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湖州市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浙江省湖州市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浙江省湖州市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浙江省湖州市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说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B根据速度定义式 ,当 非常非常小时,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 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C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D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
2、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建立物理模型法;在定义瞬时速度时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采用了微元法。选项 A错 误。 考点:物理学问题的研究方法。 如图所示,一物体 m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力 F作用下,由静止从底端沿光滑的斜面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 t力 F做功为 60J,此后撤出力 F,物体又经过时间 t回到出发点,若以地面为零势能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回到出发
3、点的动能为 60J B恒力 F=2mgsin C撤出力 F时,物体的重力势能是 45J D动能与势能相等的时刻一定出现在撤去力 F之后 答案: ACD 试题分析:根据能量关系,因为开始阶段力 F对物体做功 60J,整个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所以物体回到斜面底端的出发点时的动能为 60J;设在力 F作用下物体上滑的加速度为 a1,撤去力 F后物体的加速度为 a2,则根据牛顿定律 , ,根据运动公式 ,联立以上方程解得 ;因为 Fx=60J,即 ,所以物体的重力势能 ;此时的动能最大为,所以动能与势能相等的时刻一定出现在撤去力 F之后。选项 ACD正确。 考点:牛顿定律及动能定理的应用。 如图所示,
4、一粗糙的水平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 v1沿顺时针方向运动,传送带的左、右两端皆有一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面,一物体以恒定的速度 v2沿水平面分别从左、右两端滑上传送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从右端滑到左端所须的时间一定大于物体从左端滑到右端的时间 B若 v2mB,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滑轮的质量和一切摩擦均不计,如果绳一端由 Q 点缓慢地向右移到P点,整个系统重新平衡后,物体 A的高度和两滑轮间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变化情况是 A物体 A的高度升高, 角变大 B物体 A的高度降低, 角变小 C物体 A的高度升高, 角不变 D物体 A的高度不变, 角变小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因为绳子上的
5、拉力总等于 mAg,所以滑轮两边绳子拉力大小及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不变,滑轮的位置必向下移动,故物体 A 的高度升高,选项 C正确。 考点:共点力的合成及平行四边形法则。 自行车的大齿轮 A、小齿轮 B、后轮 C是相互关联的三个转动部分,且半径 RA 4RB、 RC 8RB,如图所示正常骑行时三轮边缘的向心加速度之比aA aB aC等于 A 1 4 8 B 4 1 4 C 1 4 32 D 1 2 4 答案: C 试题分析:设 B轮边缘的线速度为 v,则 A轮边缘的线速度为 v,后轮 C边缘的 线速度为 8v,根据 ,则 aA aB aC= =1 4 32.选项 C正确。 考点:圆周运动的规律;
6、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如图所示为某中学科技小组制作的利用太阳能驱动小车的装置当太阳光照射到小车上方的光电板时,光电板中产生的电流经电动机带动小车前进若质量为 m的小车在平直的水泥路上从静止开始沿直线加速行驶,经过时间 t前进的距离为 s,且速度达到最大值 vm.设这一过程中电动机的功率恒为 P,小车所受阻力恒为 F,那么这段时间内 A小车做匀加速运动 B小车受到的牵引力逐渐增大 C小车受到的合外力所做的功为 Pt D小车受到的牵引力做的功为 Fs mv 答案: D 试题分析:因为电动车以恒定的功率行驶,则小车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根据 P=Fv,则小车受到的牵引力逐渐减小;小车受到的合外力所做
7、的功为 Pt-Fs ;根据动能定理 Pt-Fs= mv ,小车受到的牵引力做的功为 Pt =Fs mv 。选项 D正确。 考点:小车以恒定功率启动问题及动能定律。 如图所示 ,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 m的木块 1相连 ,下端与另一质量为 M的木块 2相连 ,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 ,并处于静止状态 .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 ,设抽出后的瞬间 ,木块 1、 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a1、 a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则有 A a1=g,a2=g B a1=0,a2=g C a1=0,a2= g D a1=g,a2= g 答案: C 试题分析:静止时,木板对木块 2的支持力为( M+m)
8、 g,撤去木板的瞬时,因为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所以木块 1的受力情况不变,则 a1=0,木板 2受的合外力为( M+m) g,加速度大小为 。选项 C正确。 考点:牛顿定律的应用;瞬时态问题。 如图所示,质量为 M的半圆形轨道槽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槽内壁光滑质量为 m的小物体 从槽的左侧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到右侧最高点的过程中,轨道槽始终静止,则该整个过程中 A地面对轨道槽的最小压力为 (M+m)g B地面对轨道槽的最大压力为 (M 2m)g C地面对轨道槽的摩擦力始终为零 D地面对轨道槽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小物体从最高点下落到底端时,物块对凹形槽有斜向左下方的压力,
9、所以地面对轨道槽的摩擦力方向向右;当小物体从最低点上升到顶端时,物块对凹形槽有斜向右下方的压力,所以地面对轨道槽的摩擦力方向向左。当物块在最高点时,地面对轨道槽的压力最小,最小值为 Mg;当物块在最低点时,地面对轨道槽的压力最大,对物块在最低点时,根据 ,及,解得 FN=3mg, 所以地面对轨道槽的最大压力为 (M 3m)g.选项D正确。 考点:力的平衡知识;圆周运动问题及牛顿定律的应用。 物体从 O 点出发,沿水平直线运动,取向右的方向为 运动的正方向,其 v-t图象如右图所示,则物体在最初的 4s内 A物体始终向右运动 B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始终向右 C前 2s物体在 O 点的
10、左边,后 2s在 O 点的右边 D t=4s时刻,物体与 O 点距离最远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 v-t图线可知,物体先向左做匀减速运动,然后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回到出发点,加速度始终向右,物体始终在出发点的左边, 4s时刻回到出发点。选项 B正确。 考点:此题考查对 v-t图线的理解。 实验题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采用重物自由下落的方式进行实验验证,则: 关于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中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纸带越短越好,因为纸带越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就越少,误差就越小 B实验时需称出重物的质量 C纸带上第 1、 2两点间距若不接近 2 mm,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浙江省 湖州市 八校高三上 学期 第二次 联考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