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浙江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浙江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浙江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浙江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材料中 “秦代、力量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并所学可知,秦朝时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因此 A项符合题意。 B项无法体现材料中的 “提高
2、到权力的顶峰 ”,因此可排除。秦朝时君主专制处于确立阶段而不是加强,排除 C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在中央实行官僚体制,是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朝权力的集中还包括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因此可排除 D 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 集权制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的特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组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划分世界,争夺霸权和殖民地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双方而言都是
3、非正义的,因此 D项不是同盟国失败的原因。因此根据所学可知同盟国集团在经济实力和军事战略和国际力量对比方面都存在不足。 A是军事战略上, B是国际力量对比, C是经济实力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要求最大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的国家是法国,排除 A 项。美国并未得到海外殖民地,排除 C 项。D项是关于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因此排除。战胜国出于各自的目的
4、,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B项符合巴黎和会上外交 史实。 考点: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巴黎和会 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斗 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 A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B日本利用时机独占中国东北市场 C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由于英法的抵制,美国没有得到实际好处,美国把目光转向亚太地区以满足其侵略要求。而日本也在此时加紧在亚太地区扩张,日本利用时机独占中国东北市场。这就造成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英日同盟的存在,使得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因此
5、 ABD三项符合史实。美国虽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是通过巴黎和会美国的失利说明美国还没有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国成为霸主的时间是在二战后,因此 C项正确。 考点: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华盛 顿会议 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 B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C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和外交原则, 1953年在同印度讨论两国关系时周总理阐发。因此
6、 D项不是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非战公约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主张用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为和平解决国家争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ABC三项符合史实。 考点: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维护和平的尝试 非战公约的签订 关于 30年代至二战前国际形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受到挑战,逐步崩溃 B世界大战的欧、亚策源地形成,局部战争开始 C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 D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二战前,日本加紧侵华冲击华盛顿体系,德国疯狂扩军备战撕毁凡尔赛条
7、约冲击凡尔赛体系,此 A正确。德国和日本分别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加紧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开始形成,局部战争开始, B正确。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世界人民同法西斯侵略之间的矛盾, C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法西斯同盟是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形成,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则是在 1942年,此 D项表述不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法西斯侵略扩张 希特勒说 :“利用布尔什维主义 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 ”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 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8、 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 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 “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 ”,就是打着反共这一旗号勾结在一起来迷惑西方大国,以便于其加紧扩张实力。为此 1936年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来意大利加入,形成 了德、意、日三国轴心。因此 C项符合题意。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是在同英法交战以后,排除 A项。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与利用 “布尔什维主义 ”无关,排除 BD两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法西斯轴心集团的形成 1936年,当埃塞俄比
9、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买武器时,国联却以 23票反对, 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 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表明了英法美的绥靖意图 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埃塞俄比亚正在遭受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埃塞俄比亚作为弱国急需获得武器来维护民族利益。但是国联却反对贷款给埃塞俄比亚,可见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正确。这种做法反映了国联对意大利侵略的绥靖,企图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以自保。这与国联倡导维护世界和平的宗
10、旨相违背,进一步说明国联是英法等西方大国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因此 正确。在国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英法而不是法西斯国家, 不正确。美国没有参加国联因此 不正确。 考 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到: “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 B割占苏台德地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进攻波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德国吞并奥地利、割占苏台德地区是在 1938年,材料中的时间为 1939年初,
11、因此可排除 AB两项。再结合根据 “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 ”可以判 定为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这是在为全面发动大战进行准备, “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C项符合题意。慕尼黑协定事关捷克斯洛伐克 ,与波兰无关,因此排除 D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走向世界大战 慕尼黑阴谋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遭到了惨重损失。其原因不包括 A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 B军事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C主力部队部署失当 D大规模机械化没有组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20世纪 30年代,苏联国内进行了 “大清洗 ”运动,很多优秀的高级军事将领被清洗,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 A是损失惨重
12、的原因之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造成苏联对德国进攻时间判断有误, “东方战线 ”又使得军事部署靠近国境线,大规模机械化没有组建,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容易溃败。因此 CD两项也是损失惨重的原因。 1937年苏联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所以军事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述有误, C为正确答案:。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苏德战争 二战中某一重要国际法文件规定: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通过该文件的是 A雅尔塔会议 B波茨坦会议
13、C德黑兰会议 D开罗会议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再认再现能力。这一国际法文件针对的法西斯国家主要是日本,而雅尔塔会议主要是针对德国法西斯,因此排除 A项。根据所学可知在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德黑兰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因此 D项符合题意 。波茨坦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发布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开罗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色当会战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14、。根据所学可知当时欧洲展现分成三条: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发生在西线的有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因此 B项符合题意。色当会战发生在 1870年的普法战争,因此排除 . 考点:第一次世 界大战 旷日持久的战争 欧洲三条战线中的西线 19世纪 6090 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 “光荣孤立 ”的外交政策。英国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B国内局势动荡,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该政策之所以被称为 “光荣孤立 ”,是因为
15、其是主动孤立而不是被动孤立。 19世纪中期,英国经过议会改革政局稳定, 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光荣孤立 ”的范围是在欧洲大陆,与美国无关,排除 C项。 19世纪中期英国依然是世界霸主,“无力 ”之说错误,排除 D项。当时英国处在和平时期,不愿对于可能发生的事件,预先同任何大国缔结长期同盟。这个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持英国自身行动的自由,努力保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自己则扮演一个制衡者的角色。 A项符合题意。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通常称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主要是指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 由民族
16、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D由意识形态对立到军政对抗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在美苏两极格局强化的同时,新兴力量不断崛起: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巨龙的腾飞,这些都冲击了两极格局。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形成了美、日、欧、中、俄一超多强的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因此 B项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排除 A项。两极格局结束后,地区性的冲突存在,但世界总的发展趋势是和平与缓和。且地区冲突往往又和民族问题分不开,排除C项。当今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科技
17、力量,排除 D项。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在元代行省制度下,今北京、天津等地区属于 A尚书省直辖地 B中书省直辖地 C宣政院辖地 D理藩院辖地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元朝不设尚书省,排除 A项。理藩院为清代机构,排除 D项。关于元朝的疆域可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书省直辖地 、行省和宣政院辖地。中书省直辖地主要包括京津、河北、山东和山西。地方设辽阳、陕西、甘肃、四川、河南、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岭北10个行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因此 B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18、 近代前期中国某地人民表示为保卫国土 “万死不辞 ”, “纵使片土之剩,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收复新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中 “不令倭得 ”可以判定是中日之间的战争,因此排除 AD两项。再根据 “人民保卫国土 ”可排除 B项,因为黄海战役是爱国官兵而不是人民自发斗争,且战争尚未结束谈不上割土。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引发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 C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 反割台斗争 在制订临时约法时,孙中山说: “我
19、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 弃之。 ”这表明 A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B辛亥革命已经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认识到了袁世凯称帝的阴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因此排除 A项。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封建势
20、 力窃取,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排除 B项。在临时约法中,为防止袁世凯专权而做的规定是实行责任内阁制,因此排除 D 项。材料强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君主专制,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因此 C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 联合起来 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 包围城市 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 关刊物红旗, 1930年 5月 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浙江温州 中学 下期 期末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