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饥荒闹得灾民满城都是,但一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却又个个兴高采烈,歌舞升平, 胶柱鼓瑟 起来。 B我们并不反对准备,但反对长期准备论,反对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 文恬武嬉 ,行阵和睦,才是我们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 C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 惨淡经营 了整整 12年。 D没有昭君出塞,就没有汉与匈奴那五六十年的短暂和平,就不会有双方互不侵扰的 城下之盟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胶柱鼓瑟:指不能灵活变通。多用
2、于书面语中,含贬义。用于此处属对象误用。 B项,文恬武嬉:文官安闲自在,武将游荡玩乐。形容天下太平无事,也形容文武官员都贪图安逸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 D项,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合约。这里明显是望文生义。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成语有点偏,如 “胶柱鼓瑟 ”“文恬武嬉 ”都不是常见成语,这与高考要的要求不大相符,但也 提醒考生要多积累,以不变应万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_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 “山远始为容。 ”我以
3、为树亦如此。 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 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 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是文段的总起句,提出说明对象 梧桐树,所以放在段首,据此排除 B、 C; 必须在一起, 构成转折关系, 解释 ,据此排除 C、D;所以选 A。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点评:本题既考查了词语的照应,又考查了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还考查了语段结构,是一道较好的检测学生逻辑思维的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宁浩虽然曾表示 “抖鸡贼
4、”的时代已经过去,他希望以情动人,让观众哭出来,但黄金大劫案仍然显示了他娴熟的搞笑能力。 B载人航天技术的 突破,是我国高新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重要体现。 C人大会上,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D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语序不当,应将 “虽然 ”调至 “宁浩 ”前。 C项, “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 ”否定不当,应将 “不受 ”改为 “受到 ”。 D项, “如果万
5、一 ”重复赘余,应去掉其中一个。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语病题历来是学生的难点。复习时首先要懂得常见的六种语病,要能够进行语法分析,还要注意一些易导致语病的词,如并列短语、句首介词、否定词、关联词等。 现代文阅读 镜子中的难题 人人都照镜子,对镜子总是使物体左右反转习以为常。然而,为什么镜子使物体左右反转,而不使物体上下反转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称为 “镜像难题 ”。镜像问题不仅涉及到镜子的几何光学性质,还涉及到人在看映在镜子里的像时的心理作用,这是镜像问题成为千古之谜的原因之一。 当你面对镜子,举起左手,这时映在镜子里 的自己举起了右手。这时你猛然发现,镜子让自己左右反转
6、了。从物理学的角度看,镜子形成像的机理是怎样的呢?找一面镜子垂直于地面放置,在镜子前面依次放三个箭头,箭头的指向分别是向上、向右和向前。垂直镜面,从镜子外向镜子里移动箭头,我们将看到,向上和向右的箭头的实像和虚像会重合在一起,箭头与箭头重合,箭尾与箭尾重合。可是,惟独与镜面垂直的向前的箭头,实物和虚像方向反转,箭头和箭头不能重合。这样看来,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可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左右方向的反转呢?原来,通常在面对周围的 物体时,我们是以自己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它们的位置情况。如果看到自己头上的物体,就会判断 “那个东西在上面 ”;如果看到自己左手方向有个物
7、体,则会判断 “那个东西在左边 ”。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却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本来是前后反转,却最后强加给了左右方向,于是在人的眼中,镜像和实物出现了左右反转。 我们照镜子,会感觉到左右发生了反转;但是生活中也有感觉左右不反转的事例,比如说汽车的后视镜。假设你坐在车里,有人骑摩托车试图超越你的车,在后视镜里,当你看到试图从右侧超越自己的摩托车时,真实的情况是,它的确是打算从 右边超越过去。在这种情形下,尽管我们看到了映在镜子里的车后的像,但是却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如果将这个搞错了,以为既然是镜像,左右反转,因此判断摩托车是想从左边超越自己,则十有八九会发生交通事故。为什么我们不会产生左
8、右反转的感觉呢?在驾驶员的视野中,不管是镜子内或镜子外,都能看到延伸向前方或后方的道路,两者的方向实际上是相反的。但这个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在镜子内外的世界里使用同一个坐标系, 所以有后视镜的场景中,人对镜中的像不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人们用共同的坐标系捕捉 镜子内外的世界时,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而如果人们用不同的坐标系分别适用在镜子内外的世界时,我们就会产生反转的感觉。很显然,镜子的神秘有潜在的心理机制的作用。 通过对镜像问题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大脑意识是具有可塑性的,脑内生理上的机制可以根据后天情况加以改变,产生对后天情况的适应。通常,我们毫不怀疑地使
9、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生活着。但是,如果情况改变,我们的大脑能够把过去的常识封锁,重新塑造出另一套坐标系。总之,镜子既平凡又神秘,它把我们的大脑引向无边无际的深邃世界,而且,它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神秘世界 的入口,这是多么地不可思议。 (选自 百科知识 2008年第四期,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关于 “镜像难题 ”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们看映在镜子里的物体时,有时会感觉到左右反转,有时却感觉左右不反转。 B人们在照镜子时发觉,镜子会使物体发生左右反转,而不能使物体发生上下反转。 C镜像反转这一镜像难题,不仅与几何光学的性质有关,更与照像人当时的心情有关。 D从镜子成像的
10、机理来看,镜像只是把物体的前后反转了,而不是左右方向的反转。 【小题 2】下列对于 “镜像难题 ”形成原因的解说 ,最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 B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C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D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 【小题 3】依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镜像难题其实并不玄妙,它只是人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不知不觉置换了定向的坐标系。 B用箭头做实验,镜子中的虚像通常与镜子前面的实像能够重合,唯独那些
11、与镜面垂直的箭头不能。 C有过驾驶经验的人,一般情况下不易产生左右反转的错误感觉,尤其是在驾驶过程之中。 D镜像难题之所以让人有神秘之感,是因为其中有潜在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 A是人们在看镜像时的两种不同感受。 C是对 “镜像难题 ”成因的分析,而且 “心情 ”的说法不正确。 D是对 “镜像难题 ”成因的分析解释。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道理解重要词语的 题,但命题者将概念的把握,概念的内涵、影响、成因等融合在一起,所以不仅仅是一道理解重要概念的题,将题目的信息量扩大了。 【小题 2
12、】 试题分析: A是从光学角度解释 “镜像难题 ”的原理。 B是人们面对物体时的坐标系选择方式。 D于文无据。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所设置的错误点不是常见的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或然变必然、未然变已然等,而是将其它事件的成因误说成 “镜像难题 ”的成因,以此来模糊考生,增加了难度和思维力度。 【小题 3】 试题分析: C不产生左右反转的错误感觉应是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之中;有过驾驶经验的人在平时也会与常人一样,容易产生左右反转的错误感觉。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有意将原文中的一个限制条件忽略了,难度不大,只要在文中找到对应
