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高三 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下列句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 。 ( 2)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道、释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在山顶山相逢。 (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
2、答此题,可结合着词语所在语句的具体语境分析,南辕北辙:到南方的楚国去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第 句共有两个转折句,每一转折句的前句都言的是作品的表面,后句都言的是作品的实质,选择 “买椟还珠 ”最为恰当。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所以选 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
3、一项是( )( 3分)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 , , , , 。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的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突然发现它写的真好 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不禁哼出一句 “月亮的脸偷偷的在改变 ” 现在要 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语句衔接题一般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从话题角度(空间、时间、人称等)一致,情感事理一致(如一面和两面、正面和反面、原因和结果等,要符合事理),情境氛围,句式结构,语气、音韵和谐等角度考虑分析。 句紧承 “我没有
4、什么特别的感觉 ”一句,并引起 句, 句是对 句的评价, 句另起一层, 句紧承 句, 句中 “这时 ”照应 句。所以选 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感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 “青春之国家 ”!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
5、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 撰写微博,围绕着 “追星 ”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 “假正经 ”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成分残缺, “一幅 大写意 ”缺谓语动词,应在 “一幅 ”前添加 “形成 ”。 C语序不当,第二个分句中 “剥夺 ”的宾语应该是 “那些依然坚强的生命 ”,应把 “依然坚强 ”提到 “生命 ”的前面,并在 “生命 ”前添 “的 ”。 D句式杂糅, “耐人寻味 ”就是 “让人寻味 ”,不能作 “有 ”的宾语, 该句
6、与 “总有一种滋味留在心中 ”杂糅。故选 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每小题 3分,共 9分) 家风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 “家风 ”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 “纲领 ”,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家风 ”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无锡锦树堂钱氏宗谱所记载钱氏家训,可以概括为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八字
7、。在传统社会,家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侧重会略有不同,但无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姓氏相同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用祖先的荣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 ,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身产生认同。家风实际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
8、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 “最大公约数 ”。 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另一个宏观抽象,二者其实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 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 “深入 ”,到具体行动上的 “浅出 ”。 现实中,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诗礼传家、耕读传
9、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谓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有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尽管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却能通过言传 和身教让每个人刻骨铭心。正因为家风是每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整体和全方位的。 家风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
10、体,更需要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与安定。 无论现实多么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变化,一个个家庭的 家风的存在,仿佛就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屹立不动。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我们要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 【小题 1】下列关于 “家风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传统中国,家风是人们所受的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成员受教育的起点,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它
11、。 B受中国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影响, “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 ”等家风代代传承,已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脉 C传统社会的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开,不外乎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D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的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 “纲领 ”,指导和规划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小题 2】下列对 “家风 ”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它使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鲜活;通过这个载体,核心价 值观更易实现 “深入
12、浅出 ”。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价值观的 “最大公约数 ”,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一宏观一微观,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 C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成员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从中受到家风无形力量的影响,这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性。 D要想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我们既要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又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 【小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 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日趋严重,家庭道德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 B有的大
