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云南省云龙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云南省云龙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云南省云龙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云南省云龙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央一再 三令五申 地强调 “要确保耕地不能跌破 18亿亩 ”,可是,有些地方仍打着经济开发的幌子在大肆圈地谋利。 B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方向,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方针,就必须深入基层,必须作仔细的调查,必须改变 目无全牛 的工作作风。 C近日,一则 “钱钟书先生一家私人信件手稿将被拍卖 ”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 轩然大波 。 D仁爱礁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公务船在仁爱礁正常巡航 无可厚非 。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三令五申 ”指再三向下级命令告诫。与前面的
2、 “一再 ”表意重复。 “目无全牛 ”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属望文生义。 “轩然大波 ”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 “无可厚非 ”指不可以过分指责 ,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不合语境。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燕子矶,长江岸边的一堆石头,海拔只有 36米
3、, , , 。 , , 。 古往今,吸引了几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乃至熙熙攘攘的平头百姓。 体量不大,却身处要津 然而这是堆有名的石头 号称 “万里长江第一矶 ” 这是堆充满磁力的石头 海拔不高,却壁立险峻 假如搁在大山丛中,定会淹没不名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本题中 是对 的具体解释, 衔接紧密,排除 A项; 是对称结构, 与开头 “海拔只有 36米 ”形成呼应,因此
4、在前, 在后。由此可确定答案:为 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 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 “四素同构 ”系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到了加强。 B在如何学好语文这一问题上,北大陈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认为,学好语文主要靠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勤奋自学取得的。 C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符合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多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告诉我们,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D在普法教育深入
5、人心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大少儿电视法制节目的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发挥普法教育的传媒效果。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结构混乱,应为 “靠 取得 ”或删掉 “取得 ”。 C项语序不当,应为 “不仅符合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D项搭配不当, “发挥 ”不能与 “效果 ”搭配。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 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转基因作为一个
6、词汇走进人类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客观实际中,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例如最常见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另外,人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藉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这些过程实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自然界的基因转移是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构成了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物种世界。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基因转移 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的精确性和效率较低,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传统的转基因
7、技术的诸多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组 DNA 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 给后代的技术。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
8、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同时,作为新世纪的前沿学科和技术,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转基因产品的确存在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由此导致人们对转基因产品释放后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疑虑、争论并不奇怪,但从本质上讲,目前关于转
9、基因的安全性争论已经超越科学的范畴,更多的已发展演变为包括科技在内的社会认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对外贸易问题,甚至宗教和政治问题,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尤为复杂。 (选自朱作言转基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转基因技术的 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 B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可以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但这种传统的转基因技术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 C转基因技术是采用重组 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生物体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
10、后代的生物技术。 D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各种局限,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同时还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 【小题 2】下列 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论是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还是人类用改良作物的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这些过程实质上都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 B自然状态下的基因转移通常是借助自然媒介实现,而转基因生物则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的产物。 C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争论,这种争论已涉及到知识产权、宗教和政治等更多范畴。 D现
11、代转基因技术优于传统育种技术,它提高了基因 转移的效率,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转移的基因中不包括不良基因。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且基因的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 B尽管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终究因为传统的转基因技术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还是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与实际应用。 C转基因生物与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不同,它可以按人类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 D虽然现代的转基因技术使得转基因产品拥有了许多优点,但转基因产品的确还存在着
