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兴化板桥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双休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兴化板桥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双休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兴化板桥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双休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兴化板桥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 9月双休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 “牛郎织女 ”、 “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 ”等传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佛教的广泛传播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牛是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主要的动力,可知选择 B项。 A C D三项显然与题意无关,因为经济决定政治,而非政治决定经济。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点
2、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材料信息的能力。由于平时在学习中学生对铁犁牛耕方式没有直接感观故对此没有深刻体会,建议平时学习中多注意收集图片和视频资料加以学习以补充该方面的不足。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诗中反映的 20世纪 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 ”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 “青壮炼钢去 ”是指 “大跃进 ”运动中的大炼钢铁现象,造成这样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共党内存在着 “左 ”倾错误思想的推动,故 C项符合题意。 ABD也是导
3、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但是重要原因而不是主因。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 “左 ”倾错误。 点评:高考对中共在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等内容的考查近几年来有所增加,其目的是通过反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来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仔细体会此点。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 “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 ”到 “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 ”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是( ) A农业合作社的兴办 B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C “大跃进 ”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下农民高昂的生产斗志的巨大反差和对比,说明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故 D项符合题意, B、 C两项从实践效果上来看都不利于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A项对生产发展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661976年的 “文化大革命 ”的巨大破坏和 1978年十
5、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阶段特征在学习中必须牢固把握。 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 航空母舰 在 13年里转了第二圈。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有明确的时间提示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刚刚确立,故 B表述错误, A发生在 1997年, C发生在 2001年,只有 D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考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点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
6、的成就,在高考中尤其要关注对这些成就取得原因的分析和重要时间关键点的识记能力,如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年的十共十四大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内容和重大影响。 20世纪 90年代,外电评论: “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A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 C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 20世纪 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正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故 C符合史实和题意, A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是在 1978年确立, D是目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当前还能实现。 考点:
7、 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道路的阶段特征非常明显,需要牢固把握以下几个阶段的分期界限: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 , 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 1953-1956年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 19661976年的 “文化大革命 ”的巨大破坏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1979年某地一位农民做裤子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 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
8、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到 1984年,该地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缺乏本质的认识 B改革需要经历一个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漫长过程 C人民群众的自发行动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D中央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在一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当时由于人们在思想上对市场经济认识还不清楚,再加上较长时间实行计划经济模式,使人们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还保留有大量计划经济的做法,体现了市场经济在中国建立和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故 ABC三项均是正确的,符合题
9、意,而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故选 D。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模式转而发展商品经济,直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才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并不 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独有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并不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关联这一命题有了准确的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上出现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其根本原因是 A人民当家作主 B国家比较稳定 C农民的土地问题得以解决 D社会的不断进步 答案: A 试题分析:建国后社会出现了新生活和新
10、风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开拓者, B D两项也是社会出现新风尚的原因,但不是主因, C项仅仅是涉及 农民群体,人民的概念中不仅有为数众多的农民还包括工人,广大知识分子等群体,他们共同开创了建国后的新生活和新风尚,故选 A项。 考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大变化。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那就是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真正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但必须注意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首次打破列强在轮船运输业的垄断局面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答
11、案: B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其中轮船招商局的成功开办打破了西方列强对我国内河航运业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内河航运业的发展,故 B项符合史实, A C D三项均与历史事实不符,故选 B项。 考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企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全力以赴地进行军事企业的建设,企图保护清政府的安全,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由于开办企业的资金不足故开始转变策略发展民用企业 ,为军事企业的发展筹措资金。 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 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长袍马褂 中山装 列宁装 旗袍 西装 A