13、家族,把和自己姓氏相同但并无直系血缘关系的杰出历史人物说成是自己家族的祖先,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赢得社会的认同。 C要让家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将它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 D家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对个体的教育是持久而全方位的;离开了家风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践行。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论述 “家风 ”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 D项,偷换概
14、念, “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的应为 “家族组织 ”,而非 “家风 ”。所以选 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 B项,理解不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 “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 ”错误。所以选 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分析选项是否正确, A“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 ”,程度言重了。 B“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
15、社会地位,更加赢得社会的认同 ”错,目的是为了赢得家族成员的认同。 D“离开了良好家风的继承和发展,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贯彻落实 ”,绝对化,家风是重要载体,而非唯一载体。所以选 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题。 何嗣 j:由职业校长而践行现代大学制度 俞 可 1897年 4月 8日,地处上海徐家汇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 )开办师范院,此举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之滥觞。师范院亦为该校首个教学机构,后人遂尊该日为校庆日。因此创举,南洋公学首任总理 (校长 )何嗣 j 得以彪炳中国教育史册。何嗣 j(1843一 1901),字梅生,江苏
16、武进人,世代耕读。以一介生员入伍 (淮军 )而辅佐两广总督张树声,仕途坦荡却并非得意,便遁隐乡野。 1896年,清廷决意创办南洋公学,天降大任于斯人,何嗣 j认定办学乃安身立命之举, 毅然肩负南洋公学首任总理之职,为该校百年伟业奠基,为中国教育体制拓荒。 甲午战争惨败。 1860年 10月 31日,太常寺少卿盛宣怀向光绪递呈奏折,阐明创办南洋公学之意,并提议三品衔分省补用知府何嗣馄出任公学总理,总办公学事务并节制下设的监院和华课总教习。盛宣怀之所以慧眼识中何嗣 j是因为他热衷于教育,主张 “开通知识,教育尤亟 ”;盛宣怀称其 “学术湛深,不求闻达,志气尤坚卓,不致 始勤终堕 ”, “总理之人非
17、该员不足当此选 ”。 以 “明体达用,勤学善诲 ”为培养目标,何嗣 j设计了严格的选拔制度。师范新生皆持 “白据 ”即 “南洋公学师范学堂试业证 ”,两个月后再确定去留和分层。分层采用 “五层格 ”,每合一层格者可换据,依次换为蓝、绿、黄、紫、红据。执红据者准予担任教习。每季考核一次,优者递进,劣者淘汰。何嗣 j每月按层格发给师范生津贴,一层格每月津贴膏火银 6两,进一层格加银 1两, 10两封顶。对成绩欠佳与违犯校规者,则扣除膏火银。一旦兼职教员,师范生可额外领取 40两,而总教习月薪也不过 100两。 打江 山易坐江山难。办学亦然。一旦有章可循,学校成员即可按部就班,学校运作亦可有条不紊。
18、开学当年 10月,何嗣 j拟定南洋公学章程,对学校所有事务一一予以规制,事无巨细,无一挂漏。 “凡章程所无,未经总理注入者,不准据事理擅行。凡章程所有,未经总理注废者,不准据事理擅废。 ”该章程由何嗣 j亲笔书写,张贴于大众易见之处。治理学校,何嗣 j以严厉著称。 1899年 4月 19日,他发布学生奖励办法,以 “中课、算学、英文三项积分而定,一项不及格者皆不奖 ”。这些皆为办学过程中凝聚而成的思考与策略,何嗣馄每年年终把新增与改易的规 章制度汇辑成册,并增订公学章程。 设置师范院旨在解决南洋公学的师资问题,而公学又为师范生提供绝佳的教学实践基地。师范院一旦启动,公学其他教学机构的设置便纷纷
19、跟进,首先便是何嗣 j仿照 旧本师范学校有附属小学校之法 ”创设的外院即高等小学堂,于1897年 10月 5日招生, 1l月 9日开学。大班毕业生可升入 1898年 4月 22日开学的中院即中学堂。 5年制 (包括 2年高等预科 )的中院为学生提供 “充分预备而升入大学 ”。外院还为师范生提供编写教材的可能,有些校本教材竟可辐射到国内其他新式小学堂,如蒙学课本物算笔算 本国地理教科书少 :当然,新设的译书院介译大批西学经典,既用作教材又开启民智。外院 1899年 6月第三次招生,入学考试成绩排名第五和第六的分别为范静生和蔡艮寅。前者就是曾两度出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镰,而蔡艮寅即蔡锷,入学半年便
20、应梁启超之邀赴日留学。 南洋公学的师范、上、中、外四院分级办学模式堪称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之创举,垂范久远。清史稿记载 :“中国教育由系统之组织,此其见端焉。 ”原创者虽为盛宣怀与何嗣 j,执行则由何嗣 j独自担纲。执掌四年可谓筚路蓝缕,办学之效不可立竿见影,何嗣 j却使南洋公学异军突起。他辞 世次年, 1902年 2月13日,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奏折中称 :“查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理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 何嗣 j办学,事必躬亲,焚膏继晷,宵衣旰食,入不敷出,积劳成疾。 1901年3月 1日,何嗣 j闭门 “撰拟奏草 ”,突发中风, “搁笔侧首 ”而逝,时年 58岁。
21、盛宣怀赞何嗣 j“宏深邃密,体用兼赅,淹贯古今各国源流,有匡世之略,而不囿于晚近 ”,因而, “公学之规模考查,钩稽权衡,靡不中于事理 ”。他与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朝廷,称 “公学之营造法式、教育章程,尤为该员心力之所专 ”,何嗣 j“积劳病故 ”,故 “请将何嗣 j学行宣付史馆立传折 ”,以彰其勋。1917年,学校师生制作何嗣 j铜像一座立于校园,以资纪念。 何嗣 j著述寥寥,且大都毁于寓所 1887年失火,现存世仅存悔斋文稿五十余篇。尤其在担任校长四年期间,何嗣 j不事著述,其 “述 ”便是校长的既定职责,其 “作 ”即为所奠定的南洋公学百年基业。这便是校长职业化。面对当今大学校长
22、“双肩挑 ”固有模式并日趋院士化与官员化,职业校长在位期间只能是教育家,其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而且,只有职业校长才能对大学章程 “顶礼膜拜 ”。可见,大学章 程与职业校长共同构成现代大学制度,缺一不可。何嗣 j堪称全职校长之典范,心无旁鹜而鞠躬尽瘁。 (摘自上海教育 2013年第 15期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记述了何嗣 j兴办南洋公学师范院的经过和取得的成就,详略得当,细节突出,内容详实,有很好的励志作用。 B盛宣怀认为公学总理人选非何嗣 j莫属。盛宣怀对何嗣 j十分赏识,因为何嗣 j在事业心、学识、眼界上有过人之处。 C
23、何嗣 j拟定南阳公学章程,对学校所有事务都一一做好规定,并且不断增订完善, 每年开学汇编成册公布于众。 D曾两度出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镰和蔡锷将军都是师范院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当时因学业成绩优异而赴日本留学。 E 本文刻画了一位办学事必躬亲、焚膏继晷、积劳成疾而溘然长逝的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先驱,中国近代史上杰出教育家形象。 【小题 2】何嗣 j作为职业校长采取了哪些措施兴办师范教育?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6分) 【小题 3】盛宣怀在文末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了何嗣 j的功绩,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作者认为,职业校长在位期间只能是教育家,其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而且,只有 职业校长
24、才能对大学章程 “顶礼膜拜 ”。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 5分)答 B给 3分,答 E给 2分,答 D给 1分,答 A、C不给分。 【小题 2】( 6分) 师范为基 层格育师( 2分) 各就其位 按章行事 ( 2分) 增中小院编校本书(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3】( 6分) 思想宏大深沉,体系完备。 才华横溢,挽救世道。 视野开阔、有眼光,不受时代局限。 苦心孤诣,办学成绩突出。(每答出一方面给 2分,答出三个方面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4】( 8分)职业校长是真正的教育家 ,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既不是追求科研成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宁夏 银川市 回民 中学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