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陕西省南郑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陕西省南郑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陕西省南郑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陕西省南郑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 氏叽 某捎铮 钋钡囊蛔槭牵 ) 消防工作必须立足于 _,从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做起。 即使现有的产品杨销,也要 _,抓紧技术储备与新产品开发。 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 _,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A防患未然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B防患未然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C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D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防徽杜渐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义辨析的能力。 “防患未然 ”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职工在发生前防止。适合 句语境。 “防微杜渐 ”指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
2、制止,不让它发展,重在在萌芽状态制止。适合 句语境。“未雨绸缪 ”指趁着天没下雨,先修好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重在事前准备。适合 句语境。所以选 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想今夕看月已无希望,那么赏赏栈桥的灯光,也可以慰情聊胜。 , 。 ? : 。 。不 知被谁将这些月蛋连缀在一起,成了两排明珠璎珞,献上海后的柔胸。 林中的煤气灯,是月亮下的蛋 每一柱头,安设一盏水月灯,圆圆的,正像一轮乍自东方升起淡黄的月亮 现在月亮选取东海为床,将她的蛋一颗一颗自青天落到软如锦褥的碧波里 月亮那会这么
3、多 想起了某外国文豪的隽语 栈桥两边立着两行白石柱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前语境给了中心话题是栈桥的灯光。全段文字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近处栈桥上的灯( ),由灯产生的联想( )及远处的景观( )三种情景。整段文字几乎都用了陈述对象首尾相连的方式联结着。如栈桥、石柱、月亮、蛋。所以选 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句子中, 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 A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连续五年排在诺贝尔
4、文学奖获奖预测名单榜首,却年年与该奖无缘,可以堪称是诺贝尔文学奖史上 “最悲壮的入围者 ”。 B班主任这项工作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举足轻重,它要求承担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胜任。 C广州恒大足球队首次参加 “世俱杯 ”比赛,与欧洲、南美洲和非洲的冠军同场竞技,在收获自信的同时也看到了与世界的差距。 D到目前为止,中国珠算等 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最多的国家。 答案: C 试 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
5、逻辑等。 A成分赘余, “可以 ”与 “堪 ”语义重复,应删去 “可以 ”。 B结构混乱, “它要求 ”与 “ 才能够胜任 ”句式杂糅,应删去其中一个。 D搭配不当,主语 “项目 ”与宾语 “国家 ”不能搭配,应在 “中国 ”后加上 “有 ”。所以选 C。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
6、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 ”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 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
7、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 ,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
8、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 存景仰,甚至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小题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 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9、。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小题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 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10、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论述唐诗的相关语段,然后结合着选项与之比较即可。
11、D项中, “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 ”与原文的意思相同, “唐朝诗人之多 ”是原文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 ”的另一种说法,但是,诗的传唱是否流行与写诗之人是否多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而 D项的表述 “于此可见一斑 ”则是将两种并无必然联系的事实理 解成因果关系,所以 D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 A项中的“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 ”,是对原文信息的误解,原文是说唐诗 “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 ”,这与 “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 ”同样
12、令人欣喜。因此 A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B项中 “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是对原文中的 “悲欢冷暖,酸甜苦辣 ”使人 “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的误解,将原文中的因与果倒置,因此也不符 合原文的意思。 D项中文字涉及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比较,原文说 “不见逊色 ”,选项中则是 “更为出色 ”,选项中的表述比较明显地夸大了对我和你作评价的高度,因此也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故选 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B项, “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
13、些 ”也是原文提供的事实, “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 ”也是原文提供的事实, “文本一些 ”和 “歌词性质 ”这是并列属性的评价,相互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项中 “杜甫的诗, 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将并无必然联系的两方面事实理解为因果关系,明显违背了原文内容,因此 B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故选 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气象大家的大气象 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 19岁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认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
14、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当时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 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 “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 ”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 “似乎、好像、大概 ”选样的字眼,如果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 1949年叶笃正结束在美国的学业,他的博士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并借此获得了一
