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甄 选 /箴 言 聒 噪 /恬 淡 结 实 /结 构 弹 劾 /弹 丸 B 掠 影 /虐 待 舐 犊 /胼 胝稽 查 /稽 首 解 救 /解 差 C 缄 默 /信 笺谄 媚 /胡 诌屏 障 /屏 除大 度 /忖 度 D 羁 绊 /亟 待 校 正 /比 较 装 载 /记 载畜 牧 /牲 畜 答案: B 试题分析: B项, l/n, sh/zh, j/q, ji/ji。( A zhn; gu/tin; ji/ji; tn/dn; C jin; chn/zhu; p
2、ng/bng; d/du; D j/j; jio; zi/zi; x/ch。)从历年高考来看,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各组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以记忆为主。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吴天明是许多第五代导演的伯乐。在任西影厂厂长期间,他大胆 启用 张艺谋、周晓文等一批有艺术潜质的新人,为他们提供独立拍片的平台。 B气管黏膜是保护人体的
3、第一道关卡,这道关卡被破坏后,有害颗粒物就会进入 和 伤害肺部,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患病。 C只要算盘还在使用,珠算就不会仅仅是一种遗产,而是一种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提并论、相互补充的实用技术,它还会因可持续发展而 “永葆青春 ”。 D中国的口头文学非常博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陈陈相因 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启用,开始使用。与语境不符。应使用有 “提拔、任用 ”之意的 “起用 ”。 B此处应用 “并 ”。 D陈陈相因,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含贬义,与语境不符。可改为 “口口相传 ”。 词语是高考常
4、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六近义词辨析。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词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 义的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日,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公交车内,司机当机立断,和 4名热心乘客一起将患者送到医院,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司机和乘客的爱心之举赢来了网友一片点赞。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
5、解之道。 C “侃 ”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 “侃 ”中谈成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 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 “一次一授权 ”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答案: A 试题分析: B结构混乱, “寻找解决 破解之道 ”杂糅。应为 “寻找解决 的办法 ”或者 “寻找 破解之道 ”。 C语序不当: “特有的 ”放在 “北京人 ”后面。D “减弱 ”与 “风险系数 ”不搭配,应改成 “降低 ”等词。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6、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 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 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 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 所以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游戏中积累零散经验越丰富,在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话题为学前教育,
7、所以相比较而言, 比较适合作为开头句, 构成因果关系, 中 “只有 ”“才 ”构成条件关系。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 杨禹 范敬宜走了。这位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曾经说,来生还要做记者。 作为新闻人,老范一直站在新闻的开头。 1979年 5月 13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记者调查莫把
8、开头当过头,采写者是该报农村部记者范敬宜。那时,老范刚刚结束了十几年 “右派 ”生涯,从务农的田间地头,回到省报的案头。那个春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半年,国内掀起一股从 “左 ”边刮来的风,质疑一些符合三中全会精神的基层实践“做过头了 ”。 记者老范,凭新闻人的直觉,写就此文。莫把开头当过头 敢把初露萌芽的农村生产自主权称作 “开头 ”,敢把强大而无形的 阻力概括成 “视改革为 过头 ”,谁给了范敬宜这么大的胆子? 忆老范,不能不提老黄,老黄名叫黄彩忠,当时是人民日报一名编辑。老黄把老范请到了北京,一起逐字逐句再推敲辽宁日报的那篇头条。 几天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转发了莫把开头当过头,还配
