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
《2010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5分) ( 1)工欲善其事, 。(论语) 师说中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是 “ , , , 。 ”(师说) (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采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_,邪曲之害公也, _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 1)必先利其器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2)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谗谄之蔽明也 方正之不容也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拌脚石渗透
2、( shn)孽债( ni)命运多舛( chun) B闭门羹着迷( zho)挣揣( zhui)更相为命( gng) C顶梁柱哄骗( hng)桀骜( ji)长歌当哭( dng) D楷油水侵渍( z)赊账( sh)茕茕孑立( qing)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某些地方官员有 “要、等、靠 ”的思想和 “乱花钱 ”的倾向,甚至抱着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的态度,一味请求上级财政倾斜,不主动自力更生,谋思路求发展。 B互联网新时代一群代表人物共同呼吁推行 “博客行为准则 ”,旨在实现网络言论规范化,将文明规则引入网络生活。这一 “准则 ”一石激
3、起千层浪,在网络专家和网民中引起一场辩论。 C中国拥有优秀的冰壶队、实力强劲的速滑和短道速滑选手。总的来说,中国在奖牌上的推进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国现在是冬奥会团体十强有力的竞争者。 D在沉寂了 13年后,摩罗的新作中国站起来上个月问世,但这却将他推上了有口皆碑的风口浪尖,粉丝讨伐,朋友发绝交信,一个精神战士陡然间印上了耻辱的标记。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海南 “毒豇豆 ”事件,前来北京参加全国 “两会 ”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此间称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症结是在于 “多头管理 ”。 B随着猪肉价格上涨,农贸市场上货物的价格都有所上涨,除各种
4、应时的蔬菜外,肉类、蛋类、鱼、虾等海鲜的价格也有不同 程度的上涨。 C在中国,每一代人的成熟多半都依赖上一代人的品质, 上一代人如果能够坚守正确的人生价值、道德和精神信仰,那么当这些优秀品质沉淀在社会进程中时,依托于此的后代人就可以成长得更优秀。 D虽然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粮食的种植效益仍然偏低,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供求依然保持长期偏紧的态势。 答案: D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昨日午夜,朔风骤然而起,犹如脱缰的马群传来了阵阵的嘶鸣。 , 。 , , , ,一幅经典的雪中美景图,映入了我的眼帘,似梦非梦。 许多原来色彩各异的建筑都披上
5、了银装 窗外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黎明,窗棂上挂满了晶莹的霜花 风伴着雪,雪随着风 精雕细琢的图案带来了几分难得的惊喜 狂吼的寒风仍然在急速地行走 A B C D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2007年 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 40005300 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
6、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 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 都很尖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 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 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 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 72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 14年时间。
7、 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 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 “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 ”郑玄注曰: “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 ”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
8、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 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 “三代之礼一 ”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画符号,这些刻画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
9、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 的发展环境。 【小题 1】下列不能作为 “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 ”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 B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C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 D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 【小题 2】下列最能体现良渚古城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A古城筑于天目山脉的支脉,城的南北两侧有苕溪和良清港流过。 B城墙底部铺垫着由人工开凿而成的尖石,上部用纯净黄土夯筑。 C古城占地面积虽与颐和园相当,但建筑规模却超过了颐和园。 D工程浩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
10、、物力和财力,并历经多年时间。 【小题 3】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答 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B 【小题 1】 “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 ”原文无表述,属无中生有; 【小题 2】此题要求选择的是 “最 ”能体现古城建筑特点
11、的一项,综合比较来看,b项 “最 ”能体现; 【小题 3】原文说是 “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17题。 古 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 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 白花鱼藤 ,属稀有的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
12、,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百日生仙。这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 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
13、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 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也就想到,一位 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 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
14、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 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
15、生命的又一次接 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 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
16、自人民日报 2008-01-07第 16版) 【小题 1】联系上下文,说说 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 吃惊了 , 我 为什么 吃惊 ? 【小题 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 “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做了怎样的 “品读 ”? 【小题 3】文章叙述了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年老女人生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 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 【小题 1】 作者原以为许多颗藤的相互缠绕依附会有如此繁盛的生命景象,但主人说只是一棵藤。 这一棵独立的藤没有依托 “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顽强地生存了上千年。( 4分)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河南省 南阳 中高 第三次 调研 考试 语文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