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河南省郑州市第47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河南省郑州市第47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河南省郑州市第47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河南省郑州市第 47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 A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尚 礼尚往来 ,民间与官方的各种交往中,都讲究人情的有来有往,但官员的行贿受贿是不在此种交往范围之内的。 B据调查显示,我国现有 65%以上的家庭存在着 “老养小 ”的现象。 “宅男剩女 ”一族在家 “啃老 ”,使得中国的老年人 心劳日拙 。 C由于多年来的疾病缠身,这对老夫妻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他们的生活已到了 牛衣对泣 的地步。 D 七月流火 ,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全体住校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电视机前
2、集体收看奥运会开幕式节目。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项,不合语境。礼尚往来,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不是指送礼。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B 项,褒贬误用。心劳:费尽心机;日:逐日;拙:笨拙。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C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D项,望文生义。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现代多误用于形容天气炎热。 考点:正确使用词 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现代汉语词典说,国学就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3、,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按照这个解释, , 。并且,还可以这样理解: , 。依此类推, , “国学 ”是可以包罗万象的。 凡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只要能够进入 “学术文化 ”圈子的东西都可以叫做 “国学 ” 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可以叫做 “国学 ” 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才叫 “国学 ” 中国非传统的学术文化和非中国的学术文化都不叫做 “国学 ” 医学、数学、天文学(星相学)、化学(炼丹术)都不排除在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语段阐述 “国学 ”的定义和依此涵盖的范围。 句先从正反方面限定 “国学 ”的范围, “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与前句 “我国传统的
4、学术文化 ”相呼应; 句用 “只要 就 ” 的句式紧承 “这样理解 ”, 句举例说明; 句中的 “凡是 ”紧承前句的 “依此类推 ”并和后句的 “包罗万象 ”相呼应。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3分) A现在看来,我国高铁技术是在需求驱动下以自主创新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了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掌握,很可能实现对欧美技术的超越。 B为迎接伟大祖国的 63周年华诞,华商报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围绕 “我与祖国的故事 ”为主题展开大型征文活动。 C实体书店犹如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沙龙,它所承载的文化滋养和文化气息,会让城
5、市显得更安详。而没有实体书店的城市,则无异于文化沙漠。 D据一家权威机构统计显示,我国 18岁到 70岁国民人均阅读传统纸质图书4 35本,比韩国的 11本、法国的 20本、日本的 40本少得多。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语序不当,应为 “掌握和突破 ”; B项,句式杂糅,语句将 “围绕 主题 ”和 “以 为主题 ”两个句子糅在一个句子中,造成了句子的杂糅,可将 “围绕 ”和 “为主题 ”删掉一个; D 句式杂糅, “据 显示 ”存在两个谓语结构,应删掉 “据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
6、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 小雅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 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
7、起源,有 “伏羲作琴 ”、 “神农作琴 ”、 “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 “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说明 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 “泛音 ”“按音 ”和 “
8、散音 ”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 “焚香操琴 ”,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 “净 ”与 “静 ”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 “六忌、七不弹 ”之说。 “六忌 ”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 气气候, “七不弹 ”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
9、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 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 2011年 7月 15日中国国学网,有删改) 【小题 1】下列有关 “古琴 ”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
10、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
11、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 “文王、武王加二弦 ”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 “泛音 ”“按音 ”和 “散音 ”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 “六忌
12、、七不弹 ”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 “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 ”表述不严密,原文第一段说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其他中国 器物 ”错,原文为 “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 考点:筛
13、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在风俗通中有记载 ”于文无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 365 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 427 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
14、。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 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
15、。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 “天才 ”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 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 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
16、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 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 “猛志逸四海 ”,也曾经 “抚剑独行游 ”,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 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 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洲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
17、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 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 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
18、,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 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 “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 ”的一方面原因。 B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C “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 用说展其才志了 ”。但外患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
19、田园,由此,他曾经 “猛志逸四海 ”, “抚剑独行游 ”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 “乱世出奇才 ”,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 “奇才 ”。 【小题 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小题 3】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 ”,请简要分析其 “条件 ”。 ( 6 分) 【小题 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 “归隐 ”呢,还是像孔子所说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呢 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第 卷 表达题 答案: 【小题
20、 1】( 5分) AC(答 C给 3分,答 A给 2分; B给 1分;答、 D、 E不给分) 【小题 2】 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 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每点 3分) 【小题 3】( 6分) 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 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每点 3分) 【小题 4】( 8分)观点一:像陶渊明一样 “归隐 ” 理由: 归隐是独善其身,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观点二:像孔子所说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理由: 人生应积极进取,
21、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 应不惧失败,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观点明确 2分,理由充分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B“保全性命 ”以偏概全,还有对黑暗时代的不齿和无奈及独善其身;D“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没依据; E“从而突出了 陶渊明的 奇才 ”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 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作者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文章第一自然找到这样的相关内容后,发现作者在这句话作了解释说明,这就是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因此对此进行取舍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了,较为简单。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
22、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先把这句话在文中找到,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方向。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 ”,是第二自然段的首句,也即本段的中心句。以下各句就具体地简述了奇才怪杰诞生的条件。先把包含这方面信息 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加以概括就可以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是像陶渊明一样 “归隐 ”,还是像孔子所说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不是两个是与非的问题,因此答案:是开放的,赞成哪一种都是可以的,但是应该说出具体的理由。然不管是表达出哪一种观点,都要很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在说理由时,应结合文本的内容。 考点:探究文本
23、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 菲利普 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 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 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但是我不明白, ”他对银行职员说, “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 “我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河南省 郑州市 47 中高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