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杨丽萍被誉为用肢体说话的人,宛如传递着天地自然生息的神秘舞者,美丽动人的轻盈身影,流泄出 丝丝入扣 的生命律动。 B政府应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提高公民的收入水平, 勉力 提高公民的幸福感受,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指标。 C盛光祖在参加完人大会议后表示,对于铁道部并入交通部的大部制改革,铁道部没有阻力, 至于 具体方案,他还不太清楚。 D周末待在图书馆里饱览文学、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的著作,遍读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美文,真有一种 过屠门而大嚼 的快感。 答案: D
2、 试题分析: D选项望文生义, “过屠门而大嚼 ”比喻心中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米安慰自己,不能用来比喻饱读诗书的快感。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3分) A环保部门加强了对临时租用、外借机动车排污控制装置的定期检测,环保执法人员发现弄虚作假将没收车辆并进一步接受检查。 B文化产业一直方兴未艾,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全社会自由创新的文化环境,成为昨天论坛上备受关注的话题。 C环巢湖区域的旅游综合体耗资千万打造的可搭乘百余人的豪华游船合肥旅游一号,今年有望开放,其停靠码头也正在升级改造
3、中。 D面对新规严厉的处罚条款,很多有车一族、有证一族小心翼翼恶补新交规,尽管如此,还有部分驾驶员因为学艺不精吃了苫头。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句式杂糅, “接受检查 ”的不是执法人员; B项, “一直方兴未艾 ”语义重复; C项,搭配不当, “搭乘 ”连接的宾语一般是交通工具。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下列各句中,字形及加点字注音全都无误的一句是 ( )( 3分) A通过这两天的采访,我们都亲身感受到了代表、委员认真为民 履 ( l)职和参政议政的敬业精神,也体会了两会在市民心目的分量。 B在湖南卫视新一期我是歌手节目中,歌手林志炫凭借对歌曲没离开过的完美演
4、译 ( y)一举夺冠,并得到了众多歌迷的赞许。 C 3月 5日,在将近 2小时的报告结束后,近 3000名人大代表 给 ( j)予温家宝热烈掌声。此后,温家宝以三鞠恭告别了十年总理生涯。 D 3月底,小贝来 参加中超的宣传,球谜将一睹其风彩。小贝担任的是中超联赛的国际形象大使,但 肖 ( xio)像不会出现在国内联赛赛场。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 “译 ”应为 “绎 ”; C项, “恭 ”成为 “躬 ”; D项, “彩 ”应为 “采 ”,“肖 ”读音为 xio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
5、千年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是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的? 这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7月 12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共同主办 “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 ”,第一次面对公众讲述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10年取得的初步成果。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所言,根据大量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 10余个省级考古研究机构、近10所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 “十五 ”、 “十一五 ”、 “十二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
6、学科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 空框架。 探源工程初步建立起在精确测年基础上的各个地区公元前 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环境与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距今 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辽宁牛河梁、安徽凌家滩等年代距今 5000年左右的遗址,发现了随葬精美玉器的高等级贵族大型墓葬和规模宏大的祭祀遗迹,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或其雏形,或者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 2500年前后的巨型都 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
7、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而在夏代后期,以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具有中轴线理念的宫室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大型玉石仪仗器具为代表的礼器制度,以青铜器和绿松石制作作坊为代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为标志,中华文明进入了王国文明的新阶段。 动植物考古在探源工程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袁靖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对公元前 3500年至公元前 1500年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了动物考古学研究, 发现西辽河地区和黄河流域具有一种共性,都是由饲养猪和狗为主,逐步增加了牛和羊, 4种家畜的兴旺促进了中原地区