9、上了编者按。 1700多字的莫把开头当过头,从此作为新闻名篇,载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范敬宜,从这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起,人生如同加了助推器,由辽宁日报、经济日报至人民日报,总编辑一路做过来。 1998年,在长江洪水刚刚退去的那个秋天,国内 很多媒体都在做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报道,那段日子,屡屡提及老范这篇莫把开头当过头的人,不在少数。 2008年,新闻界再做纪念改革开放 30周年的报道时,老范已经转而去清华执掌新闻传播学院了。 因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而迈入人生新境界,因锐意创新而成就了自己的总编辑风格,因最后做了个教书匠,而真的回到了新闻生产线的开头。 报人老范去世的前一晚,电视人白岩松正
10、在创新。在前一晚的亚运开幕式直播中,他创造性地 “用新闻方式解说亚运 ”,一时间成为新闻界热议的话题。电视人小白用一种站在新闻开头、奋力创新的姿态,于无意中 送新闻界老前辈一程,冥冥中,也算是令同仁赞许的一番临别之谊。 老范一辈子是报人的楷模,虽然没有从事过电视新闻工作,但也曾评说过央视新闻,言语间,以新闻基本规律为尺。 白岩松于转播之初就开宗明义跟观众一起建立 “五个时间纬度 ”2000 年的广州, 200年的海心沙岛, 20年的从北京亚运到广州亚运, 2年的从北京奥运到广州亚运, 2小时的开幕式,其意义在于,这一刻,终于甩掉了羁绊电视新闻人已久的画面束缚,而大大方方地去搭建画面背后的新闻逻
11、辑。 最终,屏幕上还是那些画面,而解说者也是评论者白岩松,为观众提供了比画面更丰 富的东西。这些东西,恰恰是电视新闻人过去不太看重、也不太善于驾驭的。他们习惯于用画面、用现场 “直给 ”;他们认为观众只会对精彩的视觉享受感兴趣,只能容忍屏幕外的只言片语,而不会有耐心去进入一段新闻逻辑。 这一次,白岩松和他的同事们首先让自己有了这个耐心。这是最新鲜的 “电视化表达 ”。事实上,他不过只是借用了报人们熟悉的新闻方法,使电视新闻的屏幕在不断变大、变薄、变清晰之后,重新变得厚实起来。 报人老范,当年是这么评价电视新闻的:办报有很多好办法,如果被哪个聪明的电视人拿了去,电视新闻就更强大了。 报人老黄,最
12、爱 说的一句话是:新闻人要时刻让自己新鲜着。 报人老范,最动情的一句话是: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莫把开头当过头。无论报人还是电视人,离自己的前方,都还有一段要奔跑的距离。大家都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多数人没有去清华听过范老师的课。但在他溘然离去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想下辈子还做记者的人,很快就会回来。 【小题 1】本文所说记者要 “站在新闻的开头 ”有什么涵义?请作简介。( 4分) 【小题 2】本文是通过那些事例来推崇范敬宜的?请作简述。( 5分) 【小题 3】本文用很大篇幅写白岩松,对于表现主题有什么积极作用?( 6分) 答案: 【小题 1】( 4分) 有直觉,够敏感,善于发现新闻。 能引
13、导受众(读者、观众)领会新闻所包含的时代气息、历史意义。 要有创新意识,不断开拓。 要有个性特点,有风格特征。(每点 1分,答对 3点给 4分) 【小题 2】( 5分) 发表记者调查莫把开头当过头,胆识过人。 先后担任辽宁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锐意创新成就个性风格。 去清华执掌新闻传播学院,回到新闻生产线的开头。 评说电视新闻,有真知灼见。 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还说来生还要做记者,真懂真爱新闻事业。(每点 1 分,答对 4 点给 5 分。只举事例,没有评价(例如第 点,没有 “胆识过人 ”之类的评价),本题最多得 3分。) 【小题 3】( 6分)示例: 作者把白岩松的创新之举看
14、做送新闻界老前辈一程的临别之谊, 写白岩松有推崇创新、纪念范敬宜的意味 。 白岩松创新之举的成功,印证了范敬宜对电视新闻的评价,表现了范敬宜的真知灼见。 用白岩松使电视新闻的屏幕 “变得厚实起来 ”的近例,使范敬宜莫把开头当过头的远事变得如在眼前,让今天的读者更有感性体验。 用范敬宜、白岩松的事例表明 “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 ”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凸显作者的主张。(每点 2 分,本题最多得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文是一则通讯,属于新闻。文章的开头,即 “新闻开头 ”有 “导语 ”的意味, “站 ”有 “树立 ”、 “起标杆作用 ”的意味。有了这些理解,考生就可以找到文中诸如,当很多人
15、质疑改革开放的时候,范敬宜 “凭新闻人的直觉,写就此文 ”, “因锐意创新而成就了自己的总编辑风格 ”等信息,进而总结出答案:。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可通读全文,梳理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即可。第三、四段可以总结出第一点; “由辽宁日报、 经济日报至人民日报,总编辑一路做过来。 因锐意创新而成就了自己的总编辑风格 ”,可总结出第二点; “因最后做了个教书匠,而真的回到了新闻生产线的开头 ”,可总结出第三点; “老范 虽然没有从事过电视新闻工作,但也曾评说过央视新闻,言语间,以新闻基本规律为尺 ”, “
16、报人老范,当年是这么评价电视新闻的 电视新闻就更强大了 ”可总结出第四点; “报人老黄,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新闻人要时刻让自己新鲜着 ”“报人老范,最动情的一句话是: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可总结出最后一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 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文的主人公是范敬宜,作者写其他人,肯定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考生只需找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白岩松的,这些方面与主人公范敬宜有什么关系即可总结出答案:。作者定 “报人老范去世的前一晚,电视人白岩松正在创新 于无意中送新闻界老前辈一程,冥冥中,也算是令同仁赞许的一番临别之谊 ”,表达出推崇创新的意思;
