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省叙永一中高二上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年四川省叙永一中高二上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四川省叙永一中高二上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四川省叙永一中高二上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崤 函 (xio)槁 暴 ( p) 庠 序( yn)句 读 ( du ) B拨 弦 xin朔 漠( shu) 跬 步( ku) 逡 巡 (qn) C膏 腴 ( ) 千 载 ( zi)教 坊 fng) 锲 而不舍( q) D鞭 笞 (ch)转 轴 zhu吮 血( yn)咨 嗟 ( ji)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普通话常用字读音。选材主要来自四川高二上期(必修三)教材,且大多为古诗文,这作为修业年级半期考试无可厚非,平时学习适当强化记忆。 A庠( xin)序; C 锲 ( qi
2、); D吮( sh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蹙缩入场券明察秋毫瓮牖绳枢 B黼黻流线刑焚书坑儒亡矢遗镞 C惫懒度假村斩木揭杆弃甲曳兵 D逡巡名信片怨天尤人杜娟啼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识汉字书写的能力。汉字的使用随着具体语境而确定,即字随意定,离开语境则无从判断书写正误,除非错字。 B流线型; C揭竿(与斩木互文); D明信片,杜鹃啼血。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了张森一个下午,而这张森竟然左耳进右
3、耳出,不仅没有改正坏毛病, 而且 又出现了新问题,气得班主任老师连连摇头。 B庄子曾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难道我们不应该坚持 终生 学 习吗? C身为班干部,自己也曾迟到,却振振有词地指责逃课的同学,岂不是 五十步笑百 步吗? D从前默默无闻的张玲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这学期的两次月考中跻身年级前三名,超过了曾被大家誉为 “考场常胜将军 ”的吴永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题包括虚词、实词和成语,选材与四川高考一致。 A “而且 ”改为 “反而 ”“而且 ”和 “反而 ”都表递进关系,但“而且 ”表两分句表达的意思一致, “反
4、而 ”表两分句表达的意思相反。 B “终生 ”改为 “终身 ”。终生的 “生 ”指生命;终身的 “身 ”指身体。 “终身 ”多就生活、处事方面切身的事情而言; “终生 ”多就事业而言。 D不合语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 B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C
5、联合国设立 “国际家庭日 ”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D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群众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主要标准,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群众生活的观念开始转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病的能力。 A句式杂糅, “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 ”和 “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 ”杂糅,去掉 “比较合适 ”或 “最好 ”; B搭配不当 ,“推进和文化体制创新 ”和 “挖掘特色文化内涵 ”应分别表达; C成分残缺, “提高 ”后添加介词 “对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
6、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9分,每小题 3分)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 ”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 “安身立命 ”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 “天道诚 ”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离娄上 )所谓“思诚 ”,就是以 “天 ”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
7、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 “求放心 ”。他指出,现实的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叹:连自己家的鸡犬丢失了,知道找回来;可是自己的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是一种悲哀!他对这种人的忠告是: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 )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 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 ”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
8、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 “安身 ”,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 “人性善 ”,就是 “人为贵 ”。这个 “身 ”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 “立命 ”,就是主张追 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 “超凡入圣 ”,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 “一个世界 ”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
9、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个人认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碍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碍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这些信念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会表示充 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系,但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 “建设 ”。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坍塌,物质文明也将随之失掉价值。 【小题 1】下列有关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10、是: A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系统的过程。 B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是一种外在超越路向的精神生活方式。 C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就是孟子的 “人性善 ”主张。 D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 【小题 2】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思诚 ”就是要以 “天 ”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B “求放心 ”就是要求那些不善的人,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最终扮演好天民的角色。 C “安身 ”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 “人性善 ”,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D “立命 ”就是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 “
11、超凡入圣 ”,成就理想人格。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不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而是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说明孟子不否定人生的价值。 B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 “人生是苦 ”的说法,这些说法表明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是选择外在的路向。 C因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没有设置彼岸世界,不必寄希望于来世,所以儒家都是无神论者。 D如果只注意建设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不能提高,也会影响物质文明的价值。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概念的能力。 B项原文是 “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
12、的 路向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分析的判断理解能力。 B项缩小范围。孟子所谓 “求放心 ”是通过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 “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 ”不仅仅是要求那些不善的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 C 项强加因果或无中生有。原文没有 “儒家都是无神论者 ”这一信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害怕回乡 刘志坚 回乡不是回家 。 回家是亲切 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的温馨,是那样的顺理成章