8、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认为 “五谷丰登 ”并不只是一句歌功颂德的话,而是文明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古典文献中记载的五谷与研究人员在大量的重要遗址中浮选出的五谷是一样的,中原地区包括了稻、黍、稷、麦、菽 5种农业作物,但在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农作物品种单一,种植农作物品种的多少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下,种植农作物的区域经济基础更加稳定,这也是中原崛起的原因之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 辉说,目前所有的成果只是初步的成果,要真正勾勒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整个考古界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摘自人民日报 2012年 07月 13日,有删节) 【小题 1】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9、 ”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经过十余年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B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过程以及兴衰演进的年代序列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C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的一个初步成果是勾勒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证明了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D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发现中原地区五谷丰登,经济基础也更加稳定,是中原崛起的原因之一。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辽宁、安徽等地在 5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高等级贵族,表明了王权的存在,进入了初期文明阶段。 B公元前
10、2500年前后在夏王朝的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区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阶段。 C探源工程中的动植物考古发现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家畜饲养兴旺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D长江流域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农作物品种单一,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相 对低下,经济基础相当薄弱。 【小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从出现社会分化文明进程加速到进入初期文明阶段,历时 1000年左右。 B二里头遗址的宫室、礼器制度及手工作坊,标志着中华文明在夏代后期即进入王国文明新阶段。 C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初步成果是,证明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
11、、延续至今的文明。 D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涉及宫室、礼器制度以及动植物考古等众多学科,是考古界的长期任务。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文章结尾的意思是 “要真正勾勒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整个考古界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原文是 “推测 ”,并未表明; B项,原文是夏王朝建立之前; C项,不包长江流域。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探源工程 ”证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
12、”,原文无凭。 考点:分析慨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 题。 落日光 芦 焚 夕阳落向山岗后面去了,丘陵间已尽入黄昏,荒寂的田庄还浴着残辉。构成这田庄的是几座古屋,一带老柳掩映的残缺的围墙,屋后野草丛杂的废园。庄门前密植着洋槐的林子。林外溶溶流着一条小河;水面反映着云光,油似的微起涡漩。晚鸦冶游了一天,悄悄飞过天空,一只两只归林来了;那歇脚枝头拍着翅的懒倦景况,使人联想到是在打寂寞的呵欠。 总之,这田庄,主人遗弃了它。据熟悉它历史的人说,原来老主人有两个儿子,年幼的不知何故,年纪轻轻的便不声不响离开了家乡,年长的死了,不久老主人也相继去世。子
13、孙们为着享受繁华同安 全,便同箱笼一起迁入城市。留下大好的田庄,守着这该叹息的命运,包围在自然的野的气息中 夜晚星斗窥探它黝暗的林子,冷露打湿它荒凉的旷野,朝霞同暮云照耀它苍苔斑斑的屋瓦 沉浸在落寞的古老情调里,已经睡溜了多年的时光。 然而,垂暮的丘陵间忽然响来辚辚的车声。这时,一个孩子挥动手里的鞭慌张的驱着几匹绵羊,穿过林下,径向田庄奔去。 他立在那槽栏空空,阴暗而又悲哀的马房门边,畏瑟地喊道: “大爷,人来了, 城里来的人。 ” 这孩子倾听着。一切又都归于静寂,只有呼呶呼呶的鼾声。 “人来了呀,坐着车的。 ” “唔,晤 ” 这样应着,那正呼呶得香甜的鼾声,吃惊的在喉咙里打一个结,猛的断掉。
14、 “哪来的车呀!尽有你扯的谎! ”被呼做大爷的人翻了翻身,懵里懵怔骂道。 孩子低头鞭打着地面,倒霉的咕噜着 “谁扯谎哩,有眼你不会看去吗。 ”四外瞧瞧,对准羊就是一鞭,吓得它们四散。随后低声骂道: “酒鬼! ” 这大爷是田庄上有历史的长工。他的名字叫做山虬。他抱怨着,从床上挣扎起来。 这时马车已驶过桥,在庄门前的林子边停住。从上面跳下一个边幅不整,满面风尘的中年人来。这人生得脸作枣栗色,黑胡子,眼睛乌亮,深沉,阴郁而又含蓄。他不安 的打量着四周,神色很激动,一双眼贼似的不住地探索,而且用鼻子嗅。 整整睡够一个下午的山虬,好容易赶走沾在脑膜上的梦,强打起精神,嘴里不住地咕噜着,还以为是城里来的主