17、 “这是最新鲜的 电视化表达 报人老范,当年是这么评价电视新闻的 ” ,作者借写白岩松,验证了范敬宜的真知灼见;作者说, “我们知道,这个想下辈子还做记者的人,很快就会回来 ”,意在告诉读者,范敬宜的精神一定会有继承者,而白岩松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再忆萧珊 巴金 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 “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我安慰她: “我不要紧。 ”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
18、。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 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 “蕴珍。 ”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 “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 ” 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地望着我说: “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 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 “蕴珍,我在这 里,我在这里 ” 我用
19、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 “我到哪里去找她?! ”我连声追问自己。 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 。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 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 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 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
20、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后来, “文革 ”收场,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 一副前额皱成 “川 ”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 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
21、低声哭泣。 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 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境。 我应当振作起来 ,即使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 “牛鬼 ”,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 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 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闹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忙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小题
22、 1】第 段画线句子与文中哪句话呼应?这两处呼应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2】文中说在做不完的梦中只有萧珊的哭泣、愁颜, “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 ”。请你谈谈这些话语的内涵。( 5分) 【小题 3】文中第 段画线句子说 “我应 当振作起来 ”,你能感受到作者的 “振作 ”吗?请作简述。( 6分) 答案: 【小题 1】( 4 分)与 “(第 段)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呼应( 2 分)。作用是标明似梦似幻的追忆的起止点( 1分),点明 三段的内容是恍惚中的追忆( 1分),使现实与思绪相融合( 1分),又使文章结构脉络(段落层次)清晰可辨( 1分)。本题最多得 4分。 【
23、小题 2】( 5分)这些话语反映,在作者印象中,妻子总是关心、担忧作者;( 2分)对此,作者满含感激、爱意;( 2分)同时,作者为不能给妻子带来安全和幸福感到愧疚不安。( 2 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妻子 去世后作者处境艰难。( 2分)本题最多得 5分。 【小题 3】( 6分)示例: 在梦中主动追寻 “笑声 ”,在追忆中凸显 “笑脸 ”和“亲切的声音 ”; 对甩掉精神枷锁的精神追求、对 “悲伤没有用 ”的清醒认识; 对病苦、死亡的超然态度; 生前身后都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的决心; 在冬天仍按时作息的坚持; 强忍病苦和精神折磨,努力保持风度和尊严(努力不给别人添麻烦)。每点 1分,答对 4点即可给 6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广东省 惠州市 第一次 调研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