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九姑中学高二下学期段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九姑中学高二下学期段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九姑中学高二下学期段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九姑中学高二下学期段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 ) A清代绍兴人李慈铭心直口快,性格狷介简略,胸无城府,这种脾气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不会遮遮掩掩,读起来总让人倍感痛快。 B紫砂壶的制作非常枯燥,在蒋蓉大师的严格要求下,周可明心余力绌,潜心学习紫砂制壶技艺,终于学有所成。 C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她恳请学校领导让母亲住在校园里,而校方对她的这一不情之请,却以种种理由加以搪塞。 D足球明星杰拉德在无人逼抢的情况下,竟造成了跖骨骨折,就此步人后尘,进入贝克汉姆曾经入住的跖骨病房,这让利物浦的球迷悲痛欲绝。 答案
2、: A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只填序号 )(3分 ) 居今之世而言治学问,绝不能坐井观天。_。 可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国内学术界确有昧于国外学术界情况的现象。 我们中国的学者,对外国的研究成果,决不能熟视无睹。 许多学术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灿然烂然;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已达 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我觉得,这种情况必须尽快改变。 如果无视外国的研究成果,那将不利于我们自己学问的进步,也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 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 ) A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摧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廷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
3、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B大自然鬼斧神工地煅造出宫马溶洞这一绝美的境地。凝结的冰面下,有幽咽的泉流声传出;海鱼挂壁、掣天一柱等景观令人惊叹不已、目不暇接。 C大度是一种做派,一种浅薄者绝难企及的人生境界。蔡元培鄙弃罢黜百家的文化专制,提倡学术自由。当然自有倾向,但含而不露;相信自己稳操胜券,故从容不迫。 D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销耗着我的体力。我汗流夹背,四肢颤抖。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
4、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 时训中说到: “清明之日,桐始华。 ”这里 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
5、寒食节的 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 “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 ”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 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
6、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 “插柳节 ”。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 “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 ”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 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
7、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 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小题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
8、项是 (3分 )( ) A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小题 2】下列关于 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 “插柳节 ”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
9、起源之一。 【小题 3】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 “清明之日,桐始华 ”,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了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本题要看清题干要求, “不能体现人文精神 ”。需要将选项放入原文,联系前后文可以看出, A项 中 “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0、”是说清明节人的活动的要求和作用,不能体现 “人文精神 ”,与题干不符。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解答本题只需在原文中找准答案:区域,然后对比原文,看表述是否准确即可。本题答案:区域集中在第二节, A项,原文是 “清明节的习俗 ”与 “上巳节有关 ”。 C项,原文是 “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 D项, “插柳 ”是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之一,而不是起源之一。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需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上的不同。 C项中 “踏青 ”和 “招魂续魄 ”是上巳节的两项活动内容。
11、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 ,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
12、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祖先们走了, 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 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祭奠怀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 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地
13、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一系列祭奠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 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趁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树梢,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
14、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 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
15、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 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 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 gg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的生命。 (选自沙地,有删改 ) 【小题 1
16、】第 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6分 ) 答:_ _ _ 【小题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分 ) 答:_ _ 【小题 3】文章第 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写 “活着的祖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 答:_ _ 【小题 4】本文的文题是 “活着的祖先 ”,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为什么认为祖先还 “活着 ”? (8分 ) 答:_ _ _ 答案:【小题 1】精选坟地的典型景物细加描绘,以欢乐之景衬托惋伤之情,烘托祖先们的寂寞; (3分 )为下文写祖先们的复活、不再寂寞埋下伏笔。 (3分 )(意思对即可 ) 【小题 2】第一处:表现了对祖先去世的伤感之情,对平凡而辛
17、劳的祖先的怀念之情。 (3分 )第二处:表现了对祖先 “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 ”护佑后代的家园和子孙的感念之情。 (2分 ) 【小题 3】第一问:作者运用了想象 (以虚写实或拟物 )和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写“活着的祖先 ”。 (2 分 )第二问:通过想象祖先们幻化为鸟和风,回到曾经的家园,(1分 )生动形象而又具体地表现了祖先们对家园一草一木及劳动成果的珍视,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和关心, (2分 )表达了作者对祖先们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分 ) 【小题 4】 祖先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精气神仍激励着后代,为后代指引人生的方向。 (2分 ) 祖先虽已逝去,子孙们仍一直觉得他们并没有远离,他们仍然如活着
18、一样关注、呵护、滋养着后代。 (3分 ) 祖先虽已逝去,但祖先是子孙生命的源头,子孙是祖先生命的延续 (承续 ), 祖先以另一种方式 “活着 ”。 (3分 )(意思对即可 ) 【小题 1】:本题属于考查段落作用的题目,首先要看本段在全文中的位置,然后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与标题的关系。答题时,要理清全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然后据此分析第一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可从行文思路和感情基调入手加以分析概括。第一段精选坟地的典型景物细加描绘,以 “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 ”, “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 ”, “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 ”, “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安徽省 安庆市 中学 高二下 学期 段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