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年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誊写 /藤萝脚踝 /裸露折桂 /折皱 B蛰伏 /车辙颧骨 /鹳雀弄堂 /玩弄 C虔诚 /黔剧翌日 /横竖散文 /散失 D巨擘 /破译毡房 /粘附塞车 /闭塞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tng hui/lu zh; B zh qun/gun lng/nng; C qin y/sh sn/sn; D b/p zhn/nin si/s。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当下,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 相得
2、益彰 的平衡局面渐被打破,批评离创作越来越远,作家只管写好自己的作品,批评家仅负责作品的评论。这种不良趋势发展到 极致 ,便是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成为 两张皮 :原本是批评与创作的对话问题,现在却成为批评家一厢情愿的问题。如何能 鞭辟入里 地评判作品的优劣得失?的确是文学批评界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A相得益彰 B极致 C两张皮 D鞭辟入里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相得益彰:彼此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出各自的好处。 B极致:最高的境界、最高的造诣或成就、学识、才能,用于正面。 C两张皮:指的是相互之间原本存在必然联系或依附关系的两种事物发生游离而单独存在。D鞭辟入里: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3、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灰霾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去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标着着中国数千年来的人口结构 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意味着广大百姓生活质量与价值观念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改善。 C从今年高考 “一模 ”统计数据看,学生成绩整体正常,反映了各学校的备考措施和教学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标,发现了一些学校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短板。 D城市雕塑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公共艺术,应该慎之又慎。既然城市雕塑是面向大众,是由民众买单,那么接受
4、民众的审核不仅是对民众的尊重,更是民众的权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 B搭配不当, “价值观念 ”不能和 “改善 ”搭配,应改为 “改变 ”。C “反映了各学校的备考措施和教学效果良好,达到预 期目标,发现了一些学校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短板 ”兼有句式杂糅及缺主语的毛病。 D “城市雕塑 ”是前后分句的主语,应放在 “既然 ”前, “接受民众的审核 ”“是民众的权利 ”搭配不当。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填在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常听人说 , , 。也有人认为 ,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 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
5、化关系不大 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承接上文的 “中国哲学 ”包括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 具体讲孔子思想,与 衔接,肯定孔子思想的作用, 指出孔子思想的弊端,放在 后面。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城镇化不是给 “房地产化 ”代言 邓海建 城镇化是最近最热门的议题,与城镇化相关的提案也最多。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直言, “参加两会
6、21年,研究城镇化 28年,深感今年城镇化最热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然而与往年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指城镇化三大核心问题,即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 ”、 “落实人口城镇化 ”以及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并行 ”,推动城镇化实至名归。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仅此观之,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五年转移农村人口 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 9%提高到 52 6% 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 “城门 ”在制度层面逐渐
7、打开。 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 90%、韩国达到80%等现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 “新型城镇化 ”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 “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 ”列为 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发改委领导近日更在人大记者会上表示,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今 年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出台。这些信号都表明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 城镇化当然要圈地扩容、要盖楼建房,但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显然不是房地产化。以城镇化的方向来修复地产股估值等逻辑,显然忽略了以下几层思考。一者, 1995