15、人。然而当大门前的情形看到眼里的时候,他出了冷汗。 “找哪个呀,客倌? ” 客倌却不曾留意到他,正向树林下望来望去,在搜寻逃脱的小免似的,又从林隙窥探着残缺的墙。两眼窥探着田庄,精细的连瓦片都不肯放过:门墙、小河,倒还熟稔,丘网、小山、开着花朵的路,甚至于斩伐了的老树的位置,回想起来也还清清楚楚,只有树林却使他迷惑。 他的眼终于落到老长工的脸上,而 且停在那里。那脸被苍灰的络腮胡于围绕着,有点浮肿,如同生长在蛮横,杂乱肮脏的草丛中的蘑菇。 “山虬! ”忍耐不住,他突然以不确定的口气喊着。 他走过去。 “是你吗,山虬? ” “你,你 ” 老长工狼狈得说不成话,因为想也想不出是怎样的蹊跷。 但当他
16、讲明自己的来历时,山虬战栗着,惊喜的呼声,闷闷的撕破静寂。 “呵!是你吗? ”山虬迷乱地叫喊着, “真的是你?你活着还是死了呢! ” 于是他抓住老长工宽厚的肩膀,摇着道: “自然是活着回来的。那么还怎样呢,你以为见了鬼吗? ” “不啊, ”山虬笑着说, “那时人家都叫你 吃闲饭 的 ,说是有福分;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正是一转眼,一场梦,什么全过去了 没有人想到还能活着见你的。 ” 老人快活到极点,大珠的泪沿着多须而坎坷的面颊滚下,一珠珠抛到灰色的胡子上。一闪工夫,他回想到过去,那时他们都还年青,名分上虽是主仆,而中间,实际倒存在着朋友的情义 山虬心里充满了暖融融的喜悦。 “你老了啊,吃闲饭的,
17、 ”老人用数十年前的声调喊着, “你跑了怎样大的一圈野马呀! ” “是的,山虬;要不是眼梢的伤疤,我要不认识你了。 ” 而他则又一遍地打量着田庄,以流浪者共有的淡漠的神色。 天黑下来,田庄门前一片模 糊的静寂,轻轻地吹过清新的夜风。车夫同牧羊的孩子错愕地望着他们。马疲乏地垂着头,时时顿一下蹄脚。狗则在树林中跑来跑去。 (选自果园城,珠海出版社 1997年版,有删节) 【小题 1】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 答: 【小题 2】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山虬大爷的形象特点。( 5分) 答: 【小题 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7分) ( 1)指出第二自然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
18、用。( 3分) 答: ( 2)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 4分) 答: 【小题 4】 “黄昏 ”这一意象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请从主题思想 或结构艺术的角度,陈述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并作分析。( 8分) 答: 答案: 【小题 1】守候庄园,( 1分)城里来客,( 1分)彼此相识,( 1分)主仆互诉( 1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 2】他是田庄上有历史的长工;( 1分)形容苍老,脸被苍灰的络腮胡子围绕着,有点浮肿,如同生长在草丛中的蘑菇,面颊坎坷;( 1分)爱酒,经常喝醉,是个 “酒鬼 ”;( 1分)忠厚,在荒寂的庄园忠诚守望城里的主人二十年;( 1分)重情义,面对昔日好友 “吃闲饭的 ”的意外归
19、来,心里充满了暖融融的喜悦。( 1分) 【小题 3】( 1)第二自然然段运用的主要表达 方式是叙述和描写。叙述内容交代了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景色描写渲染了田庄寂寥落寞的氛围,为后文主仆重逢作了铺垫。 ( 2)最后一段动静结合,突出细节,营造了一种静寂的氛围,与开头形成照应,增强了荒茺、悲凉的抒情色彩,故事的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人回味无穷。 【小题 4】示例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故事发生在 “黄昏 ”时分,战事的主人公都已经是迟暮之年; 自然的黄昏时分与人生的黄昏时分两相映衬,交织着人事沧桑和世态炎凉; “黄昏 ”时分的归来与重逢,包含着乡土故园之眷念、流浪回归之感伤、
20、人事变迁之无常、人性善良之可贵等多重意蕴。 示例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黄昏 ”犹如一个横断面,掩藏着两条线索:一方面是 20年的离乡流浪;一方面是 20年的忠诚守望,饱含岁月沧桑,人间真情; “黄昏 ”景色的描绘首尾照应融合,构成落寞静寂的抒情氛围,衬托质朴真诚的人性之美; “黄昏 ”意象的营造淡化了情节,突出了意境,使小说结构散文化,增强了小说的诗意色彩。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文是一篇小说,考题考查的是小说的主要情节,顺着文章 思路,不难顺利得出情节发展的主要内容。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对人物形
21、象的描写,认真阅读原文,可以发现文中对于 “山虬 ”这一人物有如下的一些描绘: “酒鬼 ”、 “有历史的长工 ”、被 “苍灰的络腮胡于围绕着 ”的脸,这是比较直观的;至于 “忠诚守护庄园 ”以及 “见到离别二十年的友人归来的喜悦 ”则需要进一步阅读文章,不放过文章对人物的任何一处描写,才能准确的作出回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欣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表达 方式及其作用,学生首先需要明确小说的表达方式包括一般包括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在第二段中,主要采用了叙述和描写。具体而言,本段叙述了庄园的变迁,描写庄园现在的景象。写庄园变迁交代了背景和人物关系,
22、写景的作用则重在渲染氛围。 ( 2)赏析小说段落一定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这一段中,写景的关键词有 “静寂 ”“清新 ”,写人物的关键词有 “错愕 ”。 “静寂 ”的特点与前文营造的氛围一致,虽有 “清新的夜风 ”,但 “荒芜 ”“悲凉 ”的特点并没有改变。车夫同牧羊的孩子的“错愕 ”体现出他们对于山虬和 “坐着车的 ”“城里来的人 ”见面之后的反 应的茫然与不解,文章没有再描写后文如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昧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 “黄昏 ”这一意象本就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既可以看作是实写、也可以看做是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安徽省 三年级 第二次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