12、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既保留有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特色,同时也较多的吸收了西方外来服饰的因素,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性,如中山装。旗袍是吸收了满族服饰的内容,一直流行至今,故符合题目要求。长袍马褂是中国古代的服饰,列宁装和西装是欧美和俄国流行的服饰并非中国近代本地所有,故选 C项。 考点: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史内容的感知能力。社会史学是近几十年来的新兴研究范畴,高考将其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也更好地说明了史学的社会实用功能。与此相关的还有报刊、通信、自然灾害等内容,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推进经济发展
13、,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主要措施是 A加强国际经济联系 B发展新兴产业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加快经济发展普遍推行 “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发展 ”的 “凯恩斯主义 ”,取得了 20世纪 70年代以前的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期,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项符合题意。 B D两项属于发展生产力的举措不是生产关系, A属外部原因,并不属于调整国内的生产关系,故选 C项。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须要学生牢记以下几个阶段特征: 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奉
14、行重商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自由主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其中 “罗斯福新政 ”之前的资本主义属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而其之 后即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 D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苏俄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打退资产阶级和沙皇复辟势力以及国外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叛乱和军事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 D项符合题意和史实, A B
15、 C 三项都是措施而非目的。 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点评:苏俄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明确说明,须要补充的是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实施除了有直接应对战争需要的被迫性之外,还有苏俄领导人想将俄国由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主观设想。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 “新 ”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C 试题分析: “新经济政策 ”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新经济政策 ”允许苏俄国内资 本主义的
16、存在,试图利用 “资本主义 ”来建设 “社会主义 ”,所以 C项符合题意和史实, A B两项是二者的共同点而非差异, 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选择 C项。 考点: “新经济政策 ”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异同。 点评: “新经济政策 ”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和难点。高考之所以一再关注 “新经济政策 ”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尽管其有很大的不足,最终也未能在俄国完全贯彻,但是其首创精神给后世带来重大启迪和影响,尤其是对今天如何将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仍发挥重要作用。 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 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
17、 C重点放在工业 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 “斯大林模式 ”,尽管他们都有为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对 “斯大林模式 ”也有触动,但都未能从根源上突破这一模式,失败在所难免, D 项符合题意, A B C 三项仅仅是表面原因和个人改革的举措,不是共同根源。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即斯大 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遗憾。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
18、与败一直以来成为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成为高考无法回避的难点。建议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收集此方面的材料深入思考,完成小论文的习作。 苏联解体表明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受彻底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挫折,今天仍有许多国家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如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等国,不仅社会主义事业没有失败而且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其它国家所称道,故 错误, 项表述均符合史
19、实与题意,故选 D项。 考点:苏联解体的影响。 点评:高考中关于苏联解体内容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苏联解体的过程;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后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影响等。尤其是通过新材料和创新情境将苏联解体 的因素融入其中,让学生体会当今应该如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 ) A片面强调公有制 B 不考虑生产力的客观水平 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D 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错误的,其本质在于当时的主张严重超越了中国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 B项符合题意; A、 C两项是人民公社运动中主观追求的目标; D项是
20、“人民公社化运动 ”带来的消极影响,都不是本质,故选B项。 考点:人民公社化运动。 点评: “人民公社化运动 ”和 “大跃进 ”运动是中共在建设社会主义 的道路中所犯“左 ”倾错误的具体表现,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考中主要侧重对其消极影响的考查和背后原因的挖掘,本题即是如此。 16一 l8 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 “新 XXX”的地名,如:新尼德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描述了在 16
21、-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欧洲地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纷纷到达美洲争夺殖民地实行殖民统治,殖民地的命名原则是该地的征服者是来自欧洲的某个国家的某个地区,故 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与该现象无关。 考点: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点评: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一方面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掠夺了大量财富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另一方面也给殖民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将殖民地的名称改为 “新 ”即是欧洲殖民者实行殖民统治的一种表现。 下图 (树上英文为 “FREE TRADE”)描述 的现象所体现的思潮最早出现于( ) A新航路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 C第一
22、次工业革命后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FREE TRADE”是 “自由贸易 ”的含义,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 “自由主义 ”的出现, C项符合史实, ABD三项出现的时间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中有推动 “自由主义发展 ”这一影响,按照高考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应关注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如下三个阶段并把握其特征: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西欧推行重商主义; 第一 次工业革命至罗斯福新政之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奉行自由主义; 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明朝初期的一首 “竹枝词 ”说: “平川多种木棉花
23、,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D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错选 A者多。 “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 ”说明织布者不再织麻布,而是种棉织棉布,故 C项正确。 “,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 ”并非 A项 “政府压制棉纺织业 ”而只是正急着征税,故此 D项错误,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把握。明清时代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全新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并非所有的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兴化 板桥 高级中学 高三上 学期 双休 检测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