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广东中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广东中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广东中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广东中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B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 “无为而治 ”的道家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 “民之所忧 ,我之所思;民之所思 ,我之所行 ”反映了关注民生的民本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吻合,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
2、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属于 A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B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C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 D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主张 “君民共治 ”,即实行君主立宪制。 A、 B只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D项主张实行共和制。选项中只有早期维新派符合要求。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学习西方的历程 维新思想 下图是鲁迅先生于 1917年 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 “北大红 ”),刘半农戏称为 “哭脸校徽 ”。其图案以篆体的 “北大 ”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
3、面的“大 ”字像一个人,上面的 “北 ”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 “三人成众 ”的意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 “以人为本 ”的办学理念 B隐含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 C承载了北大人 “肩负重任 ”的理想与追求 D反映了 “自由独立,兼容并蓄 ”的学术精神 答案: B 试题分析: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体现了北大的办学理 念 “以人为本 ”。图案中上部的 “北 ”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 “大 ”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 “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 ”的想象。分析各选项, A、 C、 D三项说法正确; B项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和科学
4、,与北大校徽没有直接联系。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原学名胡洪 ,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的进化论原理,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原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 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 A崇尚西方思想文化 B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C全盘否定本国文化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答案: A 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洪 受进化论影响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号亚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人崇尚西方思想文化, A项正确。
5、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学习西方的历程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 “日本新词 ”来自中国,而在 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 “日本新词 ”,如 “劳动 ”、 “方针 ”、 “政策 ”、 “理论 ”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最重要的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的西学东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不断增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故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与西学有关的 “日本新词 ”迅速传入中国,故选 C; A、 B、 D仅是原因之
6、一,不是决定性因素。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学习西方的历程 维新思想 有学者曾提出中国近代史上存在 “转石效应 ” 某场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与此 “转石效应 ”相契合的改革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 “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即由经济领域 法律 政治领域。而 B戊戌变法是政治变革, C辛亥革命为政治领域的革命, D新文化运动为思想文化运动,只有洋务运动为经济领域,故正确答
7、案:为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费正清认为: “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 1916 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 ”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孙中山提出 “节制资本 ” 毛泽东提出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 从 19161926 年的思想实践。 是在 1917年, 是在 1918年, 是在 1924年,这三项都是在这 10年当中提出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 1927年以后提出来
8、的,不符合时间信息。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 “威严庄重 ”,周的 “秩序井然 ”,战国的 “清新 ”,汉的 “凝重 ”,六朝的 “清瘦 ”,唐的 “丰满华丽 ”,宋的 “理性美 ”, 清的 “纤巧 ”等。这里周的 “秩序井然 ”、战国的 “清新 ”、六朝 “消瘦 ”、宋的 “理性美 ”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 “百家争鸣 ”、 玄学盛行、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 “罢黜百家 ”、
9、 佛教修行、理学盛行 C礼乐制、 “百家争鸣 ”、 玄学盛行、 “经世致用 ”思想 D宗法制、 “百家争鸣 ”、 佛教修行、理学盛行 答案: D 试题分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与周 “秩序井然 ”相适应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思想界呈现 “清新 ”之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要求人们刻苦修行, “消瘦 ”流行;宋代理学创立, “理性美 ”流行。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
10、礼教的弊害 ”, “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它以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抨激了 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这是作者对哪本(篇)著作的自我评价? A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B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C鲁迅狂人日记 D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方面以鲁迅的成就最为突出。 1918 年鲁迅创作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批判,将其比作 “吃人的礼教 ”。这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深受他们的喜爱。故应选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964年 10月 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第二场的主题
11、是 “星火燎原 ”。下列评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舞蹈秋收起义见证了中共由城市到农村革命中心的转换过程 B歌曲星星之火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舞蹈井冈山会师的发生地是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歌舞打土豪分田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的力量源泉 答案: B 试题分析: “星火燎原 ”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史实,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故 B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韦尔斯指出: “(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强调自由,主张 “人是万物的尺
12、度 ” B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世幸福 C挑战王权,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 -切的尺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A 项 “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C 项说法与材料无关; D 项是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用自已的头
13、脑思考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他们的思考更侧重于 A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与上帝直接对话 C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D批判神权统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启蒙思想家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还 要求人本身的解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 “理性王国 ”、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 A 指的是智者学派;B是宗教改革运动; D是三者的共同点; B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内容 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 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时间 标准 1900 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
14、10 1919年 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 西方文化的传入 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从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这个小的角度考查了西方工业文明崛起后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冲击。根据表中的信息 “从 1900年到 1919年 ”“洋话 ”“大脚 ”“婚姻自由 ”可知 正确。从题中材料可以推导出 “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但看不出 “成为国家的主人 ”,排除 。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迁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
15、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了主导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和歌舞伎属于日本的古典戏剧形式。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倡导 “文明 开化 ”,导致日本文化的多元化。故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任定成教授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种累
16、积式的发展,即既不抛弃旧理论,并将其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当中。下列史实符合任教授观点的是 A神创论与进化论 B相对论与量子论 C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D经典力学与量子论 答案: C 试题分析:任定成教授的观点是新理论包含旧理论,又超越了旧理论,符合这一特点的是经典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经典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C项正确。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和量子论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 “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
17、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 “首先从已有的材料出发 ”说明这一运动借助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说明其产生的根源是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这一论断相吻合的是文艺复兴,故选 C。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但启蒙思想没有借助古典文化,因此 A错误。 B、 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 A “百花齐放 ”使大部分文艺作
18、品偏 离了主题 B “百家争鸣 ”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 C这一方针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 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 “双百 ”方针贯彻过程中历经曲折,主要是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 “文革 ”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D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 双百方针的贯彻 1804年春,贝多芬完成英雄交响曲并题写了 “贝多芬献给波拿巴 ”的献词;当得知拿破仑称帝时,他将总谱写有献词的封面撕下,并在后来出版时将标题改为 “为纪念一位伟大的
19、英雄而作 ”。这一事实主要反映了贝多芬 A注重不断提高音乐创作水平 B敢于正视并修正自己的错误 C具有反封建与争民主的精神 D具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音乐。从材料中 “贝多芬献给波拿巴 ”到 “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 ”。可看出贝多芬对拿破仑称帝不满,再结合浪漫主义的特点可判断 C项正确。 考点: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从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的过渡( 1819 世纪) 马克思说: “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启蒙思想家的 “
20、理性和经验 ”主要是基于 A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权威的判断与历史传统 C自然科学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 D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应该包括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上自然科学的进步 。故 C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背景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哪派思想家的主张?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失去了道才求德,失去了德才求仁,失去了仁才求义,失去了义才求礼。
21、礼所缺少的就是忠信,因而是祸乱的源头。材料旨在教人逐步返其本源,是道家的思想,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一学说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宣扬 “天人感应 ”学说,属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提醒君主遇到灾害怪异时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所以这一学说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
22、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 “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 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 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 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其中 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并未提到; B 项干扰较大,但是材料中 “弃捐于世 ”一句说明儒术在当 时不受重视;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中的 “游说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广东 中山市 上学 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