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带来一个更令人头痛的问题 市场房价进入快速上涨甚至暴涨期。房价问题的背后,还有以下值得注意的数据:从 2000年至 2010年的 10年内,国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83%,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 45%,土地城 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速度极不匹配。那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积极稳妥 ”之意,当然在于纠偏类似失衡,在平抑房价的同时,引导地产业理性归位。 二者,新型城镇化之 “新 ”,就是要区别于 “造城运动 ”,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有数据显示: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 2 7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 2 36亿人。今
9、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恐怕还要再等等 “市民化 ”的进程。换句话说, “城镇化 ”固然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个过程,但这种 “转化 ”不仅要有 “广度 ”、更要有 “深度 ” 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 “提高城镇 化质量,使之健康发展 ”。 三者,城镇化固然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不仅仅停留在盖房子层面。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 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 “城市病 ”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即便是硬件而言,我们更需要对城市交通、环境、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还得考量城市群内部的协调
10、发展问题。 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 “人口的城镇化 ”,更应是产业、人口 、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给 “房地产化 ”代言。 ( 2013年 03月 09日 人民网) 【小题 1】 “城镇化 ”成为今年两会最热门议题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 4分) 【小题 2】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又与传统的新闻文体有明显的不同。新闻评论在表现新闻事实上有什么优势?请结合文本分析。( 5分) 【小题 3】作者以 “城镇化不是为房地产化 代言 ”为标题的意图是什么?你认为“城镇化 ”应该为什么代言?( 6分) 答案
11、: 【小题 1】 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背负着拉动增长的重任。 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 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市场房价快速上涨甚至暴涨。 “市民化 ”的进程跟不上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城市病 ”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每点 1分,表达要准确简略,过多照抄原文扣 1分。) 【小题 2】示例 1 新闻要求客观地反映现实,一般不掺进作者的观点。而新闻评论观点鲜明,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 作者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表明 “城镇化不是给 “房地产化 ”代言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城镇化过程中房地产化的错误倾向,同时起了监督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
12、。 示例 2 新闻 以报道当前事件为主,而新闻评论的材料既有当前,又可以有史料等; 作者在文中用了充分的数据和历史资料,说明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扩张远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 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更清晰的认识,有理有据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有助于 “房地产化 ”问题的解决。 示例 3 新闻报道要求简洁,而新闻评论篇幅较长; 作者分三点分别对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 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这一新闻事实。 【小题 3】( 1)作者以 “城镇化不是为房地产化 代言 ”为标题,意图是: 表明了文章的中心 针对的是当下错将 “城镇化 ”往 “房地产化 ”方向发展,以致出现的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 提出明确
13、的观点态度, 从而吸引了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 2) 城镇化应该为进城人口的权益代言, 为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代言, 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新型城市代言。 【小题 1】 试题分析:答案:在第一、二、三自然段中,需要学生能从中概括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答出 “不同点 ”3 分,其中 “新闻特点 ”1 分, “新闻评论特点 ”2 分;结合文本 1分; “好处 ”1 分,考生答出其他的特点,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答出标题意图 4分
14、,其中指出针对的对象 2分,提出明确的观点态度 1分,吸引读者 1分;第二个问 1点 1分,任答两点 2分。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灵魂的巢 冯骥才 对于一些作家,故乡只属于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长大后羽毛丰满,它就远走高飞。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我太熟悉一次次从天南海北、甚至远涉重洋旅行归来而返回 故土的那种感觉了。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 “天津 ”的路牌,或者听到航空小姐说出它的名子。心中便充溢着一种踏实,一种温情,一种彻底的放松。 我喜欢在夜间回家,远远看到家中亮着灯的窗子,
15、一点点愈来愈近。一次一位生活杂志的记者要我为 “家庭 ”下一个定义。我马上想到这个亮灯的窗子,柔和的光从纱帘中透出,静谧而安详。我不禁说: “家庭是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 ” 我的故乡给了我的一切。 父母、家庭、孩子、知己和人间不能忘怀的种种情谊。我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无论是咿咿呀呀地学话还是一部部十数万字或数十万字的作品的写作 ;无论是梦幻般的初恋还是步入茫茫如大海的社会。当然,它也给我人生的另一面。那便是挫折、穷困、冷遇与折磨,以及意外的灾难。比如抄家和大地震,都像利斧一样,至今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难平复的伤痕。我在这个城市里搬过至少十次家。有时真的像老鼠那样被人一边喊打一边轰赶。我还