13、的信息就能很轻易地做出选择。这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做这类题时要细心、耐心,要坚持从文中找答案:。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黄薇 李响 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 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 “万婴之母 ”林巧稚,就是这样一
14、个代表。 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生了 5 万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林巧稚的孩子。林 巧稚说过: “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 “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 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 1921 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1929年,林巧稚毕业,入学时
15、有 5个女生, 3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热心公益,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医院签下了 不近人情的聘书。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 1940 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她又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
16、便是治病救人。 ”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 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林巧稚曾说过, “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 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 “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 ”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和 “收归国有 ”,一场轰轰烈烈的 “改造 ”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林 巧稚的社会威望和
17、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 “重点改造对象 ”。工作组派她的学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劝导她 “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略 ”。林巧稚想不通, “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1927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 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林对她更增添了同 情和敬佩。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的时候,林巧稚经常和她聊天,但并不知道张的身份
18、。 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党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她的 “思想动态 ”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林巧稚写了 100多页学习体会和思想小结。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 30年,现在她愿意 “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 ”。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20世纪 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 。林巧稚对周恩来说,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 ”中,林巧稚推
19、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 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文革 ”结束后,林巧稚已近 80岁,体质逐渐衰弱。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 “快!快!拿产钳来!产钳 ” 4 月 22日,林巧稚在协和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 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 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节选自 2012年文汇报)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协和医院能接纳女性医护工作者,在 20世纪上半叶已算是开明之举,所以它对住院女医生和女护士提出的
20、工作就不许结婚的特殊要求虽不合情也是合理的。 B像林巧稚这样的老协和女医护人员凭借着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大都终身未婚,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以爱心坚持工作。 C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林巧稚又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学习八年后留校任职。林巧稚在协和医院成功地创造了 两个第一: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第一个中国籍女主任。 D文中写道林巧稚与邓颖超、张洁清有意的交往后,自己对共产党人有了好感,说明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E文革期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医护工作,说明她对医院和患者的感情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改变。 【小题 2】林巧稚热爱自己的工作,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
21、要说明三条。 (6分 ) 【小题 3】单纯倔强的个性使得林巧稚对政治一无所知又毫无兴趣,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 (6分 ) 【小题 4】林巧稚对政治毫无兴趣,可她却曾拒绝过美国芝加哥大 学妇产科的挽留,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传记谈谈你对林巧稚的理解和评价。 (8分 ) _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 6分,答出 3条即可满分) 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坚持考入协和医学院并能够坚持到毕业; 毕业后接受特殊的聘书条件献身医护工作; 在医院接生 5万多名婴儿(被誉为 “万婴之母 ”); 认真、耐心、富有爱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在留学深造过程中曾拒绝外国医院的挽留; 不管个人遭遇到什么打击
22、都与协和医院不离不弃(也可以答 “捐出存款给医院托儿所 ”)。 【小题 3】( 6分,其中 各 2分, 各 1分) 北平解放之际,林巧稚拒绝了傅作义夫人送与机票的好意; 协和医院被收归国有后,林巧稚成了重点改造对象,她想不通; 在协和医院大会上发言时她没有采用北京市副市长给自己写好的发言稿; 很多著名知识分子入党时,她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自己是基督徒不便入党。 【小题 4】( 8分)不矛 盾。( 1分)她留学深造为了提高医疗水平,拒绝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是出自林巧稚对中国医疗事业的热爱;( 2分)对国家政局的变化和后来的政治运动以及政界人物,她的确不感兴趣,只是关心自己的医疗事业。( 3分
23、)从传记中我们看到的林巧稚就是一位嫁给了协和医院的万婴之母。(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B“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误解原文,牵强附会; D“有意的交往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文学作品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选择题与社科文阅读的选择题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比社 科文考查的内容更丰富,往往包含有文章内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所以考生要多方面理解文章。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已给出了答题方向 认真工作。所以,文章中凡是能体现其认真工作的内容都是答题区间。此文主要是通过事件来刻画人物,所以只要找到林巧稚认真工作的事件进行概括就可以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辽宁省 铁岭市 协作 第三次 联合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