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江苏省泰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doc
《2011届江苏省泰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江苏省泰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江苏省泰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西周的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实际上( ) A打破了原有的部族组织 B完全以血缘关系为分封依据 C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 A 罗马法不仅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而且对世界影响深远,下列正确的说法有 它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它直接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它直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A B C D 答案: A 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
2、么发展快就怎么走, 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他评价的是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答案: A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较大的局部战争之一。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下列观点,最有可能为当今我国史学界所接受的是( ) A是金日成主谋并发动的 B是斯大林指使金日成发动的 C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李承晚发动的内战 D是当时国际形势和朝鲜半岛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D 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在其发展过程中,改革产生了不同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18
3、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B赫鲁晓夫改革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促进了当时经济的迅速发展 D戈尔巴乔夫改革继续优先发展轻工业 答案: B 北京时间 2009年 10月 3日凌晨,国际奥委会第 121次全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 根进行,通过三轮投票,最终巴西获得了 2016年第 3l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如果巴西为筹建奥运需要长期贷款应该向下列哪个机构申请( ) A联合国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C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 “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
4、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 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这表明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答案: D 某一理论被评价为 “使人们的认识由低速领域扩大到高速领域,由宏观领域延伸到宇宙领域,人们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相互依赖。 ”这一理论的创立者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答案: C 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空间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在金钱至上等社会观念影响下出现了城市冷漠化问题。下列能够反映这一问题的文艺作品是( )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等待戈多 D
5、格尼尔卡 答案: B 图 EF段城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B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B 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实施主体不同 B享受权利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主要作用不同 答案: C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到: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下列哪一思想不能反映 20世纪中国引进和吸收了 “外国的进步文化 ” ( ) A维新思想 B三民主义思想 C民主和科学思想 D “工农武装割
6、据思想 ” 答案: A 元史卷 91百官志记载: “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都省 ”是指管辖河北、山东和山西的行中书省 行省长官位高权重,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 行省长官由中书省委派官员担任 行省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限 A B C D 答案: D 下列关于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设在皇宫内部,方便皇帝处事,便于保密 B都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 C明朝内阁能参与
7、决策,清朝军机处则不能 D都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 B 管子 侈糜中说 “市也者,劝(意指 “推动生产 ”)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 ”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 A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答案: C 屈原思美人 “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从历史的角度看,屈原笔下的 “美人 ”主要表达( ) A作为文学家追求 “大同社会 ”的理想 B诗人的现实主义情怀 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D强烈希望国家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情怀 答案:
8、 D 目前江苏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各学校都有校本课程,但校本课程中有些错误,请指出下列内容有违历史史实的部分( ) 甲午战争时期,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英勇抗击日军,壮烈殉国 道光皇帝听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非常愤怒 面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革命政党兴中会、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成为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的时代画卷 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说: “当今的中国,要反帝就要反清,反清就要反帝 ” A B C D 答案: D 下列抗日战争防御阶段的会战中,对于全面研究国共军队在正面战场抗战情况最有利的是 (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 B 下面是上海外
9、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注: 1889年数字系 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 2天平均所得 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汽车制造业有较大发展 A B C D 答案: A “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业,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胜利后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 ”文中所言 “压迫榨取 ”主要是指( ) A外国资本主义 B封建地主 C官僚资本主义 D民族资本主义 答案: C 综合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 他力图在实践中推行德尔菲关于限度与节制的训导,将其运用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
10、个方面 在一个被贫富纠纷所撕裂的城邦中引入一种社会平等的理想。 赵明论梭伦立法 他在诗中写到: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 /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 /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宗师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以致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所谓 “商君相秦十年,宗师贵戚多怨望者。 ” 史记 商君列传 请回答: ( 1)从材料一中你得到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1 分)在政治上是如何实践它的?( 2分) ( 2
1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的真伪,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2分) ( 3)根据两则材料说明改革内容的共同点,并从阶级本质上分析两次改革实行这一措施的原因。( 3分) ( 4)从上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你认为探究历史问题主要分为几个主要步骤?( 2分) 答案:( 1)限制贵族特权和利益。( 1分)确立财产等级制,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 2分) ( 2)材料二内容符合史实。理由:与商鞅变法内容相符。( 2分) ( 3)都限制(或废除)贵族特权。( 1分) 梭伦改革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2分) ( 4)步骤:搜集材料;判断材料的真伪及价值;根据材
12、料提出和解决问题;反思探究过程。( 2分,答出 2点得 2分)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 流划分为三个时期: 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 150019 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10分) 请回答: ( 1)指出导致 1500年以前 “文明遭遇 ”的主要历史事件。( 1分)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1分) ( 2) 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概括其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表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江苏省 泰州市 第一次 模拟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