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辽宁省大连市二十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
《2011年辽宁省大连市二十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辽宁省大连市二十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辽宁省大连市二十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过春节 ”又称为 “过年 ”。 “ 年 ”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 “禾 ”字,下面部分为 “人 ”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C为了纪念神农氏 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答案: D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 30年,分成 3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8年 1988 年的黄金十年, 第二阶段: 1988年 2002 年的曲折十五年, 第三阶段: 2003年 2007 年的历史跨越五年, 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
2、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A “粮票布票 ”、 “信用卡 ”、 “互联网 ” B “合作社 ”、 “包产到户 ”、 “三下乡 ” C “乡镇企业 ”、 “民工潮 ”、 “新农村建设 ” D “国企改革 ”、 “现代企业 ”、 “股份制改造 ” 答案: C 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的几句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 邓小平 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 D开辟香港、澳门为特区 答案: B 生活即历史。 1992年夏天,深圳一座露天咖啡厅中,四个年轻小伙子在聊
3、天。从他们四人聊天的内容中,请你判断,最不符合实际的是 A小张说: “今年春节后不久,我在深圳有幸看到了小平同志。 ” B小李说: “我把小平同志到深圳这件事,通过互联网专线发给了在美国的同学。 ” C小马说: “今年要召开党的十四大了,估计改革开放的步伐又要加快了。 ” D小赵说: “听说上海浦东发展很快,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到浦东去创业? ” 答案: B 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 “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 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才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 ”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A 15世界 B 16世纪 C 17世纪 D 18世纪 答案: C 1920年冬,列宁发现 “广大农
4、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 ”。这意味着当时列宁认识到了 A农民群众思想认识的落后性 B国内外局势的严重性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D农业集体化的片面性 答案: C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 “红色资本家 ”,他 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 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A苏俄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C苏联实施 “一五 ”计划时期,中国处
5、于 “大跃进 ”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 “文革 ”时期 答案: B 1929 1931年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约三分之一。而苏联在1929年的总生产量占全球 5; 1938年,总生产量占全球 18。苏联的表现不同于其它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列宁发动十月革命 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推行计划经济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 C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 “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这一观点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答案:
6、C 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 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 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互联网的诞生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科学技术的发展 答案: D 今天的美国惠普公司不是惠普家族独家经营,也不是惠普家族独家拥有,它是由无数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在经营,它是藏富于民的一种手段。这里 “藏富于民 ”指的是 A管理者革命 B人民资本主义 C福利制度的建立 D实现企业国有化 答案: B 西方大国普遍采取这样的措施处理经济问题 ,即把 40的
7、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 20世纪 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 20世纪 70年代的经济 “滞胀 ” 答案: D 阅读 20世纪 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表中出现的变化和影响主要是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B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C “新经济 ”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 D 道琼斯工业平均数是美国最重要股价指数,同时也是美国和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1991年 4月
8、17日,首破 3000点,然后持续 10年一路涨到 2000年 1月14日 11723点。影响这一时期道琼斯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经济进入 “黄金时期 ” B证券市场失去管制,股票投机猖獗 C “新经济 ”持续增长 D “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建立 答案: C 2009年 7月欧盟贸易官员批准对从中国进口的钢管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政府可能通过哪一机构组织进行磋商解决? A世界银行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联合国 答案: C 面对 2009 年金融危机,德国前外长费舍尔曾说: “在这场全球危机结束时,欧洲只会变得更加无足轻重, 欧洲不是在寻求更紧密的团结,而是正在这场危机中重新
9、国家化,让自己回到过去。 ”这表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B欧盟将失去世界一极的地位 C欧洲联盟正走向解体 D金融危机促使欧洲更加团结 答案: A 有学者说 20世纪 “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 热战 、 冷战 不断,但 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 ”;全球化开始 “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 ”,人们不得不 “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这里强调的是 20世纪 A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B国家、地区之间对抗日益激烈 C全球剧变引起世人忧虑 D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开始形成 答案: A 20世纪 90年代,外电评论: “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10、A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B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 C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 A 用 “春天 ”来形容 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B日新月异的深圳: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标语振奋人心 C春播的田野上,父子聚在自家承包的小田里精耕细作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答案: A 20世纪 80年代,我国在改革的实践中农民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这条道路就是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B确立土地承
11、包关系 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实施大公司、大集团 战略 答案: C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答案: B 吕氏春秋 上农载: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答案: C 客家民谣: “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 ”这里的“墟 ”在宋
12、代应属于 A晓市 B村落 C草市 D夜市 答案: C 唐人罗让指出唐朝 “根本实在于江淮矣 ”。杜牧也说 “江淮赋税,国用根本 ”。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江淮经济发达 C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 D江淮赋税负担沉重 答案: B “坊的制度 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 到了口口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 ”如果日本学者加藤繁的这一观点符合史实这里省略的两字最有可能是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清代 答案: C 2010年 47 月,我国对 “南澳一号 ”古沉船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清洗一个瓷钵的过程中,发现了 “林宅 ”二字,专家辨
13、认这两个字是烧窑时就留在瓷器上的,或许就是订货方要求留下的,可能是古代国外某个买家定做了其中一些瓷器,为了区分而特意留下自己的姓氏。根据你所学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古代沉船沉没的时代最有可能是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代 答案: D 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下列史实与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现象不符合的是 A在江南地区出现了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较快 C商品经济伸向农村 D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答案: A “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厥土不宜桑,桑事殊艰辛。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诗中描述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于 A唐朝 B
14、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 B 清朝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 “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 ”词中的情景当时最有可能出现在 A环渤海地区 B两湖地区 C四川地区 D珠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 D 1962年 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 “先抓吃穿用 ”,下联是 “实现农轻重 ”,横批应是 A一化三改 B综合平衡 C多快好省 D以粮为纲 答案: B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 60年代 B富有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辽宁省 大连市 十三 中学 一下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