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这一材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 “阴阳合历 ”,也就是农历与公历并行,民国建立后,采用西方纪年方法:公元纪年,故 C 项。 AB 项在民国之前,并没有采用公历,而中共建立是在民国初年之后,但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说法是错误,中共是政党,不具有这样的影响。 考点:民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
2、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材料确定时代信息,从选项的特征来看,确定时间信息,正确选项自然可确定。本题考查对时代特征的掌握。关键信息:阴阳合历。此题相关知识点:纪年法历史常识。 现在城镇街头、广场闲暇时有很多人在跳迪斯科,连老太太也加入,这反映了 ( ) A迪斯科适合小脚老太太 B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C人们社交礼仪变化 D人民文化生活丰富 答案: D 试题分析:小脚是旧时代对妇女的惨害,而迪斯科是现代舞蹈。小脚是女性脚的畸型,不方便走路,更谈不上适合小脚老太太, A项排除;小脚老太跳迪斯科,反映的是人民生活中的娱乐生活,无法反映 BC 选项信息,其说明人民文化生活丰富, D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
3、国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 ( 1)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 2)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 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 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 ( ) A粮、棉、油统购统销 B温饱问题获得解决 C政府倡导 “菜篮子工程 ” D城镇 “安居工程 ”启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时间信息:改革开放以来。 A项是在改革开放以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温饱问题获得解决, B项不符
4、合题意; C项 1988年提出,不符合题意; “安居工程 ”启动是在 90年代,不符合题意。故选 A项。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 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上海 20世纪 70年代的 “四大件 ”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还要凭票购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中才能有一个人得到一张票。这反映了上海当时的实
5、际情况是 ( )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经体现出来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 “凭票购买 ”。 “凭票购买 ”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国家统管统筹,再结合 “20世纪 70年代 ”,也可从时代背景分析可知,故 A项正确。改革开放是在 78年以后,而从 “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中才能有一个人得到一张票 ”的物质奇缺现象说明 B项错误;从 “四大件 ”说明 C项 “初具规模 ”说法错误; D项 “优越性已经体现出来 ”说法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体
6、制,十四大逐渐开始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各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 ( ) A跪拜 B请安 C拱手 D握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C项是传统社交礼仪,而握手是近代新式社交礼仪,体现的是平等思想,故 D项正确 。 考点:风俗飞尚的变迁 点评: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具体的表现 ( 1)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解放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 2)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以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
7、革。 ( 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有关下图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 行 D出现于 19世纪末 答案: D 试题分析:图片中的服装是中山装,中山装是 20世纪由孙中山设计的,故名中山装,有中国传统服饰特点,也是西装特点,在近代一度流行,由此可知, D项 “19世纪末 ”说法错误。故选 D。 考点:近代服饰变迁 点评:中
8、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自 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是中山装的创始人。 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 1902 年,孙中山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 河内由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 “企领 ”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的。但是,也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
9、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 “便服 ”,改成 “便服 ”后仍有点像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 ”,更非 “西装 ”,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由于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迅速流传全 国。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 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 “胖裥 ”。后来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 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上衣前身设 4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门襟为 5 粒纽扣,又依据三民主义(民族
10、、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还必须有 3粒扣子等。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 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 1.5 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糅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面包和洋葱炒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丈夫购置的西装。 ”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是 ( ) 西装 穿衣
11、镜 面包 四合院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传统服饰和饮食:四合院、穿衣镜,西式服饰和饮食:面包和洋葱炒鸡蛋、西装。故正确选项为 B。 考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能够辨别传统服饰和饮食文化、西式服饰和饮食文化。“体现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 ”,也就是说西方文化影响在物质生活的上的体现:西式事物。 “黄金周 ”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露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
12、题干中反映,但不符合题干中的 “主要历史信息 ”;题干强调 “黄金周 ”假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假日经济是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故选 C项; D项未能从题干中反映。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 “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和注意限制词:主要历史信息。 20世纪 90年代,粮票、粮本全部取消,结束了 50年代以来近半个世纪的短缺时代。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什么 ( ) A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逐步建立 B短缺经济已经一去不复返 C定量配给制向市场自由采购制转变 D国家放开粮价市场定价 答案: A 试题分析:粮票、粮本是 50年代以来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缺乏的一个产物,其全部取消,说明
13、 9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 市场机制逐步建立, A项正确; B项 “一去不复返 ”说法错误; C项 “自由采购 ”说法错误; D项 “市场定价 ”说法错误。故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把握时代特征、限制词:主要说明。 50 年是计划经济体制,粮票、粮票正确这一体现,而 90 年代,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着力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下列是申报 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 “文明婚礼 ”的描述: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
14、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变迁:西式婚礼的兴起。解答本题关键须知举行西式婚礼的女性的类型:自由女子,隐性时间信息:申报 自由女子之新婚谈。 是经济因素,说法正确; 是思想因素,说法正确; 也是思想因素,这是从国内教育来分析的,说法正确; “封建制度的结束 ”说法与史实不符。故选 B。 考点: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点评:一定时期的物质生活和习俗
15、的变迁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反映。因此,在分析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主要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 学会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1934年申报载 “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清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地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
16、西方的迫切愿望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 “从头发丝尖 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清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地洋化起来 ”反映了 1934年间中国服饰和食品方面的洋化现象。 AB项只是题干现象的表面或某个方面,不符合题意;题干从服饰与饮食两个方面反映了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C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物质生活的变迁,无法反映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其 “迫切 ”说法错误。故选 C。 考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准确地理解题干的反映的历史现象,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主要反映。 A项不具有综合归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年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 5.14 物质生活 习俗 变迁 练习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