12、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因此,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张冠李戴,原句中的 “之 ”并不是指 “生物体 ”而是指 “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 ”。 这种题型较为简单,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 抓住选项中的 “关联词 ”(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 “虚词 ”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
13、文中仔细对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转移的基因中不包括不良基因 ”无中生有。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基因的转移 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 ”是指 “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 ”。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14、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5分) 魂归大海作波涛 黄敏学 少年时代,聂耳也曾幻想过 “约得几个同志,盖点茅屋,一天研究点学问,弄点音乐,不受外人支配,也不受政府的管辖 ”这样的生活,结果受到批评, “青年志望宜远大,不宜作隐逸之想 ”。当然,作为一名有志青年,聂耳也向往着 “以博 爱互助的精神,为全人类谋幸福 ”, 18岁时,他满怀激越地写下了一首述志诗: 渐放光明的东方 /突起一轮通红的太阳 /残暴怒吼的洪涛巨浪 /一阵阵地涌上他的身旁 /他知道这是他的穷途末路 /只好挣开了他那柔弱的翅膀 /预备着奔向他的自由之乡。 此时的聂耳已收起了幻想,选择
15、了积极的人生道路。为改变黑暗现实,聂耳意识到必须打倒旧社会,建设新社会,同时他也相信自己稍有一点艺术天才,所以要研究艺术。可见聂耳之所以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开创新兴音乐道路,与其早年经历及对自身的认识密不可分。 1930年 7月,聂耳到上海。 “经过十天的奔走,结果,只得到一些滑头的答词或是访人未晤 ”。 “他只有暂时在 云丰申庄 干活,一度将时间虚掷在无聊的闲事上。生活的剧变,让有着远大理想且刚刚步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聂耳倍感困惑与苦闷,他不时思考如何走向那光明的前途。聂耳振作精神,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同时,他也潜心反思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阅读革命书刊激发了他文艺创作的欲望, “看了几篇革命文学
16、的论文,指示给我现在艺术运动的主要任务是要大众化 ”,因此, “今后我的研究和创作文艺的方针改变了,不再作个人呻吟,而是向着新的艺术运动的路上跑去 ”。 1932年初,聂耳读到夏蔓蒂的名作音乐短论,夏蔓蒂主张音乐是社会的意识形态, “不是难以把握、神秘、超一切的艺术 ”,而是 “绝对现实的东西 ”。这一论述强烈冲击着聂耳,他认为必须用这个指导音乐正确的出路,不然,自己有的思想居然和社会、时代相冲突,这是多么危险啊!此时的他,正在努力寻求新的艺术道路,与旧日之我作彻底了断。 转机出现在这年的 4月,聂耳结识了 “左联 ”常委、剧作家田汉,这使得聂耳的音乐创作思路逐渐清晰起,走向那光明的前途。自此
17、,聂耳的创作思路发生根本性变化,他将学院派的古典音乐和流行的黎派音乐作 为其大众音乐理论的批判对象和革命音乐活动的突破口。 1932年 8月,聂耳退出了明月社,到北平。虽然他仅逗留了短短的三个月,但这三个月的经历却是他人生中一次重要转折。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左翼文化战士,参与左翼戏剧、音乐活动。现实固然残酷,却激起了聂耳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为他此后的新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将更勇敢地去实践人生,在这里取得伟大的材料 ,创作伟大的作品。 1932年 11月,聂耳重返上海,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开始其音乐生涯的全新阶段。从此,聂耳专注于群众歌曲的创作, “为生活而创作 ”。聂耳完成了处女 作开
18、矿歌,又为话剧饥饿线谱写插曲饥寒交迫之歌。聂耳结识了报童小毛头,至今传唱不衰的卖报歌也在其笔下汩汩流出。 近代以,什么是中国的新兴音乐及其发展方向,始终困扰着每一个进步的音乐家。聂耳以其多年的深思熟虑和毕生的创作经验,历史性地对这一难题予以解答, “音乐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 ”。聂耳正是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兴音乐的创作中,代表大众呐喊,谱写救亡乐章。 百年岁月匆匆过,聂耳却如永生的海燕,穿梭于现实的黑暗与理想的光明之间,用 昂扬的音乐激励我们走向复兴,创造辉煌! (选自 2013年第 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 1】下列
19、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少年时期的聂耳因没有志向而遭到批评,但他在 18岁时收起了幻想,明确了人生目标 ,选择了积极的人生道路,并写了一首述志诗。 B早年的经历,对自己在艺术才能方面的自信,是聂耳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开创新兴音乐道路的重要原因。 C上海是聂耳的伤心之地,在这里,他曾四处受挫,几度绝望 ;上海又是聂耳成就辉煌之地,在这里 ,他创作了许多歌曲。 D退出明月社到了北 平的聂耳,结识了左翼文化战士,参与了左翼戏剧和音乐活动,在这里取得了伟大的材料和创作了伟大的作品。 E文章以时间为序,侧重介绍了聂耳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艺术追求,阐述了其创作思想的形成过程,字
20、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聂耳的赞美。 【小题 2】聂耳的音乐创作思想是 “代表大众呐喊 ”,请根据原文内容概括聂耳这一创作思想的形成过程。( 6分) 【小题 3】请简析作者以 “魂归大海作波涛 ”为文章题目的作用。( 6分) 【小题 4】聂耳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阐述。( 8分) 答案:【小题 1】( 1)答 E给 3分 ,答 B给 2分,答 C给 1分;答 A、 D不给分。 【小题 2】 少年时代就向往 “以博爱互助的精神,为全人类谋幸福 ”。 1930年在上海期间,振作精神,阅读进步书刊,反思走过的人生道路,改变了创作方针。 1932年初,受音乐短论的影响, “与旧
21、日之我作彻底了断 ”,努力寻求新的艺术道路。 1932年 4月,结识了田汉,音乐创作思路逐渐清晰,创作思路发生根本性变化。 1932 年 8月,在北平结识了许多左翼文化战士,参与左翼戏剧、音乐活动,为新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2年 11月,重返上海,开始音乐生涯的全新阶段,正 式形成了 “代表大众呐喊 ”的音乐创作思想。( 1个点 1分,共 6分) 【小题 3】标题一语双关,运用象征的手法。( 2分)一方面高度概括了聂耳人生追求的历程,形象地写出了他胸怀大志,为追求人生目标矢志不渝的特点。( 2分)另一方面 “魂归大海作波涛 ”又象征了聂耳的音乐历程,从最初的困惑到追求新的艺术运动,创
22、作思路发生根本性改变,专注于群众歌曲的创作,为生活而创作。( 2分)(若考生答 “总领全文 ”、 “暗示主旨 ”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 4】) 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聂耳从少年时代起就向往着 “以博 爱互助的精神,为全人类谋幸福 ”,此后一直为这目标而努力,因而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 不被一时的困难击倒。聂耳屡陷困惑、迷茫之中,但他并不为之退却,最终战胜了困难。 善于学习、吸收他人的理论。夏蔓蒂的名作音乐短论对聂耳的成功起到重要的作用,聂耳与田汉、左翼文化战士的交往 ,对其音乐创作有启示作用。 生活是创作的泉。聂耳能够创作出卖报歌等歌曲,和他对生活的体验有着密切
23、的关系。启示:可谈目标的重要性。可谈勇气对战胜困难的意义等。(任意答出两点即可。观点明确 2分,结合文本阐释 4分,谈启示 2分。) 【小题 1】 试 题分析: A项, “没有志向 ”错,只是志向不远大; C项, “几度绝望 ”错, 从文中看,聂耳虽然曾 “倍感困惑与苦闷 ”,但不时思考如何走向光明的前途,始终充满希望; D项, “创作了伟大的作品 ”错。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
24、题分析: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信息,然后归纳总结。由第一段可筛选出“以博爱互助的精神,为全 人类谋幸福 ”;由第四段可筛选出第二点;由第五段可总结出第三点;由第六段可总结出第四点;由第七段可总结出第五点;由第八段可总结出第六点。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第二思考题目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否线索,贯穿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第三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第四,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第五如果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云南省 云龙县 下学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