不合题意。 考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点评:读材料体会其中所要考查的知识点,读题肢看哪个是正确且和材料相关的,哪个是错误或者和题意无关的,一般用排除法来做。如本题的 ,一个错,一个和题意无关,排除后,剩下的就是
19、正确答案:。 一个想要改变自己办公室环境的白领,用闲置多时的音乐之声碟片换来了一盆漂亮的君子兰;一个喜欢工艺品的收藏爱好者,用瑞士军刀换来了一个精致的木筷盒漆器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易物网上发生。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 是一种商品流通 可以使商品的价值最大化 可以使商品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遵循了等价交换的原则 A B C D 答案: 试题分析: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材料中的以物易物,没有以货币为媒介,因此不是商品流通,排除 ,答案:在 BC 间,就看 是否正确,价值是在生 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交换的过程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排除,答案:是 C。 考点:商品流通,商品的基本属性 点评:本题
20、是基础考查题,只要考生对书本的基础知识熟悉,就能选出正确答案:,但是很多考生对商品流通的含义记忆并不准确,把商品流通等同于商品交换,从而出现误判。 如果某国 2008年生产 M商品 10万件,价值总额 200万元,假设社会生产率提高 25%,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上升 60%,其他条件不变,则 2008年单位 M产品的价值为( ) A 16.00元 B 9.60元 C 25.60元 D 10.00元 答案: 试题分析:价值总额 200万元,商品数是 10万,一件商品的价值就是 20元,社会生产率提高 25%,因为商品的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出反比,反比用除,20( 1+25%) =16 元,货币价值上
21、升 60%,货币价值上升,商品的价格就下降,如: 1头牛 =10两银子,黄金的价值是银子价值的 10倍,那么这头牛的价值用黄金表示就是: 1头牛 =1两黄金,两者成反比, 16( 1+60%) =10元,答案:是 D。 考点: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格和货币价值成反比 点评:本题考生都知道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第一步计算是 16不会错,但有很多考生在计算第二步时,不是用除法,而是用乘法,从而得出的答案:是 B。这个错误造成的原因,是机械的从字面上看, “升值 ”,不就是增加么,那就用乘法,没有真正理解商品的价格和货币价值的关系。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史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陕西省 宁强县 天津 高级中学 高三上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政治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