13、。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眼光,迎候你: “哇,回家看母亲来了。 ” 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渺了。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在那里,我懂得蒲公英是怎么飞,蚱蜢是怎么跳,画眉鸟是怎样唱,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 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 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 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眼光也依旧真挚。但语意里有了陌生: “啊,回来看看? ” 是的,回来看看,看
14、什么呢?流水依旧白,前山依旧青。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到乡翻似烂柯人 ”,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一缕炊烟。 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淡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了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踯蹰复踯蹰。 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故乡,是 生命之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带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名星,不为故乡增色
15、。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对你脚下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想到这,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有 “近乡情更怯 ”的感喟了。 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鸟,在山外的天地飞了一圈。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圈。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 至极的心灵。于是你想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地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而今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迹是否歪斜?你是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
16、否取之有理有节?面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视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 土地,你想到故乡厚恩,未有寸功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母亲在世回家时 “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句中用 “匆匆 ”、 “扑 ”、 “卸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依恋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和安慰。 B回家不等于回乡,意在表明只有在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的情。 C
17、 “鸟归林,鱼归渊 ”的比喻贴切形象,活用了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的诗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D作者用 “回乡之路 ”象征人生之路,认为没有取得成就便会 “近乡情更怯 ”。 E文中写 “怵然而惊 ”、 “害怕回乡 ”是因为面对故乡厚恩而未有寸功回报,正反映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深爱。 【小题 2】文中作者为什么说 “回乡不是回家 ”?为什么又要回乡?( 4分) 【小题 3】文中的第 6段,作者为什么说 “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 6分) 【小题 4】第 10段中划线的语句,( 1)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要“审视、梳理 ”些什么?( 4分)
18、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 1)先人已渺,旧居不存(或 “母亲去 世,家便变得飘渺 ”,意思对即可。) ( 2)故乡是我的生命的根,陶冶过我的乡音、乡情。 【小题 3】( 1)没有母亲在世时那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 2)对往事的黯淡回忆。 ( 3)思考对故乡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以上三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 4】(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分) ( 2)回忆自己的生命行程的价值取向,审察自己人生道路上言行举止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如写 “回忆自己的漫漫长途 -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重点语句、分析文章
19、表现手法的能力。此题涉及散文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等方面知识点,属于全面考查型试题。 B项 “只有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之情 ”不符合原文意思,作者认为 “回归是必然的 ”回不了家也可以回乡,家乡的一草一木 “都在呼唤我回归 ”。 D项 “近乡情更怯 ”并不是因为 “没有取得成就 ”,作者认为 “近乡情更怯 ”是思考对故乡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摆脱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这是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的句子,作者独出机杼,把家与乡区别开来理解,并以母亲在世和去世对家和乡的 不同感受来加以区别。母亲的去世,使
20、得自己的家飘渺起来,但乡的回归却是别必然的。所以此句包含两层意思。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不同继续考察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这句话处于文中主体部分,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回乡的不同感受,没有母亲在世时那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了;乡邻的问候变得陌生了;回到生命的源头油然而生 “近乡情更怯 ”的喟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不同考察学生 理解句子含意和作用,考查知识点比只考含意多了一层。本句处于主体部分叙述母亲去世前后的对家和乡不同感受的地方,
21、从作用方面看,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含意上看,提示了下文对回乡的意义的反思: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每小题 3分) 六 国 论 苏 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22、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 得 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 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 再 ,李牧连 却 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
23、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 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 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率:率先,领先 B此言 得 之得:适宜,得当 C后秦击赵者 再 再:两次 D李牧
24、连 却 之却:使 退却,击退 【小题 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然秦 以 区区之地 B斯用兵之效 也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C惜其用武 而 不终也吾尝终日 而 思也 D而 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身死人手, 为 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句紧扣文题,由因溯果,从反面指出 “六国破灭 ”的原因。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这句话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 “为国者 ”,其实是在告诫北宋 “为国者 ”。 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四川省 叙永 中高 上半 学期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