16、有过一次非常短暂的神经错乱,但若有神助一般地被不可思议地纠正回来。在很多年的生活中,我都把多一角钱肉馅的晚饭当做美餐,把那些帮我说几句好话的人认做贵人。然而,就是在这样困境中,我触到了人生的真谛。从中掂出种种情义的分量,也看透了某些脸后边的另一张脸。我 们总说生活不会亏待人。那是说当生活把无边的严寒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就看你识不识货,是否能够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我的许多温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风里的;我挨批挨斗就在五大道上。一处街角,一个桥头,一株弯曲的老树,都会唤醒我的记忆。使我陡然 “看见 ”昨日的影像。它常常叫我骄傲地感觉到自己拥有那么丰富又深厚的人生。而我的
17、人生全装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 一次,在法国,我和妻子南下去到马赛。中国驻马赛的领事对我说,这儿有位姓屈的先生,是天津人,听说我来了,非要开车带我到处跑一跑。待与屈先生 一见,情不自禁说出两三句天津话,顿时一股子惟津门才有的热烈与义气劲儿扑入心头。屈先生一踩油门,便从普罗旺斯一直跑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路上,说得净是家乡的新闻与旧闻,奇人趣事,直说得浑身热辣辣,五体流畅,上千公里的漫长的路竟全然不觉。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们如此亲热与忘情 家乡把它怀抱里的每个人都养育成自己的儿子。它哺育我的不仅是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米,更是它斑斓又独异的文化。它把我们改造为同一的文化血型。它精神的因子已经
18、注入我的血液中。这也是我特别在乎它的历史遗存、城市形态乃至每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 建筑的原故。我把它们看做是它精神与性格之所在,而决不仅仅是使用价值。 我知道,人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里,一半还得听天由命。今后我是否还一直生活在这里尚不得知。但我无论到哪里,我都是天津人。不仅因为天津是我出生地 它决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 (选自大家文丛 冯骥才有删减) 【小题 1】作者为什么 “喜欢在夜间回家 ”?( 4分) 【小题 2】作者在文中写了在法国马赛的经历,请分析其作用。( 5分) 【小题 3】作者在文章最后说 “天津是我出生地 它决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 ”,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9、 。( 6分) 答案: 【小题 1】 因为夜晚的家在柔和的灯光映照下显得格外静谧、安详。 夜间的家灯光给人温暖之感,让人有归属之感。 【小题 2】 插叙。( 1分) 这一段插写了身在法国的天津人对家乡的回忆绵绵不绝,突出身处异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无比眷恋之情。( 2分) 这样写更加有力地突出了家乡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地位,家乡给人丰富且深厚的人生,是人们的精神栖息地,灵魂的归属地。( 2分) 【小题 3】 表达了家乡孕育着人、人与家乡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2分) 作者在家乡经历的一切 , 包括童年、写作,甚至是不幸的遭遇,这使得作者 感悟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 (2分 ) 故乡的个性、城市的文化
20、造就着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的个性,在人的内心深处镌刻出深刻的乡土烙印,二者共生共长、水乳交融,而这些是融注于血液的文化认同感。(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每点 2分, 答出 “夜晚的家有柔和的灯光 ”等意思给 1分,答出 “静谧、安详 ”给 1分。 答出 “家的灯光给人温暖之感 ”,或 “让人感受到踏实、温情、彻底的放松 ”,或 “让人认识到家庭是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 ”等意思给 1分,答出 “让人有归属之感(归宿感) ”给 1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 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答出 “插叙 ”给 1分。 准确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给 1分,答出
21、“突出游子对家乡的感情 ”等给 1 分。 答出 “突出了家乡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地位 ”给 1分,准确回答家乡对人精神与性格的影响给 1分。 增加第 4、第 5、第 6三个得分点: 4笼统地回答这样写 “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等可给 1分; 5回答 “照应上文所写的作者对故乡踏实、温情、放松的感觉 ”给 1分; 6回答 “引出下文的议论抒情 ”给 1分,答出议论抒情的具体内容再给 1分。但本题总得分不得超过 5分。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 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第 个得分点若摘抄第 4段相关内容或第 5段故乡让作者拥有 “丰富又深厚的人生
22、 ”等语句作答也可酌情给分。第 个得分点若摘抄第 7 段相关内容,如故乡把 “斑斓又独异的文化 ”“注入我的血液中 ”,塑造了 “我 ”的 “精神与性格 ”等可酌情给分。 增加第 4、第 5两个得分点: 4准确回答 “生命的巢 ”的含义,如答 “故乡诞生了作者的生命,故乡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米在物质上哺育了作者 ”等可得 2分; 5如根据第 段回答 “故乡让作者心中充溢着踏实、温情和彻底的放松,让作者的灵魂得以休 憩 ”等可得 2分。但本题总得分不得超过 6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怎样理解文
23、化的 “雅 ”和 “俗 ” 李德顺 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 “精英文化 ”就是 “高雅 ”的,而 “大众文化 ”则是“低俗 ”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 “高雅文化 ”与 “通俗文化 ”、 “精英文化 ”和 “大众文化 ”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对文化之 “雅 ”和 “俗 ”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 “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 ”来规定什么属于 “雅 ”文化,什么属于 “俗 ”文化。这里的 “雅 ”和 “俗 ”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广东省 汕头市 普通高中 第二次 教学质量 测评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