15、份年薪 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美国一个大学教授年薪也只有5000美元。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 “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 ”1950年 l0 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整个气象室十多位成员,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 “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 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气象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 ”在当时,天气图
16、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这幅图画成后,中国科学的天气预报起步了,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慢慢在中国结束了。 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当时,他已接近古稀,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 “全球变化 ”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2005 年 12 月,学经济的丑洁明在叶笃正门下学了四年后,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很多人都很吃惊,气象学家为什幺要招一个学经济的研究生,叶笃正的回答是“我们是互相学习 ”。 200
17、6年 1月 11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305室,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了 5张办公桌,叶笃正的办公桌放在最里面,桌上杂乱地堆积着两厚沓学术刊物,一盏工作了 10多年的老式台灯还在继续 “服役 ”。 91岁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 “所里给叶老安排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可是叶老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我们办会室。 ”黄刚说。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 “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太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 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所有的人都把叶笃正尊称为叶者,叶
18、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几百人的所里, 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他不会因为你资历浅而不重视你,也不会因为你声望高而轻信你。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 ”曾经有报纸报道叶笃正任何时候身上都会带一个小本 子。黄刚说:“从年轻时叶者一直如此。这样方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他会在每次上班时跟我们分享他本子里的新想法和新信息,供我们参考、跟我们一起探讨。 ”在黄刚看来,老师的阅读面非常宽泛,他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 “他的视野起码超前 20年。 ” 【相关链接】 在
19、近 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之一。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如何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的研究 。 2003年他首次提出了 “有序人类活动 ”的概念。同年, 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 “诺贝尔奖 ” “ 国际气象组织奖 ”。 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小行星被以叶笃正的名字命名。坐看风云七十载 叶笃正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他科研上的 “朝前
20、 ”和 “超前 ”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 人民日报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强的 “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 ”的观点。 B叶笃正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博士论文也引起气象界的关注,并在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都是因为有罗斯贝的影响。 C阅读材料中三次引用黄刚的话,第一次表现的是叶笃正的治学精神,第二次表现叶笃正的年轻心态,第三次表现叶老搜集材料的习惯。 D叶笃正说: “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
21、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 主要的。 E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 【小题 2】作为一个气象学大家,叶笃正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成就 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6分) 【小题 3】叶笃正的大气象表现于独特的人格魅力,材料表现了他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 6分) 【小题 4】叶笃正之所以有很高成就,有多方面的原因。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答 C给 3分,答 E给 2分,答 A给 1分。 【小题 2】 为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奠 定了研究基础。
22、 在气象学方面不断开疆拓土。如带领弟子画出了中国第一张五百毫巴地面图,使科学地天气预报起步;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开创了在中国的 “全球变化 ”研究新领域,首次提出了 “有序人类活动 ”的概念。 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 【小题 3】 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科学研究以事实服人,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 爱国。放弃自己喜欢的物理专业,他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他学成后交,放弃优厚待遇,选择报效祖国。 平等待人。和年轻人相处,不会因为资 历浅而不重视,也不会因为声望高而轻信。 (答对一点 2分,其他答案:如果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23、 【小题 4】观点一:叶笃正有很高成就,源于他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 叶笃正年近古稀,仍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投入 “全球变化 ”的国际研究新领域,成为这个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体现了他超前的国际视野。 身为一个气象学家,却招一个经济学研究生, “互相学习 ”,体现了他多学科融合的超前的学术视野。 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体现了他超前而宽阔的知识视野。 观点二:叶笃正有很高成就,源于 他丰厚的学识素养。 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领导其他人在零的起点上发展起中国的气象事业。 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吸引美国的学者寻求支持,因而他才
24、成为 “全球变化 ”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 (观点 2 分,结合材料分析每点 2 分,共 8 分。持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人物精神及作品主旨等角度分析, A“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 ”未必是钱三强的观点。也许有这种可能,但原文没有明确交待。 B项强加因果,范围扩大。 “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 ”与罗斯贝无必然因果联系。D“配角甚至更光彩 ”中的 “光彩 ”意思是 “光荣 ”,而不是贡献大。 “更 ”字表现的是叶老对别人所做出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陕西省 南郑 中学 下学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