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四川资阳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四川资阳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四川资阳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 学年四川资阳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模 ( m)样 削 ( xio)面付 梓 ( z)咬文 嚼 ( jio)字 B 叨 ( to)教广 袤 ( mo)整 饬 ( ch)模 棱 ( ln)两可 C 埋 ( mn)怨 侍 ( c)候 框 ( kung)架命途多 舛 ( chun) D 提 ( d)防 毗 ( b)邻 觊 ( j)觎 咄 咄逼人( du) 答案: A 试题分析: B.棱 lng,不要误读为四声,没有四声的音。 C.侍 sh,属于难读字,需牢记。 D.毗 p,不读 b,需牢记。 考点:识记
2、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恶耗水蒸气英雄辈出唉声叹气 B幅射缔造者残羹冷灸礼仪之邦 C青睐记帐簿礼尚往来旁征博引 D编纂昧心财无精打采苦心孤诣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噩耗,是指极度不好的消息。 B.辐射 冷炙 。幅为量词,一幅画。“灸 ”是针灸,一种中医疗病方法。 “炙 ”为烤肉,从 “月 ”部。 C.记账簿。 “账 ”与钱有关。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 ,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进入攻坚期,矛盾日益 凸现 如何妥善处理?利益多元如何实现公平?一个重要方
3、面就是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B “到此一游 ”的涂鸦事件所反映的 不止 是旅游文明的问题,而且是整体国民素质有待提升,还更应思考如何使国民教育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C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作风建设打了一套 组合拳 ,其动作之快、力度之大、效果之明显,令人耳目一新,也让人充满期待。 D时下的网络文章,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读来酣畅淋漓、满口余香;有的却 不忍卒读 ,难以入目。 答案: C 试题分析:组合拳:为了达到一定目标,采取一连套的措施或实施一整套的步骤来进行。 A.凸现:指清楚地显现,应用 “凸显 ”,即突出地显露; B.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4、与 “而且是 ”不搭配,应改为 “不只 ”; D.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此处该用 “不堪卒读。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微信 ”这种新型的网络社交工具随着智能手机出现而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促进了公民社交的发展,有利 于 “和谐社会 ”的建设。 B近些年, “穿越 ”成为中国大众文化追逐的重要内容。而回到哪个过去以及去拯救哪个未来,成为表现穿越主题的关键所在。 C由于缺乏科学和权威的统计数据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陷入一团统计迷雾中 ,围绕它为核心所进行的争论也只能是雾里看花。 D中
5、俄关系已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在发展双边关系、处理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合作共赢的机会很多。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搭配不当, “加快 ”和 “质量 ”不搭配 C.句式杂糅,去掉 “为核心 ”,或者去掉 “围绕 ”,保留 “以它为核心 ” D.成分残缺, “进入 ” 缺少宾语,可以补上 “新阶段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在全球化时代,要开展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是何其重要。这个世界不仅要有西方的法治精神,更要有东方的德教精神。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 “和谐之境 ”,目
6、的是治国;道家强调的是 “天人合一 ”,追求自然无为,目的是治身;佛家强调的是 “慈悲之境 ”,主要目的是治心 治贪婪心、功利心乃至于霸权 之心。在当今冲突频仍、竞争激烈的世界上,中国应发出 “和美天下 ”的声音。 中国文化精神强调 “德 ”。大学指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德 ”的金文左侧是一个行走的十字路口,右上面是一只眼睛,下面是一颗心。意在十字路口以目观心,向内自省,不左右徘徊,一直前行。明明德,“明 ”是把内心的小德提升转化为大德,美好的德性是本性所在,要天天洗去心灵上的尘埃。中国文化精神强调 “亲民 ”。 “亲民 ”,宋代朱熹又解释为 “新民 ”。段玉裁
7、说文解字注解释 “新 ”:取木也。取木者,新之本义。创新是对传统精神吸纳后的 新发展,如果认为 “新 ”就是完全否定传统,那是极端错误的。 “新民 ”不是反传统的无根之新,而是和人民一致起来提升显示的内在美好本性。中国文化精神重视 “止 ”。止,犹如一个铜板的两面,一面止于贪官污吏,止于悬崖勒马;另一面,要臻达最高的尽善尽美之境才能止,这就是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新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核心在于:发现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让文化 “走出去 ”。输出中国倡导的 “三和文化 ”: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输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精神的方式和载体,一是要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二是展示中国崛起的大国
8、形象,向 国外发行百集电视文化片美丽中国;三是建立“新西方 ”中国文化学校。 随着书法申遗的成功,近来在海外的社会调查中,书法已经取代京剧成为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东方和西方艺术门类中都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电影、建筑,但书法是东方艺术所独有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书法是向西方证明和体现中国形象的东方代表性艺术形式,应该把中国书法输出而使之逐渐世界化,成为世界的第七艺术。 十八大后提出了要建设 “美丽中国 ”,拍摄百集以上美丽中国电视记录片的时代意义是将中华文化思想艺术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形象全面地展示 出来,让西方人和外国人能够认识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悠久历史、人文地理与当代精神。
9、展示给西方人一个真实直观的中国形象,减少因为意识形态原因对中国的层层有意误读,全面推出中国高精尖的大国形象。 建立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 “新西方学校 ”,进一步完善汉语水平考试和中国文化考试。中国的 ”孔子学院 ”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而设立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新西方学校 ”则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把各种文化艺术的精髓整体性地传授,将琴、棋、书、画,诗、词、茶、禅,经、史、子、集等多种文化传统的价值发扬光大。中国的 悠久历史、中华民族的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国人的智慧和与人为善、中国文化的多元、平等和包容,都有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是可以浇灌培育世界和平之花的美丽
10、文化。中国文化,魅力永存。 (人民中国外文版 “时代人物 ”专访 有删节 ) 【小题 1】与 “中国文化精神 ”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三个维度,包括 “和谐之境 ”治国、 “天人合一 ”治身和 “慈悲心境 ”治心。 B中国文化精神强调 “德 ”, 就如同大学里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C中国 文化精神强调 “亲民 ”, “亲民 ”也是新民,创新是对传统精神吸纳后的新发展。 D中国文化精神重视 “止 ”,一是止于贪官污吏,止于悬崖勒马;二是要臻达最高的尽善尽美之境才能止。 【小题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思路的分
11、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谈全球化时代,在这冲突频仍、竞争激烈的世界上,开展东西方对话,更要有东方的德教精神,中国应发出 “和美天下 ”的声音。 B第二段以大学指出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来说明中国文化精神强调 “德 ” 、 “亲民 ”,重视 “止 ”。 C第三段写新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核心在于:发现中国文化美丽精神,让文化 “走出去 ”。输出中国倡导的 “三和文化 ”: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 D全文的思路是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输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精神,发现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从而浇灌培育出世界和平之花的美丽文化。 【小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
12、括,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书法申遗的成功,书法已经取代京剧成为西方和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已成为世界的第七艺术。 B “新民 ”中的 “新 ”就是不否定传统,吸纳传统,从而和人民一致起来提升显 示的内在美好本性。 C中国的 “孔子学院 ”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 “新西方学校 ”则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把各种文化艺术的精髓整体性地传授。 “新西方学校 ”就比 “孔子学院 ”先进。 D拍摄电视记录片美丽中国,展示中国的文化形象,让西方人和外国人能认识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悠久历史、人文地理与当代精神,全面推出中国高精尖的大国形象。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
13、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说的是中国的儒释道文化,不是指 “中国的文化精神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输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精神,发现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应为发现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输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精神,从而浇灌培育出世界和平之花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忽略了前提条件 “近来在海外的社会调查中 ”, “成为世界的第七艺术 ”是将 “未然 ”说成了 “已然 ”。 B.说法绝对, “新 ”不完全否定传统,不等于不否定传统。 C.“新西方学校 就比
14、 孔子学院 先进 ”属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穷苦人 俄 托尔斯泰 在一间茅屋里,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 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 天气又黑又冷 ,但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 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的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吃的还是黑面包,还不够吃。 “孩子
15、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 “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吧! ”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西玛。 冉娜来到西玛门前,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 没有人应声。冉娜站在门口想道, “孩子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 ”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出了什么事情了?! ”她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她走进了屋。 小木屋又潮又冷。一张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象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
16、再靠近一些,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在她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她在临终前还未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不知道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没醒 的孩子放在床上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象受到良心的折磨。 “他会说些什么呢? ”她自言自语道, “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 是他回来了?不
17、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 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 唉,不回来更好。 ” 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我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 ”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天 亮了,但是 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剐破了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 ”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 ” “是呀,多可怕的天气
18、!打了多少鱼? ” “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鱼网还剐破了。情况很坏啊! 我碰上了倒霉的天气,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 ”冉娜说,脸色苍白, “我干了什么事 我在家缝缝补补 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 “你知道吧, ”冉娜说, “西玛死了。 ” “真的? ” “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 一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他不时地搔搔后脑勺, “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
19、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他们吧! ” (21)但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 “他们就在这儿。 ”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4 分 ) 作者写冉娜的丈夫在收养西玛的孩子这件事上与妻子不谋而合,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运用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冉娜的丈夫这一形象,侧面描写表现了他勤劳,正面描写表现了他对邻居的孩子的同情心。 冉娜是一个穷苦的女性,她勤劳质朴,关心丈夫和孩子。她心地善良,有爱心。尽管生活十分贫困,也毅然收养了西玛的两个孩子。她善解
20、人意。理解丈夫的难处,也理解西玛的难处。 D冉娜 抱回孩子后, “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不知道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冉娜想救助西玛的孩子,但又不敢自作主张的心理。 E作者抓住女主人公的心理,借助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描绘出了渔民冉娜一家穷困艰辛的生活状况,为读者展示了一幅主人公生活时代的社会风景图。 【小题 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6分) 答: 【小题 3】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作用。( 6分) 答: 【小题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 6分) 答: 答案: 【小题 1】 D E 【小题 2】 冉娜 黑夜焦急等待丈夫归来
21、, 冉娜看望西玛,抱回死了母亲的孩子, 冉娜满怀忧惧,丈夫天亮归来, 夫妻商议收养孩子。(每点 1 5 分) 【小题 3】 设置背景,渲染气氛。抓住风、浪来描写,揭示故事发生在一个风雨之夜,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2分)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渔夫迟迟不归,最终一无所获,西马的死去都与风暴有关。( 2 分) 衬托人物形象。以夜晚环境的恶劣,衬托出冉娜的丈夫出海打鱼的艰难;以夜晚环境的恶劣,衬托出冉娜对丈夫的担忧;以夜晚环境的恶劣,暗示出穷苦人生生活处境的恶劣。( 2分) 【小题 4】冉娜时时关注西玛,表 现了对穷苦人的同情;( 2分)冉娜夫妇自己贫苦却救助西玛的两个孩子,是出于同情心和良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四川 资阳市 第二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